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发展实际,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基本要求,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
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人均GDP偏低,二三产业比重较小、人均资源保有量低以及城乡经济不平衡、差距十分显著等等。面对这些国情,一方面,讲发展是客观必然,另方面如何发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更是现实的根本要求。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着力解决基本国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唯此,发展才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面发展、长期不懈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当是全方位的。党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这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和延续性。因此,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综上所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