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9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OO7 No.9 文章编号:1000-7695(2007)09—0190-03 面向21世纪的柔性制造模式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模块化生产 400044) 牟小俐,邓 毅,汪 洋 摘要:模块化生产是一种柔性的生产方式,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本文分析了模块化生产方式下柔性的驱动因 素,比较了模块化生产同传统柔性制造模式的优势,最后指出模块化生产对我国制造业推行柔性制造的意义。 关键词:模块化;柔性制造;模块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对柔性制造模式的探索,从最初的组合机床生产线 到2O世纪7O年代兴起的柔性制造系统(FMS),再到8O年 代的柔性制造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和后来 在日本广为流行的细胞式生产(Cell Production System),已 经经历了几十年。每一种制造方式的研究都能找到大量的相 关文献。 争力。模块化的思想给柔性制造带来新的理念,它打破了传 统柔性制造的一惯做法,将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l 模块化生产模式下柔性的驱动因素 模块化生产是以模块化技术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基础, 成熟的管理方法为手段,满足顾客个性化需要为目标,是一 种柔性的生产方式。具体来看,它之所以具有柔性,其驱动 因素有: 2O世纪9O年代以后,模块化生产受到瞩目。哈佛大学 商学院的Badlwin和Clark于199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 篇题为“模块化时代的管理”的文章,模块和模块化的研 究日益引起学者重视。Badlwin和Clrk¨ 于2000年指出,模 a块化具有时代的性意义,当今产业已经步入模块化技术 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模块化理论越来越应用到 业领域, 一(1)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模块化生产的前 提。应用模块化技术,复杂的产品被分解为一个个功能模块, 利用模块的相似性来减少产品结构和制造结构的变化,最终 借助模块的选择和模块问的组合实现产品的多样性,同时又 控制产品成本。 (2)创新型的模块职能部门和模块企业。模块化生产方 式下,各模块职能部门和模块企业拥有独特的核心能力,在 各自领域展开创新竞赛,不断推陈出新,模块更新换代迅速, 产品系统不断升级。 尤其是制造业,出现了“模块化的生产”的概念。本文参考 文献[2][3][4]分别从产业组织、产品分工和规模化定 制的角度对模块化生产进行了分析,提出模块化生产是种先 进的生产模式,将会给制造行业带来变革。 所谓模块,引用最多的是青木昌彦的定义 j:指可组成 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 通过标准化的界面结构,与其它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 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 模块化是指把一个复杂系统或过程根据系统规则分解为 一能够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的过程,或者是按照某种联 系规则,将可进行设计的子系统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 的系统或过程,这样通过模块化,一个复杂的系统就可以分 解为一系列相互的具有特定功能价值的模块,并且,在 遵循统一的界面规则的前提下,各模块进行半自律性动 (3)快速可靠的信息流通渠道。模块化生产充分利用信 息技术带来的快速方便的好处,通过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实 现信息共享,空间、时间距离被打破,客户的个性化需要、 供应链信息能快速得到响应。 (4)柔性的战略合作关系。模块化生产下,整装企业和 供应商的关系更加柔性化,模块供应商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整装企业会不断对供应链进行优 化和重组;另一方面,在同一模块领域存在激烈竞争,成功 的企业会巩固与整装企业的合作关系,而失败的企业则有可 作,同类模块之间可进行替代,从而可根据需要,组成不同 的复杂系统。Baldwin和Clark¨ 认为,对具有可分解性的系 统各部件联系规则的六种“模块化操作”,可以实现复杂系统 的创新。这六种操作是:分离模块、替代模块、增加模块、归纳 模块、新的模块外壳创造。我国学者焦志伦认为∞】,模块具有 可变性和延展性,从而使整个系统富有弹性,更容易适应现代 社会瞬息万变的需求形势。学者孙晓锋 把模块的替换看成 是一种替代经济,认为这种替代经济能通过减少产品研发时 间,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新的产品,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在传统生产模式下,市场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 给企业造成很大压力,企业在增加柔性的同时,又往往不得 不接受成本上升的事实。