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我国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来源:保捱科技网
我国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作者:岳竹

来源:《商业经济》 2010年第13期

岳 竹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 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在网上银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其产生的操作风险也愈为突出。导致我国网上银行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我国网上银行的技术支持落后,网上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源自客户的操作风险,网上银行监管机制存在不利因素等方面。银行应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支持;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细节控制,降低客户端操作风险;加快建设网上银行监管机制,从而使网上银行操作风险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

[关键词] 网上银行;操作风险;原因;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0 [文献标识码] B

在我国,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银行以其低廉的经营成本,多类型、创新性的服务,大大减少了传统银行服务的局限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可。因此,网上银行又被称为“3A银行”,意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网上银行的业务不仅包括基本的银行业务,还包括网上购物、投资理财、企业银行服务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一、现阶段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的网上银行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从《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个人网银市场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中,个人网银用户的比例为20.9%,比2008年增长了2%。虽然全国企业网银用户在2009年的比例为40.5%,比2008年略有下降,但企业网银交易用户比例为70.3%,比2008年上升了5.9%。调查还发现用户对网银的使用的活跃度也大大提高,这一点在企业网银用户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企业网银对于柜台业务的替代比率已经达到了50.7%。虽然我国网银的技术成熟程度与国际上先进的网银技术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这说明在技术层面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网上银行的服务品种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我国的网上银行目前除了提供基本的服务,如在线查询交易记录、网上购物交易、转账汇款等服务,还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开发新的服务品种,如网上个人理财服务、网上基金、网上保险、理财、网上公益捐款等。除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外,企业银行服务是网上银行服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服务品种比个人客户的服务品种更多,也更为复杂,对相关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所以能够为企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是商业银行实力的象征之一,一般中小型网上银行或纯网上银行只能部分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未来,网上银行将会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它也将成为今后的一种交易趋势,其多元化的业务也将触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网上银行正在朝品牌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在努力争创自己的品牌形象,不论是工商银行的“金融@家”,建设银行的“e路通”,还是招商银行的“一网通”,在人们心中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工商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更是四次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网上银行”;建设银行在《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的2010年度“中国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荣获“中国最佳分销渠道银行”,成为国内唯一获得此奖项的银行。公众如今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口碑好、服务佳的网上银行。创建口碑品牌、知名品牌是未来网上银行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导致我国网上银行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

(一)我国网上银行的技术支持落后

由于因特网自身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对技术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对身份认证、安全系统层SSL协议、安全电子交易SET标准等要求相对更高。而我国的网上银行现阶段的网络的抗风险能力和系统的安全运行环境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可抗拒的易受外来因素的侵扰,如黑客攻击、电脑病毒等。此外,在面对客户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支付信息的不可否认性、客户身份的合法性、支付信息的完整性、网上交易的合法性等方面,技术层面都无法做到有效的控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软硬件系统都采用外包形式引进,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无法实现及时地针对我国的客户群体的不同需要进行创新,更无法提供强大的幕后技术支持。过多的依赖于外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

(二)网上银行的内部控制度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大部分是以网络为平台开展各项业务,因此其各项业务的管理也直接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如由公司业务部负责企业客户网上银行业务,由银行投资部门负责网上证券和理财业务,由会计部负责网上银行的结算和资金清算业务等。各部门的负责人各负其责,而没有专门的网上银行工作部门来统筹管理、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工作,很容易造成信息缺失或滞后。网上银行内部管理缺少一个统一的、效率的领导体系,极容易造成管理重复或管理空白。一些部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当客户在网上银行业务遇到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沟通和解决,造成客户埋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强、内部控制机制的漏洞,易增加操作风险,将阻碍其业务的发展。

