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来源:保捱科技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一)乡下人家(片段)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支 枝)竹,绿的叶,青的(杆 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荫 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用“\”画掉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

2.用横线画出这段话中的一个拟人句,由这句话我想到了一个成语 。

3.这段话是按照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突出了乡村春天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的热爱。 参: 1.支杆萌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雨后春笋。 3.房前、屋后 生机勃勃 乡村生活

(二)乡下人家(片段)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

1

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它们”指的

是 。句子里里还有一对反义词是( )——( )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探”字,写出了嫩笋

的特点。 参:

1. 芍药、风仙、鸡冠花,大丽菊 朴素 华丽 2. 拟人 长势很迅速,生机勃勃

(三)天窗

茅盾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2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像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像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惟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像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像中展开。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凭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1.试给全文分三层,并概括层意。

2.天窗有什么作用?

3

3.天窗象征什么?

4.如何理解“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这一句的含义?

5.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是指什么?

6.为什么想象的内容会比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呢?

7.想一想:“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乐趣?

参:

1. 一层(1-3)天窗的作用和来由。 二层(4-7)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三层(8-9)赞叹神奇的天窗。

2. 晴天光线和空气可以进来,雨天或冬天时可挡风雨。 3. 象征儿童通往想像世界的窗口。

4

4. 幽默地表现了作者对大人们拘束儿童生活通达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对“天窗”这一神奇事物的向往。

5.从天窗中想象出的事物,天窗中是没有的,是虚的。“有”和“实”是指想象出的事物。孩子们想象出来的事物,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是他们的自由联想。因此说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6.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所以就比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了。 7.孩子们在雨里仰脸看闪电,睡觉前从天窗看见星星,月亮,领略夜的世界。小小的天窗给了孩子们太多慰藉与欢乐。

(四)琥珀(片段)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我们还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他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测——( ) 详细——( ) 2.用“___”画出反映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的句子。 3.在这块琥珀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什么?用“~~~”画出来。 4.凭这块琥珀,科学家们推测出了什么?

5

参: 1.推想 翔实 2.第四句话。 3.第二句话。

4.(1)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2)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五)飞向蓝天的恐龙(片段)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的孔雀。二者似乎毛不相干( )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 )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 1.根据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五彩斑斓: 翱翔: 2.在( )中加上标点。 参:

1. 颜色丰富多彩。 展开翅膀在天空回旋地飞。 2. , : , , 。

(六)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

6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

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成语

(1)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 (2)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 2.请你画出文中对恐龙体型描写的四字词语。

3.对于恐龙会飞行,科学家们给出了两种推测,请你简要说一说。

7

4. 请你说一说选文的主要内容。

参:

1.茹毛饮血 毋庸置疑

2.骨骼中空 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 行动敏捷

3.一是树栖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先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二是一种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4.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七)猫(节选)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与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8

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4. 你想对这只古怪的猫说点什么?

5. 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

6.“小梅花”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参:

1.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三个方面: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高

9

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有时无比勇敢,有时又是无比胆小。

3.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写出了毛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了毛的尽职尽责。 4.你太可爱了,我喜欢你。

5.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6.指猫的爪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7.写猫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极其冷漠。

(八)母鸡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起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

10

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不知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本文意在赞美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但作者在文章开头却先说印象中的母鸡之令人生厌,这在文章写作中属 写法。(2分)

2.文章开头写一向讨厌母鸡,主要原因有三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改变对母鸡看法的原因是什么?(2分)

11

4.文章第6段中,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这样写用意何在?(3分)

5.文末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请在文中各找出一例说明。(4分)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6. 本文末一句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之所以用不敢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母鸡什么样的感情?(2分)( ) A.喜欢 B.钦佩 C.畏惧 D.欣赏

7.联系生活,简要谈谈最后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蕴含的深意有哪些?(3分)

12

参: 1.先抑后扬

2.①母鸡的叫声 ②欺软怕硬,乘人不备而进攻 ③下蛋后好炫耀功绩

3.我从孵养小鸡雏的母鸡身上看到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精神。 4.与文中第二段中的它永远不反抗公鸡相照应;突出表现成为一个母亲后,母鸡在保护幼子时的勇敢和责任感。

