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12期 动物科学 后背鲈鲤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刘跃天 吴敬东 李光华 王海龙 李威z李琼丽-熊燕・申安华 ( 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111;z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 摘要 对内塘驯养的后背鲈鲤首次开展人工繁殖试验,分2次注射,针距48 h,水温14I3 15.5℃,效应时间5l一54 h。人工催产4组(9 :6=4:1),全部排卵。采用挤卵干法授精,共获卵42 904粒,平均受精率63-3%。水温12.0 15.5℃(平均13.9℃),用尤先科孵化器孵化,经 190.1 h开始出膜,全部出膜完毕耗时100ho共孵出仔鱼24557尾,孵化率90.4%.。初孵仔鱼全长9.5—10.6 mm,8-12 d平游。 关键词后背鲈鲤;人工繁殖;仔鱼 中图分类号¥965.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2—0263—02 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隶属鲤形目 (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鳃亚科(Barbinae)鲈鲤属 (Percocypris),俗称花鱼,是澜沧江、怒江特有鱼类,为冷水 性野生经济鱼类。常见个体3~5 kg,最大个体可达2O kg。食 性为肉食性,以小鱼、小虾为食,主要栖息于澜沧江、怒江水 系干流的中上层水域。由于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人类活动 的不利影响,后背鲈鲤的资源量不断减少,加之其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因此售价昂贵(达300元/kg)。 目前,仅见鲈鲤的胚胎发育有较详细的报道,养殖方面 仅有零星的介绍,而对后背鲈鲤的研究,特别是繁殖生物学 特性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 用野生鲈鲤类资源,项目组从2010年5月开始至今,在华 能澜沧江苗尾・功果桥水电站鱼类增殖站采捕、驯养后背鲈 鲤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3月31日人工催产获得部 分受精卵,但未孵出鱼苗;2014年3月13—15日,再次对 内塘驯养成熟的后背鲈鲤进行人工催产,于3月17日获人 工受精卵42 904粒,3月29日孵出仔鱼24 557尾,人工繁 殖首次获得成功。现将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亲鱼来源 后背鲈鲤亲本于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采自澜 沧江苗尾至瓦窑江段,数量近百尾,个体重1.4~3.2 kg。经消 毒、暂养2~3 d后,放入内塘驯养,直至成熟。 1.2亲鱼培育 l-2.1鱼池情况。利用华能澜沧江苗尾・功果桥水电站鱼类 增殖站的部分长方形水泥鱼池作为驯养池。大小分别为 8.00 erx4.00 mx0.85 nl和9.O0 mx5.00 mx1.35 m,鱼池上面均 加盖防逃网[11。水源系山泉水(属澜沧江水系),海拔1 400 m,四季水质清新,溶氧高,年均水温15.39℃,最低月平均水 温9.66 oC(1月),最高月平均水温22.30℃(7月)。 1.2.2投喂管理。夏、秋季,由于水温较适宜,摄食量较大, 每天投喂4次。分别是8:30、21:0o投喂活饵料或鲜鱼肉, 14:00、18:00投喂颗粒饲料;冬季,由于水温低,摄食量少, 每天投喂2次活饵料或鲜鱼肉;春季,由于水温慢慢上升,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水电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生态环 境保护研究及集成示范”(2013BAB06B03)。 作者简介刘跃天(1962一),男,云南景洪人,研究员。研究方向:野生 鱼类驯养、繁殖与保护。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4—04—21 每天投喂2次活饵料或鲜鱼肉、1次颗粒饲料,且每2~3 d 加大水流量、用流水刺激,促进性腺进一步发育。 每30~40 d施药1次,预防鱼病的发生。经常观察鱼的 活动情况,勤换水和加注新水,清理排水口杂物,清除残饵 和淤泥,确保鱼池水质清新、溶氧量高圆。 1.3亲鱼选择 亲鱼挑选前,需停食2d。雌鱼腹部较膨大、翻向上卵巢 轮廓较明显。生殖孔较大、较圆、微红;雄鱼头部前端无追 星,腹部较小,生殖孔较小、较窄。