(三)源自客户的操作风险

客户端的操作风险是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由于网上支付多是B2B,B2C的形式,特别是在公共网络操作时,若信息的加密技术不高,用户操作安全性则得不到有效保障。首先,对于客户的个人资料、网银密码、交易记录等私人信息,存在被不法之人截获的风险。其次,由于对客户身份真实性的辨别存在一定困难,即使出现他人利用客户信息进行交易操作,银行也很难做出判断,无法对损失进行弥补。最后,新型的网络诈骗手段让客户在操作网银时防不胜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钓鱼”网站,即不法分子伪造出与网银交易时相同的界面,诱骗客户按照提示操作,造成经济损失及个人信息的泄漏。

(四)网上银行监管机制存在不利因素

首先,网银市场准入条件模糊,不少银行未经审批就擅自开设网上银行,而没有进行风险评估测试及软硬件安全级别评定,这已经在无形中增加了操作风险。其次,监管人员综合控制风险能力弱,缺少既懂金融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监管处置手段留于形式,无法提出实质的监督管理意见,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最后,网上银行相关法律空缺,整度框架不够完整,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专门针对网上银行业务进行规范。配套法律监管措施不健全,只能让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雪上加霜。

三、我国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支持

针对目前我国的技术现状,对于外包引进的软硬件系统,要加强对其运行的环境监测和风险测试,确保其运行能力及操作在国内市场的可行性,更要加强控制因依赖软件供应商而引发的风险。对于网络本身的不安因素,要建立强大的网上安全体系,防止网络犯罪、病毒、黑客及其他危险因素的侵入。重中之重是加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争取早日研发有自主产权的核心科技产品,摆脱软硬件设施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局面,制造出真正适应我国市场运行环境的网银配套设施。

(二)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银行内部要成立专门的网上银行管理部门,派专门人员统筹协调网银业务与其他业务的联系与合作,扫清网上银行管理上的空白。开拓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网上银行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确保各部门间信息的快速传递,最大限度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成本,更要不断提高经营信息的安全性与真实性,这也是操作风险控制系统稳健运转的关键。网上银行的监管部门应协调好与各部门间的联系并明确彼此的责任分工,一旦客户出现问题,要及时的沟通与解决,为网银树立品牌形象和良好的口碑。各部门要定期收集分析网上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比网上银行存在操作风险的原因,制定完善详尽的内部风险控制计划。只有各部门相互合作,层层把关,才能将内部风险降到最低。

(三)加强细节控制,降低客户端操作风险

首先,客户自身要提高操作时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公共页面进行操作时,要尽量使用usbkey或电子口令卡进行身份验证,这是安全操作网银交易的第一步。此外,客户要加强对“钓鱼”网站的识别,交易时要确认域名的准确完整性及是否有安全挂锁的标示,确认网站的真实性后方可进行交易。其次,银行要加强对客户的网络安全提示,积极完善网站操作页面细节,加强对客户端的认证手段。正确的引导客户按骤安全操作,并定期做好网上银行操作系统的升级更新,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最后要定期收集客户反馈,积极对网银系统进行改进;一旦发现可疑的网站,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四)加快建设网上银行监管机制

要尽快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环境的风险控制,明确商业银行设立网上银行的必要条件。对监管人员实行培训考核机制,过滤监管队伍,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使监管不单单只停留于表面。国家要加快立法工作,尤其是网上金融交易、禁止计算机犯罪、网上交易的合法性、网上银行的安全保密性等方面的法规。对其他不适应网上银行实际情况的法规作出适当修改。加大对网络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网上银行秩序稳定。相比之下,国际上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较早的发达国家的法律监管机制十分值得我们借鉴,要及时对现有的法规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不断发展的客户群体,使网上银行交易在有序、严肃、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参 考 文 献]

[1]郭磊.网上银行业务诈骗案例及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4)

[2]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EB/OL].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b2b.toocle.com/

[3]尹龙.中国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监管[J].金融研究,2003(4)

[4]唐玉兰.关于加强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思考[J].经济理论研究,2003(4)

[5]张成虎,孙景,李淑彪.银行技术风险监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