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云南彝家土掌房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启示

云南彝家土掌房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启示

来源:保捱科技网
滇南彝家土掌房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启示

姚志奇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设计学院 650033)

摘 要:本文通过对滇南彝家土掌房选址、功能、用材、施工方法等介绍,分析了土掌房设计建造中的生态理念和实现方式。针对我国建筑高耗能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何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吸取土掌房的生态建筑观,朴实经济的节约观,取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循环观,设计和建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关键词:土掌房;生态建筑设计;启示

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形态各异的建筑拔地而起,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建设工程逐年成倍增长,房屋建设工程处于历史高峰期。建筑工程项目在不断为我们提供舒适的生存、生活空间的同时也消耗了巨大的不可再生资源,致使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目前我国城乡有建筑约400多亿平方米,其中99%的为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在我国总能源消耗中占27%,单方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从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材料和构造等可以给我国现代建筑诸多的启示,本文以滇南彝家土掌房为例加以说明。在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形态下产生的滇南土掌房,其就地取材,本土化施工虽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建筑设计和营造方式的发展,而其因地制宜的环境观,朴实经济的节约观,材料选择使用的循环观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吸收和学习。

1 滇南彝家土掌房概况

滇南彝家土掌房主要是指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州的彝族人民的一种民居形式,大多建盖在山坡上,依山势而建。主要是用土夯实为墙,在墙上架梁的一种泥巴房子,也称为“土库房”。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在功能的划分上符合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底层主要是堂屋、厨房、卧室、家畜的圈舍,二层存放粮食,屋顶晾晒粮食和作为室外活动空间,有的土掌房为使屋顶晾晒的粮食快速运送到二层储存,会在屋顶预留一洞口,让粮食从洞口落到二层仓库。土掌房结构简单,经济实惠,比在当地建盖土木结构的瓦房省工、省料、省钱,比建盖草顶房又整洁、牢固结实。可燃的材料一般被厚实的泥土包裹,防火性能极佳,在缺水的山地比较安全。在建造的时候,就地取一些石料做基础,在基础上面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墙高2-3米,用木椽封顶。房顶的建造做法是土掌房的一大特点,先是搭放木梁,梁上铺一层松柏枝或其他植物枝条,然后再覆撒一层松毛,松毛上再摊一层细泥,最上层铺上黏土用木棒锤实。这样的房顶可做到防晒、防寒、防雨,并由于其结实,又可作为夏日纳凉的阳台和晾晒粮食的晒场。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有较好的隔热性能,表现出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自然地调节昼夜温差的特性。土掌房的四周一般都设有排水沟使雨水不易停留,侵蚀墙基。只要注意保养平台屋面,一般可住数十年或上百年,即使需翻修更新,也较其他建筑省力。

2 因地制宜的环境观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启示

2.1与自然融为一体,考虑人类生存方式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 彝族在选择生产和生活环境时很讲究山水气势,总是将建筑安放在林木茂盛、水草丰厚、富有生命力的环境中,将人的生存与生命融入环境生命之中。滇南彝族聚落选址多在有山有水有树有林的山地和半山地,这些地点植物生长较快,这样的选址确保的植物的生长,对饲养牲畜提供了便利,村庄周围繁茂的森林和常年不断的溪水,保障了人类食物和天然燃料的

来源,使他们保持着旺盛的生机,让建筑与环境在交融中成为人类的庇护所。这种人、建筑、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观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建筑选址时对水文地质条件,水源供给,物流交通,商业业态等因素应综合考虑,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用自然,适应自然。

滇南的彝族土掌房除山地环境外还与干冷和干热的气侯分不开,所以重铺屋、厚筑墙,少开窗,开小窗这些特点在建筑中表现得比较充分。由于生产力和运输条件的局限,滇南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材料以本地廉价的泥土和树木为主,砌体的施工工艺以素土夯实为主,顶面结构也较容易施工。

2.2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民居,保持了地域文化特色

自从现代主义设计在全球风靡以来,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不分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都采用相同的建筑样式,不论在平原还是山地,沿海还是内陆都以相同的理性建筑观进行建造,体现出人定胜天的改造观。这种缺少对自然环境和地理文脉的适应和利用的建筑设计观,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观产生了冲突。滇南彝家民居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建筑形式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根据生存环境进行居住空间的营造。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并发明了富于特色的民居形式。土掌房适应 所处的山地环境,远远看去像是长在山上图一:远眺土掌房村落 建筑,从功能、造型、色彩上都以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图一)。

3 朴实经济的节约观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启示

3.1对土地的节约合理利用

彝家土掌房大多在以粮农产品种植为主的农耕时代建盖,根据滇南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农粮产品大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水稻的种植需要水源充沛,玉米相对耐旱,可以种植在山地,对种植条件要求相对较低。为了保护耕地,建房时不占用农田,把土掌房建盖于半山腰。为营造能晾晒粮食晒场,在山地建筑中获得尽量多的“平地”,土掌房建盖时把屋顶处理成“平地”(图二),经过岁月的洗礼,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了土掌房村落。最有名的泸西县城子村,该村为滇南最大的土掌房聚落,椐村里老人介绍,最早村里只有24户人家,至今已发展了300余年,全村现有约800多户人家,1000多间土库房层层叠起,层叠最多的有17台,一般都在10台以上,全部建在面积不到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很好的利用和创造了人居空间。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为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山区、半山区采用类似的建筑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3.2就地取材,节约成本