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成熟良好的雌、雄鱼作为繁殖的亲鱼。 1.4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亲鱼5尾。其中,雌亲鱼4尾,体重为3.2~5.5 kg:雄亲鱼1尾,体重为3.3 kg。 :6=4:1。分2次注射,催产 水温为14.3~15.5℃。2014年3月13日16:00,雌亲鱼第1 次注射LRH—A 1—2 I ̄g/kg;3月15日16:00,第2次注射 LRH—A 5-6 txg/kg+DOM 3 ̄4 Ixg/kg。雄亲鱼在雌亲鱼第2次 注射时注射.注射剂量为雌亲鱼的1,2。采用体腔注射,即在 胸鳍基部无鳞片的凹入部位,将针头朝向头部前上方与体 轴成45 ̄角刺人1.5 cm,然后把注射液缓缓注入鱼体。注射 前后,均对注射部位用75%酒精消毒。注射完催产药物的5 尾亲鱼放入产卵池中待产。 待产期间,第1天每隔12 h检查1次;从第2天开始, 每隔2 h检查1次。3月17日19:40—22:4O,轻压雌亲鱼腹 部有卵流出(排卵),立即进行人工授精。 1.5人工授精 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将亲鱼提出水面,用毛巾擦去亲鱼 体表水分,把雌、雄亲鱼头朝上、尾朝下,将卵和精液挤入擦 干的塑料盆中,同时用鸡毛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搅拌60 ̄120 s, 使精、卵充分混合;然后缓缓加入少量清水,再轻轻搅拌60~ 120 s:静置60 s后,用清水洗卵3~4次,洗去精液和杂质。经 用杯量法计算,4尾雌亲鱼经人工授精共获卵42 904粒【3】。 1.6人工孵化 受精卵在尤先科孵化器内24 h微量滴水孵化。卵呈金 黄色,圆形,卵径为2-3~2.5 mm;受精后13min卵膜吸水膨 胀,卵径达3_3~3.8 Inln;具微黏性,吸水10~12 min后,黏性 可自行消失。每天8:30、13:30、l8:30分3次测量水温,孵化 期间水温12.0 l5.5℃、平均13.9℃。24 h用解剖镜(Nikon, SMZ800)连续对选定的受精卵进行胚胎发育观察,以50% 的胚体进入到某时期作为该时期的开始。胚胎发育到原肠 263 动物科学 中期时,随机取百余粒卵统计受精率。 1.7鱼苗培育 现代农业科技2.6 产后亲鱼护理 2014年第12期 对产后亲鱼采取了伤口涂抹药物和注射抗菌药物,在 水质清新的池塘中专塘饲养,并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持续 10d以上。因此,产后亲鱼有4尾恢复良好,仅有1尾死亡。 3讨论 仔鱼平游前,利用尤先科孵化器24 h微量滴水培育;平 游后 转入直径1.0 m、高0.8 m的圆形玻璃缸中培育,每天 8:30、13:3O、18:30分3次投喂轮虫、蛋黄等。 l~产后亲鱼护理 后背鲈鲤受精卵在水温12.0~15.5℃(平均13.9 cI=),历 产后亲鱼,在伤口涂抹高锰酸钾溶液或聚维酮碘和注 射兽用青霉素(1万IU g・体重)后,入水质清新的池塘中专 经190.1 h开始出膜,290 h全部出膜完毕,整个出膜时间持 续100 h;而鲈鲤受精卯在水温(15,7 ̄0.7)oC条件下,历时 塘饲养,并精养细喂 。 2结果与分析 2.1亲鱼培育 164 h孵出、187 h全部出膜完毕,整个出膜时间持续23 h。 前者比后者依次要长出26、103、77 h,其中孵出期相差77 h, 这与后背鲈鲤属冷水性鱼类,更低的水温需要更长时间的 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采捕的近百尾后背鲈鲤, 通过人工培养,至2014年3月,仅存活18尾。经挑选,培育 成熟、可供人工催产的亲鱼有5尾,即4尾雌鱼、1尾雄鱼, 个体重,3.2-5.5 kg。 2.2人工催产 、 孵化,而更长时间的孵化能使仔鱼长得更大,有利于度过不 良环境。使仔鱼孵出后能迅速适应环境并存活。 后背鲈鲤仔鱼孵出8 d后部分开始平游,孵出12 d全 部平游,平游持续时间为4 d。这与仔鱼整个出膜时间持续 100h,出膜有先有后,生长发育有快有慢是一致的。 后背鲈鲤个体较大,野性较强,采捕的亲鱼多有外伤。 因此,驯养成活率较低,不足20%。但一旦驯养成功,养殖较 易,食性可从野生状态的肉食性转变为摄食人工投喂的颗 粒饲料、陆生昆虫和鲜鱼肉等。在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流水 环境和投喂得当条件下,后背鲈鲤能够在内塘良好生长及 性腺发育成熟[5-6]。 人工催产亲鱼5尾,即4尾雌鱼、1尾雄鱼, 6=4:1, 结果全部排卵、排精,人工催产率为100%。从3月15日 16:oo第2次注射催产药物至3月l7日19:40~22:40排 卵(人工挤压),效应时间为5l~54 h。 2I3人工授精 。 ‘人工授精获得42 904粒卵,经孵化43.03 h,胚胎发育 进入原肠中期。经统计,受精卵27 168粒,平均受精率63.3%。 2.4人工孵化 后背鲈鲤个体较大,抗病力较强,生长较快,具有优良 的经济性状。随着人工繁殖的成功,可将后背鲈鲤作为人工 增殖、养殖的种类在适宜地区进行推广。 