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比较(李仙)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比较(李仙)

来源:保捱科技网


陈思和、洪子诚之《中国当代文学史》

正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有“双百时代”一样,近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主编要属洪子诚和陈思和。他们俩所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文学界轩然大波,如不少评论家预言的一样引领新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方向。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然而,同为中国当代的文学,由于思想、思维各异,不同的主编所书写成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却不尽相同。对比他们主编出版的教材,可以发现他们所站的立场不同,所以书写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当然,他们的写作也都有所创新,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注重文学作品,强点通过作品阐释文学史,作品是时代的折射,编者抓住了这一特点以文学作品来对文学史概念和信息进行书写,另外,他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陈思和站在由民间理念奠定的知识分子立场来编写,他强调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这也是受当时时代特征影响的,当时的社会世俗功利主义泛滥,是使得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便深入挖掘当时知识分子对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创造和批评,目的明确的构造知识分子体系和精神。他的编写基于知识分子立场对民间文学史的构造具有深刻启迪价值和社会意义。

陈思和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打破了以往的以文学史知识为主型的传统,进行了创新性编写,以往传统编写是以文动和创作思潮为主要线索来讲文学作品,而他的编写注重具体作品的把握和理解,文学史知识所占的分量减少了。在他所编写的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作品占据重要的分量,文学史的知识几乎是通过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理解

了文学作品再来认识文学知识,语言就可以简练而且这样读者还容易理解。

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则是对当代文学的理性审视。传统的文学书写模式几乎是以政治为中心的书写,这样文学的独特性被忽视了,洪子诚的书写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书写模式,进行了对文学史写作的自我调整。他在写作时对影响写作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进行审视完成了二十世纪以来对知识分子现代理性角度的回归。结构分为上下两编,分别写了文学的特征和从知识分子理性视角进行写作。他从多个视角对作家作品进行审视,多视角、多层面分析开掘,找到了一种更为深入和复杂的政治文化与文学现象间的对应,也通过作品和其他资料呈现。个人性是他的特征,并且追求的是一种价值中立的史学观念。

两位大师所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都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学术品格和创造性学术思维,有些地方突破了以往编写的传统。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思想观念和所站立场不同,在对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上也存在差异。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诠释影响了后来人们的研究与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也体现了文学史在发展道路上特征与时代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