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全套)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全套)

来源:保捱科技网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

2007年05月18日 10:04 来源:自考365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 ”“野—— ”“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 ”“弃”。(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 ”“村—— \"“岭—— ”“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 \"“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 ”“无—— ”.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术—— ”“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 ”“仆—— ”“几”“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 、”“复—— 、”.

四、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

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

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 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shu)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4)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10、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六、同义词的辨析

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2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3、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4、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窃\".2)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如“履”和“屦\"。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六、常用字:

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

给人饭吃或喂牲口。-谷类熟食(名)-泛指饭食。

2 、食:(1 )动词,读shi ,吃.(2 )动词,读si,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

食也\"

—养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

si,特指饭。

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2 )引申义:开口、张口—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兴起—发生、萌生、萌发—开拓、开关-陈述、禀告—开始。 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出发;使出发、派遣-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表达、抒发、传布.

5 、国:(1 )古义:A 诸侯的封地,如本课“有国有家。”B 诸侯国的国都。(2 )今

义:国家。

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如“国”例。B 家庭,(2 )今义:

家庭。

7 、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抽象义,到某时—达到最高的职

位—极、非常(副)—最完美的(形)

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接触-知遇、遇

合。

第四课 《老子》二章

一、字:伯-佰 二、虚词: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

2 、“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就是“以是”,因此。

3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虽然。“无所”是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

意为“没有什么必要\"。

4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互相(副词)。

三、实词: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同类事物中的首领、最杰出者。 2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推”,推举:“厌”,厌恶、抛弃。

3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

4 、“虽有舟舆\":车。 四、词类活用:

1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词作意动。“重\"译为“认为重”:

“害”译为“认为有妨害\"。

2 、“小国寡民\":形容词作意动。“小”是“使…小\"。

“寡\"译为“使…少”。

3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作意动.顺次译为“认为…香甜”、“认为…

好看\"、“认为…安适\"、“认为…满意”。

4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意动。译为“认为…重”(即“看重、不轻易”)。

五、常用词:

1 、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上车、乘车、驾车—驱马驾车-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机会。(3 )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 —兵车单位—出使、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先:(1 )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 )引申义:先做某事-带头,做出表率。(3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表示时间,

在…之前。(4 )

形容词“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已故的-祖先、先辈(名)。 3 、后:(1 )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2 )引申义:位置、时间、次序在后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状语—位置、时间、次序在后的。(形)-表时间,在…之后—后代、子孙(名)(注意“后”“後”

是两个不同的字.)

4 、与:形声字,从舁牙声.(1 )本义:赐予、施予(2 )引申义:附和、亲附-赞许、

称道—参与—在其中—跟、同(介)如本课“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连)。

第五课 五柳先生传

一、字: =吝 二、虚词:

1 、“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

1 、“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

2 、“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

3 、“造饮辄尽\":每每、总是.

三、实词:

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名词).

2 、“不详其姓字\":清楚。 3 、“或置酒而招之”:邀请。 4 、“造饮辄尽”:到、往.

5 “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

6 、“环堵萧然”:墙。 7 、不戚戚于贫贱:愁苦的样子. 8 、不汲汲于富贵:急切追求的样子.

四、常用字:

1 、造:形声字,从辵,告声(1 )本义:到、往,如本课“造饮辄尽”.(2 )引申义:造访、

拜访—达到某一境界。(3 )、今义:制作、做。(此义与古义同)。

2 、去:(1 )古义:离开,如《掣肘》“辞而去也”。—距离(空间、时间)-除去、废除

—死亡的委婉语.(2 )今义:往.(与古义相反)。

3 、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1 )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2 )引申义:A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特指解除军事包围、战争B 打开、开放C 破碎、离散—-松弛、懈怠(这个意义读xie ,后来写作“懈”)-D对事理的分析、

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不求甚解”。

4 、读:(1 )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2 )引申义:阅读、诵读。如本课:“好

读书,不求甚解”。-句读(dou )。

第六课 送董邵南序 一、字:彊= 强,邪—耶,

二、虚词:

1 郁郁适兹土:这(指示代词)。

2 、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叹语气的“哉”上。

3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如果、只要是。(假设连词)“焉\":语气词。 4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

词.

5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词).

6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何况(转折连词)“乎”,介词,同“于”。

三、实词:

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有任侠激情,以义气为重。

2 、郁郁适兹土:往。 3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谓,说.

4 、董生勉乎哉:努力。 5 、为我弔望诸君之墓:凭吊. 6 、为我谢曰:恳切相告,殷勤致辞。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

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

爱其子,安能爱君?”