但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下,企业只需 在统一的产品界面标准上安插不同的产品模块就能实现目的, 能沦为模块供应商的下一级供应商,丧失其地位。 (5)成熟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模块化生产应用了当今供 应链管理的先进方法,包括JIT供应、并行工程、延迟策略 等。JIT供应保证了模块供应的准确及时;并行工程使模块的 设计开发各环节能并行交叉进行,在考虑所有后续过程的基 础上,尽可能减少修改次数,从而加快上市时间;延迟策略 使得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上游模块实行规模化生产,下游 再根据个性化要求进行组装。 以上各因素中,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是根本,在这基础上, 其它各因素的优点得已充分发挥,从而保证了模块化生产具 有较高的柔性。 2模块化生产同传统柔性制造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柔性制造模式包括组合机床生产线、柔性制造系 不仅成夺低,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顾客价值,提升企业竞 收稿日期:2006—09—27。修回日期:2007—03—1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牟小俐等:面向2l世纪的柔性制造模式——模块化生产 统(FMS),柔性制造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和细胞生产方式等等,主要是通过对设计和制造过程进行效 率优化,来实现柔性制造的目的…8。而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则 是在共同界面上安插不同模块,来实现柔性化生产。具体来 看,模块化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2.1在提高交货速度上,开辟新的途径 l9l 传统的柔性制造模式都致力于单个企业内部设计和制造 过程效率的提高,在缩短响应时间方面非常有限,而模块化 生产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响应速度,表现在: (1)模块化生产往往突破了单个企业的,在更大范 离、替代、增加、归纳等,不会或者只会少量增加企业成本。 顾客的需要上升为产品价值链的开端,这种需要首先传到模 块组合企业的设计部门,设计部门根据客户的需要量身定做 产品,再分解到各个模块供应商处分别制造,在产品价值链 的整个过程都有客户参与,从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 及时、彻底的体现。因此,在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今 天,模块化生产能更全面地映顾客个性化的需要,在竞争中 占据有利地位。 2.4显著降低成本 除细胞生产方式之外,传统的柔性制造模式FMS,.FA和 围内实现资源整合,各个模块制造商和模块整合商为了在竞 CIM都是通过设备的高度自动化来尽可能地发挥规模经济, 争中取胜,都专注于提高各自模块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 但是,由于所加工的零件存在差异,其规模经济水平不可能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 比加工完全标准化的零件还高, 而且,由于这些高度自动化 (2)模块化生产使同步化操作成为可能,从而缩短总的 的设备本身的投资成本就非常高昂,分摊到单个产品中后, 交货时间。 产品的成本仍然不会低。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下,产品的成本 (3)组成产品的模块被生产出来之后,再根据所接到客 能得到显著的降低,表现在: 户订单要求,在模块组装企业或再下游环节进行组装,从而 (1)模块产品成为关注的重点,而产品的制造过程则被 实现延迟生产。 放到了关注的次要位置,于是简化了生产环节,从而降低了 以汽车行业为例,目前国际上的汽车从订单到交货,最 成本, 降低了价格,增强了产品竞争力。随着模块化技术的 快需要15天左右时间,有的企业已经提出1O天交货的目标, 革新,模块化的产品生产被转移到了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 而最终要达到5天交货,为了满足这个目标,汽车生产被分 家,劳动力成本大大降低。 解成1O到3O个大的模块,如大众汽车公司将轿车零部件分 (2)建立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之上的大规模定制,将大规 成9个模块,要求零部件企业按模块组织生产和供应:每个 模生产和定制生产的优势有效结合,在不牺牲经济效益的前 模块实际是上百个零件的集成,由大的模块供应商组装供应, 提下,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保持了较低的成本和 总装厂只需把这1O来个模块组装起来即可。 较短的交货期,产品被模块化分解之后,更具有通用性和标 2,2快速的多样化创新 准性,因此,规模经济得已发挥,成本大大降低 。 国际生产工程研究会在谈到FMS时指出,“系统的柔性 Sean P,McAlinden等人对部分实施了模块化生产的整车 通常受到系统设计时所考虑的产品族的”,同样,以 厂做了一份调研,结果显示,模块化生产给整车厂普遍带来 FMS为基础的FA、CIMS也具有这缺陷。这说明,企业的设 了平均15%左右的成本降低。目前许多世界知名的汽车厂商 计创新和生产创新都只能在已有柔性制造系统事先设定的范 都已经使用了模块化生产的方式,如大众、克莱斯勒、菲亚 围以内进行,创新的幅度难免有局限。而在模块化生产方式 特、通用汽车、福特、梅塞德斯等。 下,创新更具有自由,且呈现出快速和多样化的特征。