5.负责: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慈爱: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勇敢: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辛苦: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6.B

7.我不再幼稚无知,随意轻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我不再鄙视生活中像鸡母亲同样伟大的每一个母亲;我不敢轻视生命,懂得了尊重生活,爱惜并敬畏生命;我懂得反省自己,反思生活,让自己变得伟大,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九)白鹅(片段)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

13

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用“ ”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

3.这段话从( )和( )两个方面写了鹅傲慢的特点。

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 )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 )。

5.你喜欢这只鹅吗?为什么?

6.作者还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 ),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 ),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参:

1.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2.拟人 形象地突出了鹅傲慢的特点。 3.鹅的步态 见人不让还咬你一口 4.鸭 傲慢

5.我不喜欢这只鹅。因为不管是动物也好,是人也好,太傲慢了,不好相处。

14

6. 步调 步调的从容

(十)白鹅(节选)

①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奸猥鄙。猪猡、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②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③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

15

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句中的“大鸟”指的是什么?

2.“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作者根据什么推断这只白鹅是个高傲的动物?

3.选文中, 为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他是从哪几个方面展现白鹅的高傲的?请举例说明。

4.“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在这句话中“更”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5.请试着结合语句说说作者对白鹅的态度。

6.②③两段选文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就这两个方面概括鹅的特点。

7.第②段写鹅的叫声,为什么还要写鸭和狗的叫声?

16

8.分析一下“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一句中,“更”字有 的作用。

9.鹅的步态的傲慢,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 1.指的就是白鹅。

2.因为“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3.对比,在全文通过与鸭与狗以及其它动物的对比显示鹅的高傲。举例略。而具体文字中很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鹅的傲慢。举例略。

4.递进,说明鹅的步态比叫声还要傲慢。 5.喜爱。

6.⑴鹅的叫声充满了傲慢。⑵鹅的步态傲慢。(意近即可) 7.通过对比,突出鹅的叫声的傲慢。(意近即可) 8.承上启下

9.从容、大模大样、傲然地站着、不怕人。

(十一)白鹅(节选)

17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象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1.这个片断选自课文《 》,作者是 。(2分)

2.大白鹅吃食时,是先 ,再 ,然

18

。(3分)

3.白鹅是一种 的动物,这个选段从 上反映了了它的这一特点。(2分)

4.这个片断把白鹅当作人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分)

5.“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句子中的“这位”能不能改成“这个”或“这只”为什么?说明理由。(2分)

参:

1.《白鹅》 丰子恺。(每空1分,共2分)

2.吃一口冷饭 喝一口水 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每空1分,共3分)

3.高傲 吃相(吃饭)(每空1分,共2分) 4.突出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1分)

5.不能,因为用“这位”,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白鹅的亲昵和爱意。(2分)

(十二)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

路上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上大概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门口,那溪

19

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找出短文的两对反义词。

2、仿照“或浓或淡”这种结构写2个词语。

3.模仿文中划线部分,用“……时而……时而……”造个句子。

4.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

1. 宽——窄 缓——急 2.多姿多彩、无法无边

3.变色龙时而变成蓝色,时而变成绿色。 4.我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十三)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1.这段话描写了 和 。

2.外洞的特点是 ,用横线画出这段话中具体表现外洞的特点的语句。

20

3.作者在具体介绍外洞的特点时,用了( )、( )两种说明方法。

A.打比方 B.举例子 C.列数字 D.拟人

4.作者在介绍洞口的时候,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参: 1. 洞口 外洞 2. 宽大 略 3. A C

4. 我觉得好处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双龙洞的宽大和宽阔。

(十三)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21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 黑暗( ) 2.用横线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3.用波浪线画出写内洞很宽的句子。

4.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

参: 1. 观赏 漆黑

2.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3.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4.因为冻顶有两条龙,所以叫双龙洞。

