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2012-2013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
高一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1.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
A.银河系、太阳系 B.总星系、太阳系C.太阳系、地月系D.河外星系、地月系 2.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B.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 C.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太常用的能源
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3.下列关于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宜的温度 B.地球体积、质量适中,所以有液态的水 C.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D.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 4.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大→小→大 B.西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小→大 C.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 D.北半球夜长的变化:短→长→短
地球运动分为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而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黄赤交角来表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地理事物的数据中,与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相同的是( ) A.地轴与赤道的夹角 B.寒带的纬度范围
C.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 D.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
6.假如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即黄赤交角为0°),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全球任何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相等
B.沿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存在偏转现象 C.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 D.全球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7.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任何地点自转的角速度都相等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赤道地区最大
C.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角速度都是15°/时 D.地球任何地点自转的线速度都相等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第8题。
- 1 -
8.该地的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9.下面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B.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气压相间的规律 C.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吹的是西北风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表面气温日变化曲线和海陆上空气流运动特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读图回答10~11题。
10.由甲图可知乙图现象出现的时间约为( )
A.6时~18时 B.8时~18时 C.18时~次日6时 D.16时~次日8时 11.下列关于海陆风对海滨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风来自海洋比较温暖湿润起到了增温的作用 B.白天风来自海洋比较凉爽湿润起到了降温的作用 C.夜晚风来自陆地比较凉爽干燥起到了降温的作用 D.在海陆风的共同作用下使海滨地区的日较差变大
12.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
力8级。下图是“我国某地某时的风向、风力分布图”,此时等压线最密集的区域中图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 2 -
读甲、乙两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O地气候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③终年温和多雨 ④终年高温多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表示气旋过境气压变化曲线是( )
A.A B.B C.C D.D 15.下列属于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是( )
①夏初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②盛夏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③夏秋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 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时,上海市区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7~19题。
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对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了一处面积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类型。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岩体绵延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上。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形成距今不到1亿年,在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4~5亿年的沉积岩地层。 17.形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18.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C.花岗岩与沉积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
19.下列地貌与材料所叙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A.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风蚀洼地
20.图中标注的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 3 -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④⑤ 读“某河相对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21~22题。 21.则该河流域内的气候类型不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22.该河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10°N~10°S之间 B.北纬40°~60°的西岸 C.北纬30°~40°的东岸 D.北纬30°~40°的西岸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23~25题
23.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4.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不稳定性特征 B.整体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区域性特征
25.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食物充足时,其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反之,存活率下降,数量减
少。如果藏羚羊数量增加,将导致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的不足,藏羚羊存活率将会下降,数量锐减。但当藏羚羊数量减少时,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相对充足,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上升,数量又恢复。这种现象反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 4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4个小题,共50分)
26.读下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12分)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 线上,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 (北/南)运动。 (3)该日A、B、C、D四点中,昼长最短的是 点。 (4)三个月后,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 。 (5)此时发生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 。 27.看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2) 乙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 (3)若该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乙丙丁处中的 处开采合适。
(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 处
为好,其中 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理由是 。
(5)某地址考察队从山体丁的A到B、C处沿图示直线依次钻孔取样,发现岩石的年龄关系是 ( )
A、新—老—新 B、老—新—老 C、年龄一样 D、由老到新 28.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6分)
(1) 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 ,乙处的地质构造名称是 。
- 5 -
(1)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为 ,b表示该水循环的 环节。 (2)在该水循环参与下,①处的 岩可转化为②处的 岩。
(3)若M山具有足够的高度,则从N到M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 规律。
(4)假设该地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东岸,则h处洋流按性质分属于 ,对沿岸的气
候起到 的作用。
(5)假设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则 季通过 风(风向)输送到陆地上的水汽最多,该地气候
的成因是 。 2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1中,一艘船12月从古巴出发,经纽约于次年1月底到达北极圈以内的摩尔曼斯克港。船到挪威
沿海时,发现来自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污染物。这种现象是否可信?说明理由。(4分)
(2)图2中,根据冷锋和暖锋图例的位置,可判断出该地为 (南/北)半球。属于暖气团控制的地
点是①、②、③、④中的 点。(4分)
(3)图中①、②、③、④处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的是 处。(2分)
(4)图2中,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中心气流的运动状态是 (上升辐合/下沉辐散),当甲天气系统
的势力逐渐增强时,②处将受锋面天气的影响,若此天气系统出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其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 等天气现象。
- 6 -
西昌市2012-2013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题
高一地理参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1.B 2.D 3.A 4.C 5.B 6.C 7.C 8.A 9.C 10.B 11.B 12.D 13.C 14.A 15.D 16.A 17.C 18.B 19.D 20.A 21.D 22.D 23.C 24.B 25.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4个小题,共50分。) 26. (每空2分,共12分) (1)180°
(2)晨 南 (3)A
(4)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5)66°34′S~90°S 27.(每空1分,共8分) (1)向斜 背斜
(2)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性松软(疏松)容易被侵蚀 (3)乙
(4)乙 丙 丙位于(地壳活跃的)断层处,地基不稳定 (5)B 28.((1)、(2)小题每空1分,(3)、(4)、(5)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1)海陆间循环 地表径流 (2)岩浆 沉积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4)暖流 增温增湿
(5)夏 东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9.(每点2分,共14分)
(1)可信 顺北大西洋暖流,污染物可能漂到挪威沿海 (2)北 ②、③ (3)④
(4)下沉辐散 剧烈的降温、大风、暴风雪、霜冻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