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Technology第19卷第2期(SocialSciences)V01.19No.22010在“化工原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探索张红霞高俊智科端张前程刘醒民(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大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工程素质应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两方面。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必然途径。在化工原理教学中融人人文精神,是提高化工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方式。化工原理教学应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引导并重,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塑造学生的工程素质,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界,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但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在极端功利主义的社会主潮中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旧J。因此,在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代表领导人于2004年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坚持人文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古拉丁文意指人性、修养。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人文与天文相对,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大学》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今世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1显而易见,大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工科院校的学生应具备工程素质,而工程素质应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经世致用、实现科技强国。只见“才”,不见“人”,只有专业知识,没有人文素养,没有实现全面发展的毕业生不应该是我们的培“化工原理”是一门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过程控制与装备等专业都要学习的技术基础课程,是本科教育由理及工的桥梁。教好“化工原理”,仅仅讲清楚单元操作等基础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包括科学和人文两方面,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一、人文的含义及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收稿日期:2010—09—13作者简介:张红霞(1974一),女,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讲师,硕士。92万方数据养目标。(1)将科学史引入化工原理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二、人文精神与“化工原理"教学的融合1.人文精神与化工原理结合的必要性化学工业作为国家的支柱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相关科技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便在“化工原理”课程中讲授科学史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领会科学思维方法,同时也能融人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第一,结合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科学精神充满了整个科学的发展,科学史是培育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例如在课堂上讲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发现“三”现象的故事。在铀核的每三利。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阴影。究其原因,科技本身应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在进行专业教育时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知识,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仅强调知识而缺乏人文关怀,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其掌握的科技知识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苏丹红事件、松花江污染、三聚氰胺、鹤岗矿难、幼儿因医生不进行治疗而死亡等,我国各行业似乎都有个别违法案例出现。但深入考虑,这些案例有共同的特征:①企业领导只顾企业和自身利益,忽视消费者及底层员工个体的利益,心存侥幸甚至冷漠而筑成大错;②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从业人员缺乏高尚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而我国之所以出现一连串的事故,追根溯源在于相关人员缺乏人文精神,对自身利益之外的事物甚至生命都很冷漠。而这些人员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大多正是我国教育处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因此很多人被教育成了“器”,多年以后当他们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技术骨干时,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导致了这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化工原理”作为化工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意义不应仅止于技术层面。在“化工原理”教学中融人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化工原理”课程的基础作用。“化工原理”的讲授不仅要为后续课程.打好技术基础,更应在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面做出表率。2.在“化工原理”教学中融人人文精神的途径“改革传统的单一专业教育,切实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加强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准”,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培养人文精神仅在教学计划中简单地增加人文类课程远远不够,而应该将一些人文类、管理类课程与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H】。万方数据(2)在实践环节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科学态“化工原理”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强调工程观(3)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社会责“化工原理”的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而是贯穿于93任感千个裂变反应中,就会出现一次这种新形式的裂变现象。1946年,他们相互轮换着在实验室度过了一千多个不眠之夜。经过了数万次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终于在几万张照片中观察到了象征三的三叉形径迹。并且细心的何泽慧在照片中首次发现了四现象。而今已九十高龄的何泽慧先生在接受采访被问及如何发现这些发生几率仅为万分之几的现象时,她却非常平静地说,那几万张照片,得一张张看。这种谦逊、认真、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及分析的科学精神,正是目前大多数学生所缺乏的。第二,用建国以来的科学发展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授课及实验过程中,适当介绍建国初期钱学森等科学家不畏艰难毅然回国,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事迹,从而激发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激情。第三,以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使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科学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穿插这些小故事,一方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度和合作精神念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本课程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需要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调试设备、分析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可以实现对上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主动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等科学态度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学生往往分组进行,只要教师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就可以培养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J。课堂、实验室、实习、设计及课下的交流这一系列教学环节中。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该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分析时势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观和高尚的品德,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技术基础教育中,使其掌握的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而非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只有使学生真正做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对社会、对环境都充满人文关怀,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力量,使污染物偷排、有毒物质非法使用等现象减少,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4)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比例,激发学生的求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目前化工原理实验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在巩固基础知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索精神、系统分析等方面有明显欠缺。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涉及实验原理、实验数据的测试方法及流程的选择、设备与仪表的安装使用等多个环节,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师生互动毫无障碍,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能力。一些学生感慨地说道:“其实专业课来这上就行了,一下就全弄通了。”这话虽然有些过激,但足以证明适当的实验开设对学生求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激发作用。3.树立教师的使命感在教育产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很大程度上把大学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片面地坚持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好专业,人文素质培养可有可无,造成了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的割裂,以及教书与育人不同步【6J。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创新意识、伦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培养。而大学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品德高尚、个体精神的永不衰竭和才华横溢的精神贵族”【7J。身心和谐的个体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充分发展的个体是社会进步的基载“教书”和“育人”的使命,而不是仅作为知识的“灌输者”。使命感源于学校,更来自于教师。当教万方数据育实践,强调专业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对学生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才能将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而只有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当他们走向社会后才会继续将人文关怀传递下去,从而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一、;口厢:结汪大学教育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必然途径。“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技术基础课,在化工原理课堂教学中融人人文精神,是实施人文教育的良好方式,需要教师去不断探索、实践,在教学中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塑造学生的工程素质,以适应当参考文献[1]姚国华.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大学教育[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c].第一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397.[2]张丽娟,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视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5—7.[3].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计划是化工本科教育的关键[J].化工高等教育,1999,(4):14一19.教研究,2004,23(6):91—92.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37—39.1991:120.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2):99—103.石旧1。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的使命感,使其真正承师在教学中真正去关注学生、从内心深处为学生着想时,学生往往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多不高。因此鼓励优秀教师投身于教应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引导并重,运用灵前教育的要求。[4]廖学品,纳海莺,贾愚.制定面向2l世纪的教学[5]洪盛志.在化学实验中的德育渗透[J].理工高[6]任宗哲,任保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推进[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8]傅安洲,阮一帆,彭涛.德国古典大学修养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