(十四)巨人的花园(片段)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敖!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解释词语。

叱责:

22

任性: 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4. 本文是一篇( )。作者是( )国作家(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

的道理。

5.“巨人生活在 和孩子们 ,感

到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参: 1.大声地斥责。

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

2.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

3.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 4.童话 英 王尔德 对比 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

23

比幸福

5.漂亮的花园 中间 无比的幸福

(十五)巨人的花园(片段)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任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冷酷”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

2.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1)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他心里想:

(2)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他心里想:

3.巨人对待小男孩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这里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

4.巨人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4

参:

1.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 热情

2.提示:(1)我偏不走,我要用我的热情来融化你那颗冰冷的心 (2)这个小男孩怎么就不害怕?是不是我真的做错了 3.大声叱责与驱赶 抱住了小男孩并感谢他 对比

4.人不要太自私,快乐应与大家分享(或: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意思对即可) 考试中答题策略和几个答题窍门

对于中学生来说,最终都要参加升学考试,而考试的遗憾莫过于实有的水平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致使十几年的辛劳毁于两小时的“经验”不足。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考的都是心理素质和考试技术的较量。当一个考生进入封闭考场之后,他的知识和能力就是一个常数,而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阅卷得分点,这就取决于稳定的心态和答题的技术了。

答题得分到底有什么技巧,这也许是所有中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也许中考状元们能给我们答案。经过中考实战,中考状元们都展现出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良好心态、踏实的知识基础和应试技巧。下面是他们在备考应试阶段总结出的“四先四后”应试技巧。 1.先易后难

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题的时候,先做那些简单的题目,然后再做困难的题目,先做A类题,再攻B类题。当然,容易和困难是因人而异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虽然试卷本身的编排已经在原则上考虑到从

25

易到难,但这仅仅是命题组的主观认识,而且数学试卷常常被设计为“两个从易到难的三个小高潮”(三类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从易到难;每类题型本身又从易到难),就是说,选择题的难题完全可能比填空题的易题困难,而解答题的易题又完全可能比选择、填空的难题容易。

所以,进入第二遍答题时,就无须拘泥于从前到后的自然顺序,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被跳过的题目其实还在潜意识里继续思考),特别是不能在低分值的题目上耽误过长时间,防止“前面难题久攻不下,后面易题无暇顾及”。 2.先熟后生

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位、题型结构比较熟悉的题目 后攻那些题型、内容,甚至语言都比较陌生的题目。先做在某些方面有熟悉感的题目,容易产生精神亢奋,会使人情不自禁地进入境界,展开联想,促进转化,拾级登高。 3.先高后低

这是说要优先处理高分题(解答题),特别是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更要注意解题的时间效益,比如:

(1)两道都会做的题目,应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以减少时间不足的失分。

(2)到了最后一二十分钟,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的前提下的得分。事实证明,“大题拿小分”是一个好主意。

26

当然,“先高后低”要与“先易后难”结合起来,不能不分难易,专挑高分题做,否则会造成“高分难题做不出来,低分易题没时间做”。 4.先同后异

就是说,可考虑同学科、同类型的题目集中处理(如同为函数题,同为方程题,同为不等式题,同为数列题,同为三角函数题,同为立体几何题,同为解析几何题,同为概率统计题,同为微积分题等),这些题目常常用到同样的数学思想、类似的思考方法,甚至同一数学公式,把它们结合起来一起处理,思考比较集中,方法或知识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

一般说来,数学中考解题必须进行“兴奋灶”的转移,思维活动必须进行代数学科与几何学科的相互换位,兴奋中心必须从这一章节跳跃到另一章节,但“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中心转移得过急、过陡和过频。

当然,在做到以上几点之外,最重要的是你要坚持到最后分钟,忌好胜心理。时间就是胜利,珍惜一分钟,有可能减少你一分甚至几分的失误。

答完试题后,要认真检查,反复核对,切忌为出风头而草率交卷。要恪守“不到最后一分钟绝不停笔”的良训。

成绩,想真正获得知识,就必须要重视记忆的作用。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