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 “之、

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这\"义。b 作主、定、宾语。c “此、是”可作判断谓

语.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a 表“那\"义。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 “夫”指示性较

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 在先秦,“尔\"作定、宾

语。c “若”只作定语。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c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 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

如“投诸渤海之尾”;e 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 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 “朕”先秦时意

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 “而、乃”一般只

作定语.

(3 )第三人称,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

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4 、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 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 )“莫”:表广泛的否定.a 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 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c 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

\"。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 、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

成分。

(1 )“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 “所+ 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b “所+ 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c “所+ (介词)+ 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

的力量\".

(2 )“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a :“谓词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 “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 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

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第十二节副词

1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

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 、时间副词:(1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a “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b “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c 尝”“曾”

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a “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 “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

要、快要、就要”。

(4 )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a “姑”意为“暂且”;b “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

“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3 、范围副词:(1 )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 “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 “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

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c “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 )表示范围小或有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a 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 “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

“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c “唯”表“只有”。

4 、程度副词。可分三类:(1 )表示程度高的。a “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 “大”意思是“十分\";c “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 “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e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f“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

程度很高的副词.

(2 )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 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b 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

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 )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

于“更、越、更加”。

5 、情态副词。分三小类;(1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a “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b “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 “帮\"表示故意特意;d “固”

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2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a “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b “遽”表示匆忙急迫;c “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d “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f “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

性;g “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a “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b “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c “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

d “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 、语气副词。分五小类:(1 )表示确认的语气.a “乃、即”相当于“就是\";b “必、定\"相

当于“一定”;c “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d “果\"相当于“果真\"。

(2 )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a “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b “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

“大概”意。

(3 )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

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 )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

还是”等。

(5 )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

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7 否定副词。a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b “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

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c “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 “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 “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

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 “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

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 、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1 )“相\",a 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 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

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 )“见”a 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 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

作“自己\"或“我”。

9 、谦敬副词.a 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 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

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第十三节介词和连词

一、介词

1 、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

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 、介词的语法特点:(1 )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参见第九节)(2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

“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 、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3 )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4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此外:(1 )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

“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2 )“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

也不引进主动者。

4 、“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 )引

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 )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

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 )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

依靠、按照”等。

(4 )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5 )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把”。 (6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此外,(1 )“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2 )“以故”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3 )“是以”是宾语前置的

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5 、“因”: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有两种用法:(1 )表示动

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 (2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6 、“为”:原是动词,读wei ,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wei.它的用法有五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 至今仍保留.(2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 )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5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

“为+ 名词(或代词)+ 所+ 动词\"的句式,读wei.

7 、“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2 )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

可译为“跟”“同\"。(3 )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跟……相比”。

二、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

等.

1 、“与\":(1 )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2 )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如“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3 )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

格式,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

2 、“与\"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需要加以区别:(1 )介词“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名词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

不充当语法成分。(2 )介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连词不能.

20〔原文〕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中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己,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翻译〕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这些话都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21〔原文〕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屣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炊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宾.

宗室至酒,髡尝在侧.

〔翻译〕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

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

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22〔原文〕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郄臝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吊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

人祁侯. 〔翻译〕

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臝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不忍心,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

侯. 23〔原文〕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臝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塊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

不得,是谓重惑。於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臝葬。

〔翻译〕

杨王孙回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自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臝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 ?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祁侯说:

“说得好!”于是(按杨王孙的遗愿)臝葬。

24〔原文〕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

悉有法度可观. 〔翻译〕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

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26〔原文〕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分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能为公已乱 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 如太尉请.

〔翻译〕

太尉从泾州(用公文)把有关情况禀告给节度使府,请求商议此事。(他)到了官府后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现在就要造成大乱,(您)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寇乱的情况下而被害死,使国家边地安危被搞乱。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说:“很好。\"就

答应了太尉的请求。 27〔原文〕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綾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

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翻译〕

到太尉自泾原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之时,告诫他的家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赠送财物,切不要接受。”待到过歧州之时,朱泚(果然)执意要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回绝,可是辞不掉。到了京城,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到底不听我的话!\"韦晤说:“(我)地位卑贱,没有办法拒绝.\"太尉说:“可是无论如何不能(将这些东西)放在我家里。”就把大绫送到司农卿官府的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太尉被杀,官吏(将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泚,朱泚叫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那上面)原来封条上的标记连

动都没动。 28〔原文〕

夫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

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翻译〕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象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

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

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29〔原文〕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

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翻译〕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