在同 表1 几种柔性生产模式的比较 一模块存在着大量相似的部门和企业,每个部门和企业都深 入地研究它的产品,并进行大量相似的实验,为了在激烈的 模块竞争中胜出,彼此展开创新竞赛,从而持续不断地推出 新的产品。国内学者孙晓锋 总结了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四 种创新类型: (1)增量创新:就是设计者能够修改模块。在增量创新 中,模块的核心技术和模块之间的界面规则都没有重大变化。 参考资料:顾新建《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模块化制造系统》【 。】 (2)模块创新:就是要模块内部的核心技术发生变化, 但是,界面规则并没有变化。 3模块化生产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柔性制造的启示 (3)结构创新:就是设计者在不同的结构中使用相同的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将柔性制造定为本 模块组合。结构创新改变了界面规则,但保留模块内部的核 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时,我国的制造业应大力发展 心部件。结构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前结构的变形,例 柔性制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早在2O世纪8O年代初期, 如,个人电脑主板的不断改进;另一种是改变模块间的基本 我国国内一些单位引入第一批FMS,如湖南江麓机械厂进口 关系,重新装配模块,形成新的结构。结构,从本质上来说 德国Wemer公司的两台卧式加工中心和一台有轨搬运车组成 就是界面规则。 的系统,此后二十年,我国制造业推行柔性制造取得了长足 (4)设计者开发新的产品:开发新的产品既可以采用新 进步,但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显著差距。如今,全球制 的模块,也可以通过组合新旧不同的模块来创造新的产品。 造业正步入模块化时代,制造业推行柔性制造仅靠引进柔性 由此可见,模块化生产方式能实现快速和多样化的创新, 制造技术显然无法适应需求多样性和全球竞争的需要,因此, 为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个性化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国企业应赶上这股模块化的世界浪潮,大力在制造业中推 2.3顾客参与设计 行模块化生产。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传统柔性生产模式下,由于生产流程的特点,如果要 (1)推行模块化外包,从一体化的柔性制造向模块化生 进行客户个性化的设计,往往会极大地增加企业成本;在模 产转变。通过采用先进的柔性制造技术来实现企业一体化的 块生产方式下,大量设计都是所谓的“模块化操作”,即分 柔性制造,在21世纪已经无法满足于全球竞争的需要。我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92 牟小俐等:面向21世纪的柔性制造模式——模块化生产 相比,模块化生产是种新兴的柔性制造模式,在成本、交货 期、个性化满足和产品创新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代表了21世 纪柔性制造的发展方向。但这并意味着是对传统柔性制造模 式的否定。模块化生产是对产品的分解再整合,而具体到各 个模块的生产、组装环节,仍然离不开FMS、FA、CIM,而 且对于一些简易电子工业产品的组装,细胞生产方式仍然能 大型整装企业应果断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一体化制造 模式,在保留自身核心能力的情况下,积极推行模块化外包, 参与国际分工,将不擅长的产品模块转移给国际国内专业的 模块制造商,以获得全球竞争所需要的质量、成本、交货期、 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世界各大汽 车制造厂的模块外包比率已经占到了70%左右,而我国的整 车企业的外包比率相差悬殊,而且相当一部分外包并不能给 企业带来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整车企业应转变观 念,利用国际汽车行业的模块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在大型整装企业推行国际化的模块外包的同时,要 通过扶持,培育一批专业的模块供应商,为本土整装企 业模块化生产提供后备支持。要积极推动零部件供应商进行 贴牌生产,鼓励大中型贴牌厂商承接国际外包,向ODM、 OBM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关键价值的模块。只有培育更多具 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价值模块,我国整装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 模块化生产,在世界柔性制造潮流中争取竞争优势。 (3)加速先进供应链管理方法在制造行业中应用。没有 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发挥模块化生产的优势, 我国当前相当多的制造企业还是粗放式的管理,生产的产品 更新周期长、市场反应速度慢、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突出,即 使是一些大型企业,它们的管理也远远达不到模块化生产的 要求。