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毒病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作者:刘培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3期
新野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刘培
由于马铃薯是块茎留种而不是种子留种,所以各种病毒类病毒极易在块茎中积累,并逐年加重。据近几年新野县植保植检站调查,该病发病率为5%~8%,严重田块可达到30%,病指一般为2~5,一般损失为2%~5%,重者损失在35%以上。实践证明,采取综合技术措施,防治马铃薯病毒病是增加马铃薯产量和提高其品质的有效途径。现将其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为害症状
此病在田间常表现为花叶、坏死、卷叶3种症状类型。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
二、发病规律
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25℃以上高温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和传病,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病毒主要在带毒薯块内越冬,为播种后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在田间病毒通过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播。
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一)合理轮作。马铃薯适合与禾谷类轮作,前茬以玉米、麦类、豆类、棉花、萝卜、大白菜等为宜,不宜以茄科作物,如茄子、辣椒、番茄、烟草等为前茬。
(二)推广利用脱毒品种,建立种子田。建立脱毒薯繁育基地,通过检测淘汰病薯,生产上通过二季栽培留种。精选种薯。在田间严格选留无病毒症状的植株留种,建立种子田。在条斑花叶、普通花叶和卷叶发生严重的二季作区选用郑薯五号、郑薯六号、费乌瑞它、中薯三号、克新1号等。种薯田应采用整薯播种,杜绝部分病毒及其他病害借切刀传播。
(三)调整播种期、收获期。春季早播、早收,秋季适当晚播。避开蚜虫迁飞高峰,减轻蚜虫为害传播,躲过高温影响。
(四)培育壮苗。结合早春整地,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一般每667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4 000~5 000kg、尿素2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30~40kg。同时,巧施花荚肥,在初花期和盛花期,每667m2各用0.5~1kg尿素、0.15~0.2kg磷酸二氢钾、0.15~0.2kg硼砂对水45~60kg叶面喷施。
(五)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采用起垄宽窄行栽培,垄距1m、垄顶宽60cm、垄高15cm,一垄双行,宽行70cm、窄行30cm、株距25~30cm。注意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六)利用玉米和马铃薯间作,马铃薯病毒病轻,而且产量高。
(七)防治蚜虫。种子田从出苗开始应定期喷药防蚜。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发现感病植株应立即拔除。
(八)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植病灵Ⅱ号乳剂1 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进行防治。
四、防治效果与应用情况
据新野县多点试验示范,用以上综合技术措施防治马铃薯病毒病,防效在90%以上,且无公害,自2010年以来,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0.17万hm2。经小区测产平均每667m2增产
162.2kg,可挽回损失418.48万kg。每公斤马铃薯按1.4元计算,可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85.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