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为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 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文明成果出自两河流域地区的是 A. 《摩诃婆罗多》 B. 帕特农神庙 C. 《吉尔伽美什》 D. 狮身人面像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A是古印度的,B是关于古希腊的遗迹,C是两河流域的, D是属于尼罗河流域的建筑。故应选C。
2.某考古队在雅典公民大会遗址处发掘出如图所示文物,文物上刻有某些人的名字。对这些文物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它可作为古代雅典直接民主的证据 B.这些文物全部出自于梭伦改革时期 C.陶片上有名字的人都要被放逐国外 D.陶片上刻的不可能是执政官的名字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三个时期,梭伦改革时期奠定基础的时期。克里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票数超过6000飘的人要被逐出国门10年。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所有雅典居民。公民大会上,如果公民们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就可以将其名字写在陶片上,放进陶缸,体现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故应选A。 3.《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视为是平民的胜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它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B.法律内容基本上都是习惯法的汇编 C.它是由平民起草制定的法律 D.它一定程度上了贵族滥用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罗马的法律。罗马习惯法体系下,贵族随意解释,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损害了平民的利益。由于平民的斗争,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这就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应选D。
1
4.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下列对当时的欧洲社会权力结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A.国王高高在上,市民与贵族屈居其下 B.国王与贵族权力处于至高无上地位 C.教皇与贵族相互联合以共同对付国王 D.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来实施统治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欧洲的等级君主制。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要求打破封建割据状态,等级议会产生,在其支持下,封建王权逐渐得到加强。欧洲封建等级制形成。故应选D。
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B.春秋时诸侯争霸 C.周王室对诸侯已失去控制 D.周代分封制崩溃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定期对天子述职,缴纳贡赋,听后天子的调遣,否则将受到惩罚。材料正是体现的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故应选A。
6.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中国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社会上各种思想流行。其中,法家思想最受关注。法家主张君主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的这一主张,迎合了战国时期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要求,在当时备受推崇。故应选D。 7.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反映了
A.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 B.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 C.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 D.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族原先的游牧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汉族地区先进农耕制度。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的改革。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封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接受,也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故应选D。
8.唐朝时期,有两位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以下对两位学者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 B.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而导致速亡 C.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封建,柳则肯定秦实行封建
2
D.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政治制度。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选项中“封建”一词的含义: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亦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并不是后来的封建社会的意思。“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萧认为秦亡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柳认为秦亡。故应选D。
9.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答案】D
B.军功授爵制 C.察举制 D. 科举制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我国隋唐时期形成的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要想从政需先通过考试,再根据才能大小由皇帝任命到各地做官。随时进行监控,对不能恪尽职守的,可随时撤换。故应选D。
10.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北宋时期,强干弱枝,边防松弛,在同辽、西夏的斗争中,北宋王朝败多胜少,最终以割地送岁币而结束。故有王安石“输与官家事夷狄” 之说。唐代贞观时期,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民族和睦,十分令王安石向往,故有“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之感叹。故应选。
11.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注:阻塞),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行中书省 B.三省制 C.中书省 D.内阁制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元时在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结合材料的意思,应选C。
12.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的对外关系。康熙晚年的时候,西方列强已开始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这引起清王朝的警觉。但这是对西方了解不多,认识不够,并没有认识到西方对中国的威胁。故应选A。
13.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这种情形发生在
3
A.罗马帝国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考察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对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进行批判。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包括国王和教会。故应选D。 14.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D
