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单元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单元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来源:保捱科技网
单元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发展背景

威海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之一,借助比邻韩国、日本的地理优势,电子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到2006年6月,威海的电子企业已超过3000家。伴随着电子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国外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行业背景下,现有的和新诞生的电子生产企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这就为我院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为该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专业发展背景

2005年,我院被山东省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了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具有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连续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就业的对口率也在90%以上,就业地区大多位于山东省沿海发达城市,一些大中型中外资企业如青岛海尔、烟台福士康等连续3年在我院招聘该专业毕业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受到

了用人企业的广泛欢迎。通过该专业的建设,可进一步带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并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重点建设,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成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三年内建设该专业网络课程5门,优质核心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在实训条件方面,将校内电子与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满足专业理论和实习实训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8个稳定的能够充分满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双师”素质教师占90%以上,结构合理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制定体现“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电子生产工艺》等课程中率先实行专业理论和实习实训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电子仪器测量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技术、微电子组装(SMT)技术,能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售后服务及生产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对新产品消化、吸收、利用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人才规格

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基本素质,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电子仪器测量能力、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能力、家电维修能力、电子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

2.岗位分析

根据威海及周边地区电子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可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指导、生产一线的管理及产品检验工作;生产线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维修和计量工作。

(2)电器销售维修公司:从事电器产品推销、安装、调试、维护等售后服务工作。

(3)部分素质高的毕业生能够参与电子产品的研制、开发,消化、吸收、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工作。

3-3

3.知识结构与能力分析 (1)知识结构

1)具有本专业必备的文化素质;

2)具有本专业所需的电路理论、仪器仪表测量、单片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家电原理与维修、电子设备原理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力分析

针对本专业的岗位目标定位,职业能力应包括: 1)相关能力

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择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资料的能力;有一定韩语阅读、会话能力。

2)专业能力

元件识别与测试、电子装配、焊接与调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量使用能力;安排生产流程,制定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及质量管理的能力;对电子设备电路图的识图分析能力;常用电子产品的设计、改造能力;熟练地运用电路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对常用音像、通讯、制冷、制热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大型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能力;评价吸收和利用国

4

内外新技术的能力。

4.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电子生产工艺》、《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EDA)》、《微机原理、汇编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表面贴装技术(SMT)》、《PLC可编程控制器》、《电子技能实训》(即元器件识别与测试、手工焊接与拆焊、电子装配与调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量使用训练)、《电子生产工艺》和《表面贴装技术(SMT)》校内生产性工厂或校外实训等。

为突出高职教育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46%,实践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54 %。

5.修业年限与最低学分要求

学制为三年。最低应修169学分。其中通识课应修28.5学分。

6.毕业应取得的证书

(1)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省统考合格证书。 (2)英语等级证书

即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统考合格证书。 (3)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等级证书 (4)职业资格证书

可考取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电子绘图员及高

3-5

级无线电调试员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证书至少取得一个。

(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该专业现建有全新的现代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拥有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家电技术、制冷制热、电子技能、电子生产工艺、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应用、传感器与自动测试、PLC、电气智能等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并与威海信诺威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威海职业学院信诺威电子工艺研究所。学院拥有各类型教学微机2698台,开通了带宽为1000M的宽带校园网,多媒体教室20余个,教室、讲台全部实现了多媒体化。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该专业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训设施,但考虑到专业的发展、产学研合作及技能培训等情况,对实习实训设施仍需加大投入,进行更新或扩建。

(1)建设内容

按照该专业在校生500人的规模进行实训、再就业转岗培训和技能鉴定每年1000人次进行测算,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见表一。

表一 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表

6

设备序建设号 项目 项目完成主要设备 内容 (套) (万元) 单片单片机编1 机实程及应用 训室 万用表 焊接技术、示波器 元器件识万用表 48 48 48 计算机 48 60 单片机实验箱 48 数量总价投资额(万元) 2007年 2008年 备注 更30 30 新 扩电子别与测试、稳压电源 技能收音机装2 实训配及调试、高频信号发生器 室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频率计 用 天信生产工艺THT流水线、装2 新600 公司理 校内SMT工艺教学流程及设元器件检测、产品检测、产品试验等仪器仪表 2 600 建 48 LCR测试仪 48 完48 善 中频信号发生器 48 建48 90 50 40 及波峰焊及周电子流程、生产配线、有限与质量管3 边设备 3-7