在全球模块化产业变革的形势下,我国的制造业一定 要有紧迫感,要加速引进和实施如JIT、QR等先进的管理方 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1]BULDWIN C,CLARKB.ThePower ofModularity[M].MITPress, Cambridge MA.Design Rules.2000.1(1). [2]盛世豪.杨海军.模块化:一种新的组织形式[M].科研管 理.2004.25(2):I2一l8. [3]庄尚文.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内分工与模块化生产[J].南 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4):I6一l9. [4]魏靖..制造业公司价值链模块化经营理念及其启示[J]. 对外经贸实务,2005(2):47—50. [5]青木昌彦.模块化一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北京:中信出版 社。2002:113—126. [6]焦志伦.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研究[J].物流技 术,2005(6):55—58. 法,迎接模块化的挑战。 (4)加快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模块 化生产的保障,我国要培养一大批数字化企业,在产品设计、 制造装备、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方面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 [7]孙晓峰.模块化技术与模块化生产方式:以计算机产业为例 [J].中国工业经济,2005(6):60—66. [8]石风波.从CIM系统到Cell—Production系统——以日本制造企 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5(3):29—36. [9]冯根尧.基于大批量客户化生产的产品设计与制造[J].工业 工程,2005.5(3):17—19. [1O]顾新建,郑国君.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模块化制造系统 [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3(1):1—3. 作者简介:牟小俐(1956一),女,汉族,重庆人,副教授,硕士生 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运作管理;邓毅(1982一),男,汉 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内外资源的集成,实现制 造企业的整体优化。信息化是项长期的任务,为保证制造业 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我国还必须发展一批水平高、信誉好、 专业化、信息化的咨询机构和鉴定机构,帮助企业控制信息 化过程中的进度、成本和质量。 族,四川自贡人,技术经济及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供应链 管理、运作管理。 4结语 与传统的FMS、FA、CIM、细胞式生产等柔性制造模式 (本文责编:彭统序) (上接第204页) 2002. 7结语 本文运用系统思想的三个原理辩证地分析了核心竞争力 形成和作用过程的机理和条件。突现与层级原理从微观层面 揭示了核心竞争力突现过程中上向因果和下向因果关系的非 线性和不可还原性,通讯与控制原理从宏观层面揭示了核心 竞争力作用过程中的复杂性,自组织和进化原理从混沌层面 揭示了核心竞争力演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企业核心竞争力 难以模仿特性是个复杂性问题,要探究这个问题就要用复杂 性科学的视角和系统思想从其产生的条件和机理人手进行分 析。随着复杂性科学和系统思想地不断发展,相信人们对企 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能力、还原能力和模仿能力也将会不断 提高。 参考文献: E 1]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68(3), [2]GERRY JOHNSON.Exploirng Corporate Startegy[M].6th edition, [3]PETER CHECKLAND.系统思想与系统实践[M].左晓斯,史 然,译.华夏出版社,1990:93. [4]颜泽贤,范东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 2006:97. [5]ASHBY W R An Introduciton to Cybernetics[M].Chaprman Hall LId l957:207. [6]ARVID ANLIM.Cybenertic Laws of Socila Progress[M].Pergamon. Oxford.1982:115. [7]POWERS W Behavior:The Control of Percepiton[M].New York。1987:47. [8]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o. [9]哈肯H_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科学出版社,1987: 】87. 作者简介:闫旭晖(1972一).男.汉,北京人.2007级博士研究 生,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系统管理、战略管理。 (本文责编:彭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