【解析】考察资本主义萌芽等的影响。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其发展是引起15世纪西方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之后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 、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出来,肯定了人的作用。故应选D。
15.史学家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导致这一历史性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B.工业迅速扩展 C.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争夺世界霸权加剧 【答案】B
【解析】考察工业。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首先在英国,然后波及到其他欧美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第一次工业,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欧洲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并出现议会改革运动,德意实现统一等。故应选B。
16.英国17-18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剥夺农民土地的同时也引发了农业的性变化,圈地运动的实质是
A.促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B.促使谷物种植与畜牧业结合 C.促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D.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答案】A
【解析】考察英国的圈地运动。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以强迫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圈占起来,迫使广大失去土地的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离开,流入城市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故应选A。
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
4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C
【解析】考察日本的近代化。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行置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日本的一些传统得以保留下来,将西方的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文化多元化的状况。故应选C。
18.1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答案】D
【解析】考察德国的对外。德国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进一步膨胀,尤其是威廉二世即位以后,其野心更是急剧膨胀,改变过去的,实行世界,要为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获得土地。故应选D。 19.课堂上同学们进行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专题报告时,讨论起照片和绘画两种资料的价值。以下观点最为合理的是
甲:照片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过去的真实翻版 乙:绘画是画家所作,只要不虚构,就是过去的重现 丙:照片和绘画并非是当时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信 丁:照片和绘画都不等于过去,只是通往过去的路径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考察对历史的认识。尽信史不如不信史。无论照片还是绘画,都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以一定的历史为基础,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而将历史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故应选D。
20.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③①②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考察德国疆域的变化。①二战结束以前的德国;②是二战结束后40年代末的德国,英法美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占区随后成立民主德国;③是二战结束时的德国,四国分区占领④是1990年统一后的德国。故应选C。
21.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权力真空 B.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5
C.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主导作用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D
【解析】考察当今世界格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各个中心力量重新整合还需以时日,正如材料所说“群雄竞起”。
22.以下图片是20世纪初期在天津海河两岸拍摄的老照片。根据所学,请你判断海河西岸类似西洋风格的建筑最早可能出现在
海河西岸 海河东岸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 【答案】B
【解析】考察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故“海河西岸类似西洋风格的建筑”最早可能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3.下列是各国在华商船航行吨位表(单位:千吨)
下述根据数据变化反映甲午中日战争后情况的结论,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商船在与帝国主义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B.英国商船在对华航运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C.战后美、日、德向老牌英帝国发起严重挑战 D.战后美、日、德在华商船航运势力迅速扩大 【答案】C
【解析】考察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通过对表中统计数字的分析可知A、B、D三项均对,C项错误:美日德三国总和才14000多吨,仅及英国二分之一强,并没有对英国构成威胁,更不要说“严重挑战”。故应选C。
24.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A.新政是以学西方为内容的自救运动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具体措施 【答案】A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政治。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从政治上来说只不过是一场闹剧,皇族内阁的成立足以证明。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起到一定作用,引起一些变化。故应选A。
6
25.有学者说:这场运动“以辛亥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运动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动 【答案】C
【解析】考察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窃取辛亥的果实后,又妄想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此,陈独秀等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故应选C。
26.梁启超对“史学”所做的贡献,不包括 A.批判旧史学,反对把史书写成帝王谱牒 B.强调借用西方学说探讨社会进化之理论 C.提出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D.强调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历史 【答案】D
【解析】考察历史人物—梁启超。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观察历史。故应选D。
