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的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有不同的口算方法。
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计算内容、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情境图、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人新课
教师(呈现下图):看小棒图,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4+5=□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迁移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5页例2的情境图,如下。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比较算式,引发冲突
(1)让学生列出算式24+9=□。
(2)让学生观察算式24+9与24+5,说说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3.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思考:怎样计算24+9=□?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瓶摆一摆,边摆边说自己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2)操作:学生动手操作,为理解算理提供感性经验。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如下:
第一种情况: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把10根捆成一捆,30加3等于33。
第二种情况:左边的1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0根,把10根捆成一捆,23加10等于33。
第三种情况: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3根,把13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根,20加13等于33。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自主探究计算24+9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中初步体会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4.多种方式,理解算理
(1)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课件或操作,演示以下方法的操作过程。
(2)想——让学生闭眼想想上述操作过程。 (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
(4)填——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过程,说说怎样计算24+9=□,填出下
面方框中所缺的数(板书如下)。
(5)思——图中的2捆小棒是怎样变成3捆小棒的?为什么要打捆? (6)在学生明确上述方法的算理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共同理解教材中另一种方法的算理,形式与上述方法相同。同样是“看—想—说—填—思”五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多种数学活动,用不同的方式表征计算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使思维过程更清晰、更有条理,从而理解算理。
5.比较异同,体会算法
(1)结合板书上的口算过程,让学生分别说说两种算法分别先算什么。 (2)结合小棒图让学生说一说: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需要向十位进1。这样的加法叫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对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与思考,抽象出计算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体会“进位”的道理。
三、专项练习,内化方法 1.教学“做一做”第1题 先圈一圈,再计算。
在学生圈后教师要追问圈画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图的圈画及计算过程的分解,使学生对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更清晰、更有条理。
2.比一比,算一算
46+2= 25+4= 3+63= 6+71=
46+7= 25+6= 8+63= 9+71= 56+7= 45+6= 8+73= 9+81= 四、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1.填出方框里的数
45+8=□3 36+5=□1 6+12=□8 68+9=□7 36+2=□8 4+28=□2 2.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使练习内容更丰富,巩固了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同时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五、回顾整理,反思
教师:请你回忆一下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它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法的区别是什么?
六、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