4致谢 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的宋建字、符世伟、李颖睿、杨松丽、李粱、 艾莎、周睿和华能澜沧江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功果桥分公司的丁登虎、李 后背鲈鲤受精卵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 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 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8个阶段。 水温l2.O一15.5℃(平均13.9℃)时用尤先科孵化器孵化,经 190一 h开始出膜.274 h出膜5O%,290 h全部出膜完毕,整 个出膜时间持续100 ho共孵出仔鱼24 557尾,孵化率90.4%。 国锋及大理卅I渔业工作站的杨光清同志参加了部分研究工作,在此一 并致谢1 初孵仔鱼全长9.5~10.6 mm,肛后长占全长的26%,身 体除卵黄外呈透明,含有很大的卵黄囊。仔鱼静卧尤先科孵 化器底部,极少活动。 2.5鱼苗培育 5参考文献 【1]陈礼强,吴青,郑曙明.细鳞裂腹鱼人工繁殖研究[J].淡水渔业, 2007,37(5):60-63. [2】董艳珍,邓思红.齐口裂腹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J].水产科学, 2011。30(10):638—640. 初孵仔鱼至平游前,用尤先科孵化器24 h微量滴水培育。 此阶段,仔鱼靠卵黄囊提供营养,维持生命,人工不投喂。 仔鱼孵出8 d后,部分开始平游;孵出12d,全部平游。 【3】冷云,徐伟毅,刘跃天,等.云南裂腹鱼全人工繁殖试验【J】.水利渔业, 2006,26(4):26-27. [4】刘跃天,冷云,徐伟毅,等.短须裂腹鱼人工繁殖初探[J】.水利渔业, 2007,27(5):31-32. 此时转入直径1.0 m、高0.8 m的圆形玻璃缸中培育。每天 8:30、13:3o、18:30分3次投喂轮虫、蛋黄等,并时常加注新 水、增氧,每天傍晚清污,保证水质清新。 (上接第262页)r 【5】徐伟毅,冷云,刘跃天,等.,J、裂腹鱼全人工繁殖试验[J】.淡水渔业, 2004,34(5):39-41. ’ 【6】王永明,岳兴建.鲈鲤的胚胎发育m.四川1动物,2013,32(4):530—533. 【6]杨德国.葛洲坝截流后长吻能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状况研究叨.水利渔 业,1991(4):2-7. 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促进濒危物种的生态修复,为进一步 优化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陈丕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L刀.南方水产,2006,2 (1):1-4. 【7]高志鹏,张家波,戴荣四.基于Beve ̄on—Holt模型的鲇鱼山水库翘嘴 [2]孙菁煜.淀山湖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价fDl上海:上海海洋大学, 2007. 鲐种群管理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3(5):44—48. [8】.水库黄尾鲴种群生态学及其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叨.水产科 技情报,1978(11):10-32. [9陈少莲,华元渝,朱志荣,等.9]鲢、鳙在天然条件下的摄食强度(Ⅱ)武 汉东湖鲢、鳙周年摄食强度的研究m.水生生物学报,1989,13(2): 1 14-123. 【3]段金荣,徐东坡,刘凯,等.长江下游增殖放流效果评价叨.江西农业 大学学报,2012,34(4):795—799. 【4】刘明轩.黑箱方法在生物学申的应用叨.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1999(2):62—64. 【10】李倩倩.太湖鲢、鳙、翘嘴鲐、大银鱼放流效果初步研究【D】.苏州:苏 州大学.2013. . 【11】唐启升.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叨.江西水产科技,2011, (2):5-7. 【5】陈大庆,刘绍平,段辛斌,等.长江中上游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 学特征叨.水生生物学报,2002,26(6):618—62Z 264 【12】谢高地,李士美,肖玉,等.碳汇价值的形成和评价[J].自然资源学 报,2011,26(1):1—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