27.直接导致右图中所示宣言发表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D
【解析】考察抗日战争。1937年8月13日,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为抵抗日本的侵略,8月14日,国民发表自卫宣言即“上图所示”。故应选D。
28.1928年,南京国民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考察近代列强的侵略。《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而“1928年,南京国民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自己确定了进口货物税率,关税自主权收回。故应选A。
29.农民与土地是中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两幅图反映的是在不同时期的农村,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7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 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①保护了农民利益 ②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改变了经营方式 ④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考察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左图是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性质仍是私有制。右图是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仍是土地公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管理、经营、受益权。二者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只是改变经营方式。故应选A。
30.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答案】A
【解析】考察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据“一国两制”,回归祖国后仍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至少50年不变。故应选A。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本性,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 B.东方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落后,必然处于挨打受欺的地位 C.工业提高了西方列强的社会生产力,使其具有征服能力 D.西方列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时,东方国家还在继续闭关锁国 【答案】ABCD
【解析】考察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血腥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尤其是两次工业后进一步加剧。工业的进行,资本主义获得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广大的亚非拉落后地区成为他们的目标,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故应选A。
32.“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出现这种情况的社会背景是
A.同文馆的创办不适合中国社会需要 B. 新学与传统教育制度相抵触 C. 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D. 封建传统势力和思想观念的阻扰 【答案】DBCA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教育。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愚民,使人们思想观念保守,夜郎自大,由于传统势力的强大,即使点滴的改革也是阻力重重。故应选D。 33.1912年3月,南京临时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
8
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清楚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其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DABC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长期封建社会,造成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等级观念,它不是一纸法令就能解决的问题,尽管南京临时三令五申,但旧的风俗习惯依旧。故应选D。
34.下列哪一项与右图所示漫画《梅开三度》最为贴切? A.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走上正轨 B.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变化 C.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D.多极化趋势形成,中美日是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ABD
【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的外交。图中的内容反映的是20世
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高。中美、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多极化处于形成过程中,国际格局依旧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故应选C。
35.弗格森在《美国史》中说:“1776年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利,反对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的侵犯。”以下解释中,合乎美国历史的有
A.前者主张建立松散的邦联以保护个利并反对 B.后者主张建立紧密的联邦以保护个利并反对 C.派与联邦派都笃信启蒙思想并主张保护个利 D.派与联邦派在保护个利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 【答案】CABD
【解析】考察启蒙思想对美国的影响。从材料中的含义来看,二者都主张对个利的保护,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犯。体现的是私有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故应选C。 非选择题(共75分) 36. 中世纪西欧(12分) 材料一:中世纪年表
中世纪,500-1500
500 1000 1300 1500
9
罗马帝国 中世纪早期 中世纪中期 中世纪晚期 现代
欧洲
材料二: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材料三:简而言之,西欧改变了世界,并将它带入我们身处其中的全球化文明;……要了解它,我们必须回到中世纪来寻找一部分答案。
——以上材料均选自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问题:
(1) 请为年表中的“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中世纪晚期”分别补充两个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史实。(6分)
(2) 请为材料三“回到中世纪来寻找一部分答案”做出注释。(6分) 【答案】
(1)采邑改革、封建制度的产生;城市的复兴、大学的兴起、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等。(各阶段任二,各1分,共6分)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整体世界等角度做出史论结合的注释。(任3个角度,各2分,共6分)
【解析】第(1)问实际上考查中世纪西欧封建制的发展历程。中世纪的西欧封建经历了封建割据、等级君主制、君主三个阶段,结合这三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整体世界等角度做出史论结合的注释解答。 37. 东周列国之战(12分)
材料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渡过)。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同“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大腿),门官歼焉(护卫官被杀)。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头发斑白的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后代),不鼓不成列。”