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

古注阅读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赵简子晋卿也王良善御者也嬖奚简子幸臣以不能得一禽故反命于简子谓王良天下鄙贱之工师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闻嬖奚贱之故请复与乘强而后可强嬖奚乃肯行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以一朝得十禽故谓之良工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掌主也使王良主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王良不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范法也王良曰我为之法度之御应礼之射正杀之禽不能得一横而射之曰诡遇非礼之射则能获十言嬖奚小人也不习于礼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诗小雅车攻之篇也言御者不失其驰驱之法则射者必中之顺毛而入顺毛而出一发贯藏应矢而死者如破矣此君子之射也贯习也我不习与子人乘不愿掌与嬖奚同乘故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引此以喻陈代云:御者尚知羞耻此射者不欲与比子如何欲使我枉正道而从彼骄慢诸侯而见

之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谓陈代之言过谬也人当以直矫枉耳己自枉曲何能正人章

指言修礼守正非招不往枉道富贵君子不许是以诸侯虽有善其辞命伯夷亦不屑就也

〔问题〕

①嬖奚为什么说王良是贱工?因为一天没有射得一只禽兽。

②王良为什么说请复之?听说嬖奚说他是贱工。 ③翻译“我使掌与女乘”。我派他为你主管驾车

④什么是诡遇?不合乎礼制的射箭.

⑤“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出自哪里?《诗经?小雅?车攻》

⑥孟子用嬖奚和王良的故事说明什么?

⑦本章的主旨是?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员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师旷晋之乐师知音者也六律截竹为筩阴阳各六以节五音之上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阴也五音宫商角征羽也范氏曰此言治天下不可无法度仁政者治天下之法度也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闻去声○仁心爱人之心也仁闻者有爱人之声闻于人也先王之道仁政是也范氏曰齐宣王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可谓有仁心梁武帝终日一食蔬素宗庙以面为犧牲斷死刑必為之涕泣天下知其慈仁可谓有仁闻然而宣王之时齐国不治武帝之末江南大乱其故何哉有仁心仁闻而不行先王之道故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犹空也有其心无其政是谓徒善有其政无其心是为徒法程子尝言为政须要有纲纪文章谨权审量读法平价皆不可阙而又曰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也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诗大雅假乐之篇愆过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不过差不遗忘者以其循用旧典故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胜平声○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直覆被也此言古之圣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犹以为未足以遍天下及后世故制为法度以继续之则其用不穷而仁之所被者广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丘陵本高川泽本下为高下者因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矣邹氏曰自章首至此论以仁心仁闻行先王之道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兴丧无日矣辟与辟同丧去声○上不知礼则无以教民下不知学则易与为乱邹氏曰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居卫反泄弋制反○诗大雅板之篇蹶之意泄泄怠缓悦从之貌言天欲周室群臣无得泄泄然不急救正之泄泄犹沓沓也沓徒合反○沓沓即泄泄之意盖孟子时人语如此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非诋毁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范氏曰人臣以难事责于君使其君为尧舜之君者尊君之大也开陈善道以禁闭君之邪心惟恐其君或陷于有过之地者敬君之至也谓其君不能行善道而不以告者贼害其君之甚也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邹氏曰此章言

为治者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

〔问题〕

①什么是仁者?有仁慈的心和仁慈的名声,并且能扩充它来实行先王的政道。

②解释“徒”。相当于“空”.

③君子、小人按什么划分?按地位划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不书侵伐齐北蔇之盟我有辞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鲁人○刿古卫反见贤遍反下同〔疏〕注曹刿鲁人○正义日史记作曹沫亦云鲁人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在位者间犹与也○间间□之间注同与音预〔疏〕注内食至与也○正义曰孟子论庶人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是贱人不得食肉故云在位者也襄二十八年传说子雅子尾之食云公膳日双鸡昭四年传说颁冰之法云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盖位为大夫乃得食肉也间谓间杂言不应间其中而为之谋故云间犹与也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间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疏〕衣食所安○正义曰公意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己有之必以之分人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分公衣食所惠不过左右故曰未偏○偏音遍注同公曰牺牲玉帛〔疏〕牺牲玉帛○正义曰四者皆祭神之物曲礼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郑玄云牺纯毛也肥养于涤也然则牲谓三牲牛羊豕也牺者牲之纯色也鲁自得用天子之礼要牺牲相配之语未必为得用乃言之也弗敢加也必以信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牺许宜反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大信也〔疏〕注孚大信也○正义曰孚亦信耳以言小信未孚故解孚为大信以形之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尽己情察审也对曰忠之属也上思利民忠也○属音蜀〔疏〕注上思利民忠也○正义曰桓六年传文也言以情审察不

用使之有枉则是思欲利民故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问题〕

①注释中的“不书侵伐\"是什么意思?《春秋经》没有记载侵伐这件事。 ②孔颖达在做书正时引用诸多孟子的言论其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证明“在位者”。 ③分别解释“牺”、“牲”。牺:纯毛的牲,用于天子祭祀。牲:养于深宫,用于诸侯祭祀。

④为什么把“孚”说大信。为了解释“小信未孚\也就是小信而不是大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