工厂 备 SMT流水线及周2 边设备 计算机 示波器 万用表 24 24 24 24 24 70 高频信号发生器 24 2 24 1 8 24 24 扩示波器 24 30 30 建 万用表 24 70 建 新电子稳压电源 技术低频信号发生器 4 创新项目设计 工作自动雕刻机 室 频率计 通信网络系统 智能机器人 电子模拟电路技术 构成 5 实验数字电路实训构成 室 合计(万元) 850 750 100 数字电路实验箱 模拟电路实验箱 (2)建设方式与规模

单片机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子技术创新工作室、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由学院投资建设。

天信电子有限公司作为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通过校企

8

合作由学院与威海天海机电仪表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筹建,公司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目前,公司已经注册。计划总投资600万元,学院投资318万元,天海机电仪表有限公司投资282万元。

(3)功能及效益分析

单片机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及生产性教学工厂担负着学生实训、再就业人员转岗培训及技能鉴定的任务。学院设有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且是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考点,每年给学生及社会考生提供考试及培训的机会,可为区域内劳动力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支持。

生产性教学工厂业务范围为电子产品组装,主要生产手机充电器、电源模块、LED摄像灯及其相近产品,计划上三条生产线(一条SMT生产线,两条人工装配线),具备年加工费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的生产能力。

电子技术创新工作室的功能是进行技术创新选修课的教学和承办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的科技活动,开设若干开放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支持部分有科研能力学生的科研立项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组成课题组,采取“自由选题、自己设计、自主实验”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活动,完成作品和论文;提供学生毕业设计及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的软硬件环境。通过该工作室的建设可以培养学

3-9

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参加国内定期举办的电子、机械、自动化等各类创作发明大赛的竞争力;同时可供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科研项目研发、产品设计和制作使用。2006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二等奖。

2.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与行业、企业合作,本专业已先后与山东新康威电子有限公司、威海北洋电气集团、威海双丰电子有限公司、威海东兴电子有限公司、文登培承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这些合作项目的开展,确保学生校外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的进行,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通过3年的培养建设,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和能力丰富,拥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具备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2.现有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双师”型教师有11名(70%),高级职称6名(40%),硕士(含在读硕士)12名(75%),兼职教师7名(含企业、行业业务专家6名)。

10

兼职教师全部为中级以上职称,并具备“双师”素质。具体情况见表二。

表二 现有专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

序姓 名 学历 学位 职称/“双师”素质/职务 类别 备注 1 左翠红 本科 3 王维毅 本科 4 邵正芬 本科 5 黄法 本科 6 王黎明 本科 7 徐进强 研究生 8 姜荣 10 张燕 11 吕娣 本科 本科 研究生 9 乔立强 研究生 在在读硕士 副教授/高工/高级考评员/室主任 专业带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研究所所长 副教授 在读硕士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学士 在读硕士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考评员 在读硕士 讲师/助理工程师 硕士 硕士 硕士 学士 硕士 硕士 讲师/助理工程师 讲师/高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 讲师 副教授/助理工程师 助教/中级电子绘图员 助教/高级无线电调试工 专业教师 骨干教师 专职教师 2 王亚盛 本科学士 学士 12 刘翠玲 研究生 13 袁照刚 本科 14 裴英梅 本科 15 张丽燕 研究生 16 曹莉 本科 17 曲海波 本科 18 冷传庚 本科 19 位世波 本科 20 董述恂 本科 21 生进 本科 22 康定宪 本科 23 于萍 本科 在读硕士 助教/高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 在读硕士 助教/高级无线电调试工 硕士 学士 学士 学士 硕士 学士 学士 见习 见习 讲师/技师/考评员 高级工程师/经理 高级工程师/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人力资源师/ 教师 兼职专家 教师 在读硕士 高级工程师/总经理 2.建设内容与进度