——《左传》所记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 材料二: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割)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堙其沟池,攘夺其牲牷,燔溃(焚烧)其祖庙,刭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
——《墨子·非攻下》(注:墨子,春秋末战国初期人)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社会的认识。 【答案】
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9-12分)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5-8分)
10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0-4分) 参考样例: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制破坏,动荡纷争。‖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体现出“尚礼”的特征,与此相应的春秋前期的战争的手段也相对显得比较温和。‖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战争,礼荡然无存,同时战争的手段更加残忍。‖而这条鸿沟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则不外乎战争环境的根本改变。我们今天考察先秦战争的历史脉络,必须了解这种不同发展阶段的鲜明时代特色,才能真正理解春秋战国不同时期战争的时代特色。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第二,结合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分析解决;第三,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 38. 20世纪的开端(12分)
对于现代世界的形成,20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然而对于20世纪的开端,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另一种观点认为,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真正的开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评分要求:理由说明当构建开端与20世纪特征之间的关联。(史实9分,组织3分)
史实部分: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史论结合的说明开端与20世纪时代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每个角度3分。(以下视角仅供参考,其他合理亦可)
参考视角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说 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制度、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组织) 殖民) 国际格局多变 新的全球列强崛起,挑战世界旧秩序(德日美) 动荡的时代(两次大战、冷战) 科技进步迅猛 参考视角 国际格局变化 第二次工业奠定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 科技快速发展(战后科技) 20世纪 战争改变实力对比(欧洲衰落,美国国际地位增强(华盛顿会议、美国强大) 二战作用发挥、冷战主导国家) 或从国际格局变化角度论证 文明模式多样 实践社会主义理论,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十月)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新中国、东欧等) 重视国际组织的维和作用(国际联盟、联合国) 维护和平的探索 一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组织部分:叙述成结构(3分);叙述较连贯(2分);仅罗列史实(1分)。
11
【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答:第一,这一时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确立,这是一个政治前提。第二,这一时期世界体系的特点。第三,其他落后地区的状况。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答:第一,这一时期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较量。第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打破,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诞生。第三,两种社会制度可以并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39.上海港口贸易(14分)
上海港对英国的贸易额(单位:1000美元) 年份 总输入 棉制品 毛织物 砂 糖 杂 物 总输出 茶 生 丝 杂 货 ——资料英国议会文书《上海领事罗伯逊关于该口1856年贸易的报告》
问题:
(1)表格反映出上海港对英贸易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6分) (2)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3)这些变化对上海发展有何影响?(2分) 【答案】
(1)贸易总量增长较快(2分)。总输入在1845年达到高峰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总输出则呈较快增长趋势;1843年,输入与输出基本相当,1850年总输出超过总输入的一倍多(任一点,2分)。总输入中棉织品增长总量最多;总输出中生丝增长总量最多(任一点,2分)。(答案仅为举例;贸易总量,总输入、总输出、两者对比,具体物品比较视角下各一,每点2分,共6分)
(2)英国完成工业,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上海开埠,导致贸易总量增加;中国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的长期影响,导致输出大于输入;英国工业,技术先进,机器
35 19 35 73 96 78 65 1843-44 2522 1671 557 2 292 2360 322 2003 1845 5195 4255 804 136 6046 2221 3806 1846 38 3080 623 186 92 2027 4430 1847 4312 3311 782 43 176 6726 1834 4819 1848 2533 1836 327 170 200 5081 1654 3331 1849 4413 3052 809 82 470 6514 2019 4417 1850 3909 2618 501 147 3 8021 2427 5529 12
生产,输入以工业品为主;中国农业国家,技术落后,输出以原材料为主等。(对应前述变化叙述原因,三个视角各一,每点2分,共6分)
(3)加速了本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便利了英殖民者的侵略等;客观上加快上海港口城市建设,促进西方物质文化在上海的传播,刺激上海民族工业的产生等。(任二,每点1分,共2分,其他合理亦可)
【解析】第(1)问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特点分析解答。第(2)问要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英国工业的进行,加快对外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同时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综合回答。第(3)问,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性的,西方的思想、文化传入人们的思想,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注入新的活力。二是破坏性的,是对中国的掠夺,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 40.康有为政论(25分)
材料一: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
材料二:孟子大义云:民为贵,但以民义为主,其能养民,教民者则为主,其残民、者,则为民贼。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夫地方自治,即古者之封建也。但古者乱世,封建其一人,则有世及自私争战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今者升平,封建其众人,听民自治,听众公议,人人自谋其公益,则地利大辟,人工大进,风俗美而才智出。若美国之州郡并听自治,此则古公侯大国之封建,与德国联邦同矣。
——康有为《公民自治篇》
问题:
(1)依据材料,概述康有为的主要政治论点。(6分) (2)康有为在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法上有何特点?(4分) (3)你如何评价康有为的上述政论?(15分)