滇南彝家土掌房使用的材料都是取

图二:土掌房屋顶作为晒场

自于本地,一般用附近山上的石头做地

基,利用当地的少量木材、土壤、草做墙和屋顶,这种选材方式大大地节约了交通成本和人

力成本。在物流发达的今天过度的依赖外地建筑材料加大了建造成本,造成建筑材料盛产地区资源的集中过度开发,对石油和人力资源消耗巨大。开发和利用本土建筑材料,可以大大节约建造成本,特别是物流运输和人力成本,同时改变集中生产建筑材料地区的生态失衡现象,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3对太阳能资源的被动式使用

土掌房的墙体使用本地粘土充填夯实,外墙体厚度一般为60厘米,屋顶厚度为20厘米左右,吸热和散热比较慢,可以自然地调节昼夜温差,具有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滇南地区夏季烈日暴晒,在这样的建筑里可以让人感到凉爽,冬季气温较低,冷风很大,昼夜温差大,宽厚的墙体可以挡住寒冷的北风,使得居住环境较为舒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使居室环境更加舒适,通过使用空调等设备对环境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致使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研究和吸收滇南彝家土掌房通过建筑围合体改善室内环境的做法可引导我们今天的建筑空间设计,在改善居室环境时通过隔热、空气导流等方式被动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将会为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4能源的高效利用

传统的土掌房堂屋内一般都设有火塘,可供取暖和烧水热饭,同时火塘的设置不仅仅是取暖和生活需要,还是人员集中和交流的中心。在没有现代电热取暖设备的山地彝家,这一种一举多得的热能使用和保持室内温度的方法在今天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如今建筑设计中对天然雨水的收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分类使用设计,太阳能的利用,减少热能资源的损耗,使用保温、隔热的墙体和顶面等围合结构设计及材料,采用节能高效的居室温度、湿度调节设备和人工照明产品都可以很大程度节约能源的消耗,改变我国在建筑耗能中 “大户” 的形象,寻求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5建筑使用年限较长,建材的循环利用

彝家土掌房使用寿命最长的有近300年历史,一般都在百年以上,较长的使用年限不但可以形成浓厚的建筑文化,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建筑所用材料可以反复使用,石头可以在拆旧建新的时候重新利用,或拆除后用于其他建设工程中。屋顶梁上铺设的树枝拆除后可用来作为柴火燃料,木材可重复利用于新的建筑,大量使用的泥土重新回到田地,作为耕种庄稼的土壤。我国现在很多建筑几十年时间就拆除重建,有的甚至建好几年后就拆除重建,浪费巨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同时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恶劣的环境污染。不断重建也造成了人居环境的陌生,难以形成建筑文脉。吸收彝家土掌房的循环建筑观,使用可重复利用,或便于再生加工的建筑材料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4地方性“适宜技术”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启示 4.2“适宜技术”对多元建筑文化的影响

滇南彝家土掌房村落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合理规划,路网的的设计在今天虽已不能满足小汽车、卡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然而在土掌房产生和发展的“农业时代”能满足每家每户将运输粮食的手推车,小马车驶入门口。这一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值得研究和应用,现代建筑设计实践中除了利用人工力量改造自然外还要注重对自然适应,使用地形地貌的多样性这一特征将聚落组合方式变得多样。

土掌房建筑选材的固定,施工技术比较成熟,符合了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又反映了地方乡土特色。在标准化、机械化施工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今天,采用传统的建造方式保留地方特色,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建筑,丰富建筑样式,保护历史文脉,实现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继承发展,更好地服务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的文化习惯、精神感受及文化认同,避免人居环境变得单一和死板。

4.3“适宜技术”对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

适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乡土建筑及人居环境的更新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国际主义风在全球风靡的当今,全球的建筑形式不管是从、曼哈顿、上海、还是到小城镇都趋向于同质的“盒子”、“玻璃外壳”,使得建筑的外形与地域特征失去了原有联系。地方性“适宜技术”的使用可以使不同地域的建筑呈现不同的风格,发掘和传承地方性“适宜技术”可以满足人类对建筑风格多元化的需求。 5 结语

滇南彝家土掌房虽然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形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今天看来,不论是从建筑观到使用功能、材料选择、构造方式、施工技术、审美需求等方面都已落后于科技时代,和现代生活方式不再匹配。但是从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节约的生态建筑观来看,对我们当今建筑规划和设计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值得在建筑设计和实践中借鉴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磊,冯大鹏.浅析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思想[J].建材与装饰,2011,09:124-125 [2] 廖昌友,张宏宇.浅谈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11,5:193-194 [3]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施维琳.土掌房的价值发现[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4:48-51

作者简介:姚志奇 男 1977-10 云南嵩明人,工学硕士,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讲

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教学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