本专业目前在校学生386人,到2008年按在校生500人计算仍需引进或外聘教师6人。其中,2007年引进教师4

3-11

人(含高层次“双师”素质人才1人),2008年引进或外聘2人(含高层次“双师”素质人才1人)。

现有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和学历学位层次提高。2007年安排教师外出研修或到企业实践锻炼15人次,其中参加境外培训2人次,提高学历学位层次5人,参加考评员培训并获得考评员资格2人,考取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人,到企业实践锻炼3人次。选拔2名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申报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2008年,安排教师外出研修或到企业实践锻炼12人次,其中提高学历学位层次2人。参加考评员培训并获得考评员资格2人,考取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人,到企业实践锻炼6人次。使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5%,青年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比例达到90%,骨干教师数增加到8人。

3.建设项目、资金与进度计划(见表三) 4.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本专业现有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6名。具体情况见表二。

表三 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与进度计划表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 办公设备配备2套 12

投资额(万元) 2007年 4 2008年 4 合计 25 1 专业带头人培

养 项目研发、科技开发 业务进修 学历学位进修 办公设备配备2套 10 3 2 4 2 11 2 1 6 45 2 4 10 3 1 21 2 2 3 52 97 16 32 24 2 骨干教师培养 项目研发 业务进修 考核奖励表彰先进 3 兼职教师聘用 4 师资梯队建设 兼职教师聘用 高层次人才引进 业务进修 学历学位进修 合 计(万元) (2)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考察、研修或到企业实践锻炼安排情况(见表四)

表四 考察、外出研修或到企业实践锻炼计划表

考察、研修 左翠红 2007年 王亚盛 王黎明 黄法 2008年 徐进强 姜荣 2008年 2007年 企业实践 徐进强 邵正芬 姜荣 王黎明 王维毅 王亚盛 (3)校外行业技术专家的聘请

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企业聘请专家参与专业的建设,并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的基本人员,以指导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共聘请6位企业专家作为聘请的校外专家。具体人员情况见表五。

表五 外聘行业技术专家名单

3-13

姓 名 董述恂 李常波 位世波 胡世昌 生进 康定宪 职 称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高级经济师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威海华菱电子有限公司 威海电业局信息中心 威海信诺威贸易有限公司 威海康威电子有限公司 威海至诚信诺有限公司 威海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职务 总经理 主任 总经理 副总经理 总经理 (4)师资梯队建设

在紧紧围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整体师资梯队的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

师资队伍按照15:1的生师比进行优化建设,根据2007、2008年在校生规模450、500人的测算,专任教师数量维持在20~22人的范围内。同时,建设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带动普通教师的基本方式,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强、学历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同时,处理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关系,重点增加专业课和实践指导教师的比例,最终实现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的目标。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1.建设目标

根据该专业岗位群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建立

14

一个符合应用电子技术高职专业特点的“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依据生产实践的岗位群要求,积极探索以“学训交替”、“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一些专业基础课,采用“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按“6-4模式”运作(即6课时理论,4课时实训交替进行)。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教学。

在部分与生产制造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生产性教学工厂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进行“一体化”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三结合”,即将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实训与劳动相结合。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岗位工作。

同时,将职业技能鉴定全面纳入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中。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拓展电子专业可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种类。针对具有的电子仪器测量能力,通过电子技能训练,可考取高级无线电调试员;针对具有的家电维修能力,通过彩色电视机维修训练,可考取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针对具有的产品开发能力,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原理图、线路板

3-15

训练,可考取电子绘图员;针对具有的生产指导管理生产能力,可考取电子工艺师、ISO9000内审员等职业技能证书。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率都在94%以上。