【答案】
(1)古代孔子就主张民主共和;古代孟子亦主张民主反对民贼;中西封建的差别在于地方是否听民自治。(每则材料2分,但不得照抄材料,共6分)
(2)从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依据;有选择、有改造的借鉴西学成果。(每点2分,共4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本小题共15分。
评分项一:观点(3分)
答案l:能够将康有为宣传主张的特征与其自身理想结合起来提出观点。
13
在西学东渐、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康有为通过托古改制的方式,并有选
择的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从而在儒学思想占主体及君主统治下的中国宣传和实践自己维新变法的主张。
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康有为政论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答案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康有为政论有合理与不当的成分。
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4分)
答案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康有为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5分)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3分) 答案1: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第(1)问结合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其特点,联系材料归纳总结。第(2)问,解答此问要结合康有为的出身、经历、教育及时代综合分析归纳。第(3)问,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解答:第一,结合时代背景;第二,西方思想的影响;第三,维新派自身特点。
2013年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参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2分,31—35题,每题为0,1,1,3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1 C 11 2 A 12 3 D 13 4 D 14 5 A 15 6 D 16 7 D 17 8 D 18 9 D 19 10 D 20 14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得分 题号 答案 得分 题号 答案 得分 C 21 D A 3 A 1 A 1 A 22 B 31 B 1 33 B 1 35 B 1 D 23 C C 1 C 0 C 3 D 24 A D 0 D 3 D 0 B 25 C A 0 A 1 A 26 D 32 B 1 34 B 1 C 27 D C 1 C 3 D 28 A D 3 D 0 D 29 A C 30 A 二、非选择题
36、(1)采邑改革、封建制度的产生;城市的复兴、大学的兴起、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等。(各阶段任二,各1分,共6分)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整体世界等角度做出史论结合的注释。(任3个角度,各2分,共6分)
37、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9-12分)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5-8分)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0-4分) 参考样例: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制破坏,动荡纷争。‖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体现出“尚礼”的特征,与此相应的春秋前期的战争的手段也相对显得比较温和。‖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战争,礼荡然无存,同时战争的手段更加残忍。‖而这条鸿沟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则不外乎战争环境的根本改变。我们今天考察先秦战争的历史脉络,必须了解这种不同发展阶段的鲜明时代特色,才能真正理解春秋战国不同时期战争的时代特色。
38、评分要求:理由说明当构建开端与20世纪特征之间的关联。(史实9分,组织3分)
史实部分: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史论结合的说明开端与20世纪时代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每个角度3分。(以下视角仅供参考,其他合理亦可)
15
参考视角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说 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制度、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组织) 殖民) 国际格局多变 新的全球列强崛起,挑战世界旧秩序(德日美) 动荡的时代(两次大战、冷战) 科技进步迅猛 参考视角 国际格局变化 第二次工业奠定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 科技快速发展(战后科技) 20世纪 战争改变实力对比(欧洲衰落,美国国际地位增强(华盛顿会议、美国强大) 二战作用发挥、冷战主导国家) 或从国际格局变化角度论证 文明模式多样 实践社会主义理论,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十月)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新中国、东欧等) 重视国际组织的维和作用(国际联盟、联合国) 维护和平的探索 一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组织部分:叙述成结构(3分);叙述较连贯(2分);仅罗列史实(1分)。
39、(1)贸易总量增长较快(2分)。总输入在1845年达到高峰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总输出则呈较快增长趋势;1843年,输入与输出基本相当,1850年总输出超过总输入的一倍多(任一点,2分)。总输入中棉织品增长总量最多;总输出中生丝增长总量最多(任一点,2分)。(答案仅为举例;贸易总量,总输入、总输出、两者对比,具体物品比较视角下各一,每点2分,共6分)
(2)英国完成工业,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上海开埠,导致贸易总量增加;中国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的长期影响,导致输出大于输入;英国工业,技术先进,机器生产,输入以工业品为主;中国农业国家,技术落后,输出以原材料为主等。(对应前述变化叙述原因,三个视角各一,每点2分,共6分)
(3)加速了本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便利了英殖民者的侵略等;客观上加快上海港口城市建设,促进西方物质文化在上海的传播,刺激上海民族工业的产生等。(任二,每点1分,共2分,其他合理亦可)
40、(1)古代孔子就主张民主共和;古代孟子亦主张民主反对民贼;中西封建的差别在于地方是否听民自治。(每则材料2分,但不得照抄材料,共6分)
16
(2)从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依据;有选择、有改造的借鉴西学成果。(每点2分,共4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本小题共15分。
评分项一:观点(3分)
答案l:能够将康有为宣传主张的特征与其自身理想结合起来提出观点。
在西学东渐、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康有为通过托古改制的方式,并有选
择的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从而在儒学思想占主体及君主统治下的中国宣传和实践自己维新变法的主张。
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康有为政论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答案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康有为政论有合理与不当的成分。
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4分)
答案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康有为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5分)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3分) 答案1: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