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概念丰富”教学

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概念丰富”教学

来源:保捱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概念丰富”教学

作者:王继伟

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年第03期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元素,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形成科学概念是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所以,科学概念的教学是科学课教学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指出,科学概念的直接教授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没有效果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发展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前概念)与现有概念间发生冲突和矛盾所造成的结果,由于有矛盾和冲突的缘故,我们的认知结构便不断地同化、顺应、统整和改变,以融合新的概念和扩展旧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更大的概念。因此,所谓的概念学习,其本质是一种概念转变的过程。 关于概念转变,泰森等学者在考察同时代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按概念转变水平不同,将概念转变分为两种:丰富和重建。“丰富”是指在现存的概念结构中概念的增加和删除,“重建”意味着创造新结构,这种新结构的建构或者为了解释旧的信息,或者为了说明新信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教师需要选择不同的概念转变方式。本文以引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路径为例,浅析学生前概念对科学教学的意义,以及如何实践“概念丰富”式的科学教学。

一、寻找教学的起点与方向

光是一种从光源发出的物质实体,它在均匀的空间中沿直线传播,在传播途中碰到物体时会发生作用,产生各种可观察到的效应。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光的传播已经有怎样的认识呢?

1.通过前概念探查发现教学的起点

以往的教学,我们习惯把教学重点放在光的直线传播上,即通过三个实验分别引导学生认识光在空气、水、透明的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样安排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知识,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这种教学的本质是把学生当作白纸一张!但事实是,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并非一无所知,恰恰相反,通过对学生关于“光”的前概念的探查,我们发现:在上课之前,绝大多数学生已有了“光是直线行进”的认识。可见,我们原来所设定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这一教学重点恰恰是许多学生学习的事实起点。

2.通过前概念探查调整教学的重点

我们又该如何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呢?通过对学生关于“光”的前概念的探查,我们发现:学生只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但并不知道光的直线传播需要的条件,即光在均匀的空间才会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直线传播。在让他们猜想光的行进路线图时,无论光要穿过几种透明物质,许多学生都是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行进(如图1)。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光直线传播的条件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种透明物质中,光是直线传播的”。这种选择,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观念,是以学定教。 二、设计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学生“光直线传播”前概念并非完全错误,只是他们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课教学中,学生需要的是概念“丰富”,而非概念“重建”。教师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设计问题、实验以及示范,引导学生重新思考他们的想法。为使教学能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他们特有的前概念,我们按“概念引入→概念唤醒→概念挑战→概念丰富→概念拓展”的流程设计了教学方案。

1.概念引入——学习“三棱镜”,使平淡的话题趣味化

三棱镜的特点是能把平淡无奇的一束白光变成迷人的七色光。我们认为,概念引入阶段的教学发挥三棱镜般的魔力,能把普通的研究主题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教学活动1

教师播放动画《凿壁偷光》,引出问题:西汉时,有个叫匡衡的人酷爱学习,但因为家贫,他白天要干活,没有读书的时间,晚上又没有钱买灯油,看不了书,他该怎么办呢?因为大多学生都知道《凿壁偷光》的故事,所以马上给出答案——通过墙上的小孔,借邻居家的光。于是,本课的研究对象“光”自然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借古老的成语故事引入,原本普通的话题变得有趣而生动,使科学课堂多了些人文气息。这样的导入,自然能吸引学生对研究对象的关注,也使他们对后续学习充满了期待。

2.概念唤醒——认识“平面镜”,真实展现学生前概念

平面镜的特点是能真实地反映它周围的世界。概念唤醒阶段的教学,可以运用平面镜的功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展现学生对研究对象的真实观念。 教学活动2

首先通过画图初步展示学生前概念:邻居家的烛光照射到匡衡家,能让整个屋子都亮起来吗?请你把照过来的光线画一画。我们看到,学生总是将灯与小洞连起来,画出一条直线(如图2)。问为什么画直线,学生会举出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晚上手电筒的光柱是直的;车灯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光线是直的;舞台上是光是直的……这说明学生对光的传播路径已有“光是直线行进的”这一前概念。

接着通过实验进一步暴露学生前概念:咱们看到的这些光都是在空气中行进的,可是我们身边并不是只有空气,看看这些材料(水、透明皂、木块),光能在其中行进吗?学生猜测和动手实践的结果是:光在水中、透明皂中是直线行进的,在木块中光不能行进。通过实验,学生修改了原有观点,得出“光在透明物质中直线行进”的结论。 3.概念挑战——认识“哈哈镜”,以奇特现象引出问题

我们在哈哈镜中能看到自己失真变形的样子,它带给我们许多欢乐,更让我们对这种现象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概念挑战阶段的教学,如果能运用哈哈镜的功能,呈现奇特的现象,能对学生原有概念形成一种挑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活动3

师:(出示实验装置演示,如图3),在这盒子中也有一个透明物体,奇怪,光在这儿怎么拐弯了?这个透明物体会是什么呢? 生:水、玻璃、透明皂…… 师:怎么就不是空气呢?

生:光在空气中不会拐弯,不会是空气,所以应该是其他的透明物质。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通过一个暗盒,呈现与学生原有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相矛盾的现象,使他们的前概念受到了挑战,同时在解暗盒的讨论中,让学生隐隐意识到:光行进在两种以上透明物质中可能会发生弯折现象。

4.概念丰富——认识“显微镜”,在细致的观察中发现

通过显微镜能发现许多平常观察不到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平时容易被忽略,需要学生细致的观察才能被发现。 教学活动4

师:同学们猜想光拐弯的原因是“光行进过程中遇到了两种透明物质”,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观察光遇到两种不同透明物质时的行进路线。可是观察遇到了困难,空气中的光线不容易观察,怎么判断它的走向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可以让激光笔贴着桌面照射,让光线在桌面上显形。 生:可以借助参照物,用直尺比划出空气中的光线。

生:找到空气中光的起点和终点,就能画出一条直线,这就是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 师:如果光出现弯折,可能会在什么位置? 生:可能在两种物质的交界处。

因为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有效的观察方法,加上细致与耐心,在后续的活动中,学生发现“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交界处有时会发生行进方向的变化”。于是,学生的前概念得到了丰富,由“光在透明物质中沿直线行进”发展成“光在同一种透明物质中沿直线行进”。

5.概念拓展——认识“望远镜”,突破时空局限

望远镜的特点是看得远,作为科学教师,应有望远镜一样的眼光,努力把目光放远一些。 教学活动5

谈话:回到《凿壁偷光》的故事,邻居家的灯跟我们实验用的激光笔可不一样,它的光传向四面八方,而不仅仅只有一束光,匡衡借到的光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分组做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纸屏上倒立的火焰(像),并做出解释:火焰顶端的光直线穿过小孔来到了下方,火焰底部的光直线穿过小孔来到了上方。

教师介绍墨子对小孔成像的研究。之后,教师通过视频播放两个有趣的现象:光在不均匀蔗糖溶液中“曲线”行进;光在有波浪的水流中行进。

本环节的两个教学活动,从不同方向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一是穿越时空,引导学生体验中国古代经典实验的魅力,渗透了科学史的教育;二是通过视频呈现两个奇特有趣的现象,再次对学生概念形成挑战,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体现了“下课铃声不应是学生学习的句号,而应是省略号”的教学理念。

(本文系江苏省教科院“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科学前概念的教学设计与操作策略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2131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