另外,通过电子技术创新工作室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将学习与创新相结合,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与职业能力采用逆向倒推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进一步压缩和凝练基础理论课的学时数和内容,做到“必须、够用”。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基地,加强制造技术、生产管理课程的实践比重,实习工作与理论课程相互交替,同步进行,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并充分利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环节,解决生产性教学工厂的生产问题,实现“工学结合”。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要求,确定三年内将《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生产工艺》、《表面贴装技术》4门课程建设达到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3)精品课程建设

16

2006年《数字电子技术》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到2008年争取将《数字电子技术》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子生产工艺》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生产工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和《表面贴装技术》5门网络课程并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4)教材建设与资源库

制定科学的专业教材规划,将教学改革的经验和高职的特色充分体现到教材当中。将5门网络课程列入到规划教材中。2007年5月份出版《数字电子技术》,2007年12月份出版《电子生产工艺》,2008年5月份出版《表面贴装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和《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同时要建立立体化的电子教材,网络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每门网络课程要有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录像,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库,2007年《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电子生产工艺》所有电子资料全部上网,《表面贴装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到2008年全部电子资料上网。5门网络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其它院校合作,每门课程辐射4所以上学校。

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安排见表六。

3-17

表六 课程建设费用安排表

多媒体课程名称 教材 课件 数字电子技术 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 表面贴装技术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电子生产工艺 总计(万元) 4 4 4 4 4 4 4 4 4 4 录像 2.5 2.5 4.5 2.5 4.5 教学文件 1 1 1 1 1 论证 0.5 0.5 0.5 0.5 0.5 (万元) 12 12 14 12 14 教学电子版 课程合计 (5)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不定期的抽查任课教师的授课、教案、作业批改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予以改进。对先进的授课方法则采用公开课的方式,在专业内进行推广。每学期进行两次学生座谈会及评教活动,学生评教结果计入教师考评档案中,与教师的年终评比和职称晋升挂钩。另外,建立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以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授课质量。要求教师每学期听课次数不少于6次。同时为了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采用“导师”制,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对新上岗教师进行传帮带。

(五)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为中小电子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

18

革新、职工培训等提供支持,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下岗职工300人次、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300人次、开展面向社会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不少于400人次。

扩大对外交流,引进韩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将通用性强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引入专业课的教学中,使专业课的教学与国际行业规范逐步接轨。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带薪实习,不断增加外派留学生和实习生的人数。

表七 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计划表

序号 建设项目 2007年 进度描述 2008年 投资额(万元) 20072008年 合计 为社会提供培训为社会提供培训1 社会服务 1000人次,进行1000人次,进行对口支援和合作 对口支援和合作 派遣教师境外访派遣教师境外访国内外学术2 交流 议3人次 合 计(万元) 议3人次 10 10 20 学、参加学术会学、参加学术会5 5 10 5 5 10 四、专业建设进度

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建设目标,到2008年完成该专业的建设工作,并接受验收,具体建设进度见表八。

3-19

五、专业建设资金安排

本项目总投资1046万元,其中用于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和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的费用分别为850万元(含企业投资300万元)、112万元、万元和20万元。具体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见表九。

20

表八 专业建设进度表

年度 2006 建设项目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具体内容和指标 完成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论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制定培养模式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方案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改革课程体系;支持教材编写工作 安排6名骨干教师外出研修和企业实践 2007 骨干教师的培养 境外培训1名;提高学历学位水平2名 支持教材的编写工作 探索和实践“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完成2本优质核心课程的教材出版 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带头人 为社会提供培训1000人次,进行对口支援和合作; 充分实现基地的功能,并进行教学工厂的扩建 总结专业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资助2名骨干教师学历水平的提升 骨干教师的培养 2008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支持骨干教师发表年人均1篇以上较高质量的论文 完成3本优质核心课程的教材出版 建成3门网络课程;争取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为社会提供培训1000人次,进行对口支援和合作 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 完成四个实训室和教学工厂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支持开展科学和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总结建设工作,迎接全面验收。

3-21

表九 建设资金投入情况表

年 度 2006 师资培养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2007 师资培养 专业与课程建设 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2008 师资培养 专业与课程建设 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合 计(万元) 项目 费用(万元) 15 750 45 32 10 100 52 32 10 1046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