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变阻器”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变阻器”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保捱科技网
“变阻器”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 2)能根据需要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会用变阻器改变电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探究,知道通过改变电阻线长短能较方便地改变导体的电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 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题

开始上课时,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我拿出了一个普通的调光台灯和一只收音机。通过调节台灯的亮度变化、收音机声音的大小调节引出了课题。 (二)探究与发现

课题引出之后,我想分步引导学生设计电路来研究控制灯光的亮度。 1.先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给定器材,请学生上黑板画图) 提问1:此电路能否改变灯泡的亮度?学生很快回答:不能

提问2:能否将此电路稍加改动,从而达到改变灯泡亮度的目的?

这时候,有几位同学提到用 “变阻器”,为了使教学过程能按照我原先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我提醒同学们,假如我们没有制造出任何“变阻器”,我们目前,一切都得从头开始,除了有电源、导线、电阻线、电流表、灯泡等基本器材外,什么都没有。你们能解决目前的问题吗?我开始启发,在电路中串联一根金属线试试看。

2.接着,我画出图 2:让学生按图2所示,实验桌上备好的器材连入电路,并把实验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学生兴致勃勃很快动起手来,实验较为成功。这时再次提问:你们的实验是通过改变什么来改变灯泡的亮度?我请同学讲讲: “你的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较令人满意。

这时,我引导学生说出基本原理,提醒大家,在你们的实验过程,你们通过改变什么来改变了灯泡的亮度?学生答:“电流”;那么,电流的变化是通过改变什么来改变的呢?很多学生回答:“通过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我又问:改变长度为什么能改变电流呢?学生之间出现了讨论、争论,甚至有的同学之间争论起来,见此情景,并让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请了两位同学谈自己的观点讲述,我在黑板上记录,并帮助纠正不够准确的地方: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改变电流----变阻器的原理。

大家都赞成以上同学的观点,由此提出刚才大家所使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变阻器。从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发现改变电阻线的长度,可以很方便地改变其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改进,将一个长电阻线逐步改装成一个变阻器。

接着启发性提出问题:要使电阻调节的范围更大,我们还需更长的电阻线,如: 10m,15m等,但太长的电阻线连入电路中,使用起来太不方便,那么怎样才能使这根很长的电阻线方便地连入电路和使用,有什么改进办法?

解决问题 1:导线太长----绕成线圈

有同学指出解决办法是将导线绕成线圈,我又开始引导:导线较软,线圈没有支架,容易散乱。 解决问题 2:支架----绝缘材料(瓷筒)

首先,提示大家,选导体作支架的,是导体还是绝缘材料 ,学生基本一致认为:绝缘材料;提示大

家用陶瓷筒较好。

解决问题 3:线圈短路----涂油漆绝缘

线圈密绕会导致短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绝缘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

当绝缘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导线夹在密绕的被绝缘的导线上移动时,电路会出现什么问题?我启发,电路是否是通路?经过启发、讨论,采用部分刮漆的办法解决达成了共识。 解决问题 4:导线夹----滑片

解决问题 5:连接导线夹的导线→金属棒(固定滑片) 解决问题 6:为了使之连入电路→加接线柱。

为了节省时间,以上 3个问题我一边引导,一边提示,完成了解决方案。

关于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我采用了以下教学: 讨论问题

( 1)滑动变阻顺有4个接线柱而接入电路时,如果只需接两个,共有几种接法。 ( 2)每种接法中滑动变阻器上哪些部分有电流流过? [学生分组实验]

(一)实验分两部分,一部分同学边( A、C)、(A、D)接线柱;另一部分连(B、C)、(B、D)接线柱,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先请一组中的同学代表汇报结果,再请另一组同学代表汇报结果 2.由学生发现,接法不同,结果完全相反的结论。

学生总结结论:使用方法是上、下各接入一个接线柱,串联在电路中。 3.介绍铭牌,引出注意事项: (1)介绍铭牌含义

我采用先让学生先试讲,由师生共同纠正不准确词句的方法,最后得出准确含义。 (2)注意事项

电路中的电流不能超过滑动变阻器通过的最大电流;使用前应将电阻调到阻值最大端。

这节课,进行得较为顺利,大部分学生思维也较活跃,由于改成了实验课,所以,一节课时间未能全部完成,铭牌含义介绍及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1、由于传统的实验中学生一般是按照教师给定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去实施实验过程,并把实验结果填入已经设计好的表格中,教师的包办让学生上课时比较“轻松”。而本节课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能够用学过的只是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本节课侧重点并不是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模仿科学家的探究途径,体验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设计中以问题的提出为起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感到这样的课“很有劲!”。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3、本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探究气氛热烈。

4、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尽管学生的猜想会多种多样,但是也不能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