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鏊 萎囊§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学生养成教育 实践 【文献编码】doi:lO.3969/j.issn.0450- 9889(A).2011.10.001 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 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传统的 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途径方面存在诸 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性。鉴于此,我们于近年启动了全国中 小学德育研究规划课题——“以活动促 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 验研究,着力于探求一条新路,走出以往 德育“要求高、内容空、方法死、评价虚” 的误区,使德育成为外显的、具体的、贴 近学生的、有丰富载体的实体,促使学生 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诸方 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德育目标真 正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言行中。 一、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1.主题道德教育理论 养成教育是遵循学生心智发展规 律,在唤醒学生道德发展内在需要的基 础上所展开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崇尚 价值引导和情景感悟,崇尚情景陶冶和 自我教育,力求避免强制和生硬灌输,追 求道德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2.“实践德育”理论 养成贵在“养”,重在“成”,是一种 “实践德育”。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 的内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学生 的现实生活之外,表现为强烈的“书本德 育”倾向。因此,养成教育应力戒简单的 灌输和说教,注重在德育活动过程中进 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主建构,以促进小 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素养的不断生成。 3.“生活德育”理论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 阶段,生活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基础。因 此,德育必须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反映 口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董永钰 小学生的生活需要。养成教育旨在密切 联系小学生的学校、家庭、社区生活及对 学生在这些空间中的生活经验、生活事 件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和行为习惯。 4.构建“三位一体”互动教育网络 《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家庭 中,父母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生活习 惯都会成为孩子们注意的中心。养成教 育没有家庭、社区的支持与配合只会事 倍功半。因此,养成教育必须将家庭、社 区教育纳入其中,构建起一个真正完善 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二、德育实践活动——行为习惯养 成教育的有效载体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根 基,其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只有在德育 实践活动中凸现体验教育,让学生去感 悟,学生才能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将行动 内化为习惯。 1.处处体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 容 德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实 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在这一过程 中,处处可体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 容。生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 如洗脸、刷牙、穿衣、吃饭等,就是养成教 育的内容;家务劳动如拖地、洗碗、整 理房间等也是养成教育的内容。众多 复杂的社会实践更能反映出养成教育 的内容,如文明礼貌、言谈举止、待人 接物等,都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 质。科学实践也不例外,从小的试验 与观察,到大的科学研究,认真仔细、 耐心持久、动手操作、不怕困难等同样 是养成教育的内容。 2.解决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难点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行为 习惯的教育。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 是一种定型性的行为,而定型性的行为 是条件反射的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 因此,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 竿子到底。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人只 有通过艰苦的实践磨炼,才能获得成 功。德育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 磨炼的环境,为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铺设强化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养 成教育的难点。 3.达到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 习惯的形成不能停留在口头与书面 上,关键是落实在行动上。一个人是否 真正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不能仅从他的 言谈和书面的文章中去发现,只有在各 种实际行动中,也就是在各类实践活动 中去表现。如果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良 好的习惯,说明已达到了养成教育的目 的;如果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不到位,就要 在新的实践活动中加以纠正、锻炼,从而 真正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1.学校教育——养成之宗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与德育实 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活动中感知, 在活动中考查。基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目标而组织的德育实践活动,更能充分 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各种潜能。 (1)活动引导,实践体验 建立教育实践体验平台,开展丰富 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如母亲节时开展为 妈妈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时开展“爱绿护 绿”活动,活动引导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 我的舞台,提供了 (下转第43页) 中一处,这样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学习 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最 终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以“疑”求变。给予想象空间 以“疑”求变就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 中通过“疑问”设置来对典型的问题进行 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 解,并掌握此类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最 (上接第9页) 习惯养成的机会。此 外,我们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升旗 手、国旗下的讲话、环保小卫士、护绿小 使者、鼓号队员等岗位,在坚持自愿原则 的基础上,让每一位少先队员都有机会 参与和体验这些工作,同时建立起“每Et 交流、每日亮分、每周评比”竞争机制,要 求队员在竞争中自觉关注自身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 (2)明确重点,分层要求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简单 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 此在设计德育活动时,我们根据学生的 现状进行目标分解,分层要求。低年级 的教育内容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学习习 惯上,抓实抓牢。例如,按时起床,出门 向父母告别,上学路上不玩耍,遇见同 学、老师要打招呼等。中年级的教育内 容重点是调整行为偏差,纠正不良习 惯。高年级则是步人“自由王国”,要将 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 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 品质,使习惯稳固化。 2.家庭教育—~风化之源 家庭既是孩子遮风避雨的场所,也 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之地。家庭教育 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良 好习惯。看平时,重养成,是家庭教育的 基本原则。 (1)以练导行,强化意识 德育实践活动应该有具体清晰的指 导、规劝和训练。林崇德教授指出:“要 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 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 家长要让学生接受良好的行为习惯训 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对学 习产生兴趣,并保持新鲜感。如,《分数 应用题》教学片段: 师:男生有36人,女生15人,根据此 项条件,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 生:女生比男生少多少? 生: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练,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 为了让学生获得家庭生活的感受,体验 父母的辛苦,我们利用一些节假H,引导 学生在家开展“当一天爸爸妈妈”、“今日 我当家”等活动。学生们根据自家生活 情况,体验了打扫房间、整理被褥、买菜、 做饭、洗衣服等劳动感受。老师和家长 共同为他们建立成长记录袋及家校联系 手册,由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家长记录 下学生在家在校表现及学业进步等点滴 情况,家长、老师定期交互审阅并撰写寄 语,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 成。 (2)以小促大,逐步提高 家庭教育的实施应从身边细微的事 情做起。比如,孩子早晨离开家时,要和 家人说声“再见”;在街上,要亲手将食品 包装袋和吃剩的果皮放进垃圾箱……家 长在对孩子实施养成教育时,以H常生 活规范的教育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 的细节抓起,逐步完善提高。 3.社会教育——养成之寓 养成教育的实施必须置身于广阔的 社会背景中,德育实践活动的设计要与 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科学发 展观来审视当前以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小 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与定位, 明方向、强意识、导风气、探路子、促自 律。 如每学期初,少先队都根据学校养 成教育的重点,主动联系社区、共建单 位、德育基地,了解这一阶段他们的发展 情况,设计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列出“假 H小队参考活动表”,再由中队辅导员负 责,引导学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性格特 生: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这种以“疑”求“变”,培养了学生的 发散思维,对发展学生思维潜力起到一 个积极的作用。 (责编林剑) 点、家庭住址等实际情况,自愿、合理地 组成若干“假日小队”,并指导他们选择 内容、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学校印制 《假日小队活动登记表》,每次活动要求 学生将“活动伙伴、活动登记人、社区人 员的评价、自己的活动体验”等情况作一 个简要的登记,辅导员及时督促检查,提 升活动效果。少先队大队部及时了解活 动情况,对于活动能力特别强、活动效果 特别好的小队给予表彰。 4.评价提升——自我教育 评价既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的考核总结,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 种方式。因此,我们根据养成教育的特 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总结形成了一套 由“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区参 与、学校教师审评”的“五维”评价体系, 每个维度的评价都分为低、中、高三个阶 段,均有具体的规范行为要求和评价标 准。从实践来看,建立这样一套评价体 系,有利于学生总结、反思,使之既看到 成绩,也看到不足,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 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 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学生将终身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 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 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的高度去认识。追求德育的实效,必 须让教育回归生活,构建一个良好的运 行机制和科学的校本化内容体系,家庭、 社会积极配合、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育 人环境,使德育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责编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