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2期(总第2314期)
就业与社会保障
动,同时又能引导大学生就业集中于少数发达大城市的困境,从而缓解少数中心城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城市的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配置的效率。
转变增长模式,实施扩大
就业的发展战略
赖德胜 李长安
11尽快实现由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消费拉动型经济。扩大国内消费不但有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有利于减轻国内就业对国外经济波动的冲击。可以考虑实行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工资增长相兼容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国民经济进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推动工资增长)))工资增长带动消费增长)))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中。坚持发挥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第三产业,通过结构调整来扩大就业。改善投资结构,注重轻重工业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要避免国民经济的进一步重型化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更大的挤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决心压缩/高污染、高消耗0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将投资更多地用在此类企业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方面。同时,注重发展与重化工业有关的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后勤保障等第三产业,提高重化工业产业链的就业吸纳能力。
21加快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背后的制度性根源就在于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要把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福利保障剥离,还原户籍制度人口登记的基本功能。同时发挥公共财政的/普惠性0特点,使全体劳动者在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实现劳动力配置的最优效率。在注重城乡统筹就业的同时注重地区统筹就业。地区统筹就业是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特点,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一种就业战略。其目的在于解决劳动力配置地区失衡的现状。其作用在于能有效减少劳动力的跨区流
3231注重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两手抓0。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不断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必须在提高就业质量方面下大力气。扩大就业、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不仅仅是只为劳动者找到一份工作,还必须使劳动者职业岗位相对稳定、劳动环境舒适安全、就业保障完善。尽快消除一部分劳动者就业不稳定、工资低下、工作生活环境脏乱差且不安全、缺乏社会保障或者保障不完全的境况。因此,提高就业质量就要求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性、重视就业环境的改善,做好就业保障工作。
41加大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关键。辩证看待当前大学扩招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外的经验证明,印度和美国虽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遭遇过大学生就业难和过度教育等问题,但最后都成功地将这种暂时的人才压力转化成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动力,这是在网络经济时期印度成为软件强国、美国成为互联网经济领头羊的重要原因。因此,注重人才储备、强化创业和创新意识,加大财政金融的扶持力度,有利于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能有效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夏摘自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3期5当前我国就
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6)
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
分配差距的对策
王立成
一、取消户籍制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11城市化和非农化同时并举。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和
2010年第42期(总第2314期)
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谋业定居,享有与城市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居民相同的待遇,赋予农民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三、不断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机会,让自主迁徙、自主择业、公平竞争成为农民制定支农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协调工的基本权利,以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要做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的是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和障碍,合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没有农村的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工业的自身发展为农业城市化,中国当前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直接提供优质、低价的工业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同势,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遏制。
时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通过工业的结构、布局调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取决于两方面的影响。整和规模的扩张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后,农村的非农化进程;二是力,同时培养和扶持农村自我消化和发展能力。
城乡经济良性循环过程中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对农业的价格保护和的能力。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最终解决办法是补贴;另一方面,更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非农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有更高劳动生产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资率的非农产业就业,让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用武源利用率,大幅度增加科技和农业基本建设投入。
之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11建立和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至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
关重要。增加用于/三农0的支出要符合公共财政21加快城乡产业融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WTO的要求。对农业主要是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要求我们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设施建设和开展农业科技以及流通、信息服务等方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面,帮助农民减少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减少农业当前城乡产业分割的格局,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生产成本,通过/以工代赈0直接转化农民收入。对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城市化的产业布局中实现农村主要是增加小城镇建设、九年义务制教育、农城乡经济统筹,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构建村卫生和农村生态保护等支出。对农民主要是增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包括农村中的第二、第三产加扶贫、技术培训等支出。(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业改造的有效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把农业补贴由价格支持转向直接补贴。通过对种乡互动,协调发展。这也符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建立粮食直补制度,压缩粮会提出的城乡统筹思路,既要使城乡经济社会资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数额,将粮食保护价与市场价差源优化配置,又要使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额直接补贴给农民,使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换,不仅要调整导向,而且要调整发展战略,21加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1)提高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
政支农的比重。1978年支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规模化经营。比重最高,为13131%,到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农业规模经济,首要51321178万亿元,支农财政支出3404万亿元计前提就是要赋予农民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算,比重为6163%。如果按1978年的13131%键是加大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从目前支出,支出额应该为6830193万亿元,相当于当农村实际来看,土地流转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年实际支出的2倍。(2)按一定比例直接向第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或者迁移需要转让土地时,二、第三产业提取农业发展基金,向社会征收农谈判对象不是平等主体的农民,而是村集体经济产品消费税等,用于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组织的代表。我国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得不到保障
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3)财政和省
33
2010年第42期(总第2314期)
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
四、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又一个重要手段。农民是庞大的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其基本权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护,这一点我国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保障重心放在城市,一般不包括农村。目前我国反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2007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1497万人,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比重为116%;不稳定的低收入贫困人口为2841万人,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3%。农村贫困人口得不到解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7%以上,意味着我国农村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要正视当前社会保障面临的难题,由财政担负农村教育和医疗,通过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
在农村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要坚持国家出资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在农村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时保障项目不可能太多,目前农村保障的重点应该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两项。
(夏摘自5人口与经济62010年第2期5我国城乡居
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状况、成因与对策6)
方式。其次,实行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各主体之间是合作、协商、伙伴关系。一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参与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公共、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标准和对其他主体进行规制与监督;另一方面,其他主体既参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同时也要接受的监督。最后,在提供方式方面,在统一的、法制和医疗卫生框架下实行公平竞争,竞争与合作共存。这三个方面有机协调,形成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层次及其实现机制。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应以投入为主、由或其委托的机构负责提供。当前,落实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意见6,最重要的:一是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范围与服务取得的途径,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各种法规、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评估机制,推行服务项目绩效预算与项目绩效评估;三是整合监督渠道,建立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监督系统,行政监察监督、审计监督、主管部门监督、绩效评估监督和多种形式的社会监督有效整合。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有利于弥补市场的外部性和确保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
医疗卫生服务改革:采用分层次、
多元化、竞争式提供模式
蔡立辉
当代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发展的趋势集中体现在服务内容多层次性、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公平竞争三个方面。首先,根据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同属性,将医疗卫生服务明晰为不同的内容层次,然后明确不同层次上的提供主体与提供
34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个层次是市场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在这个层次上,实现了按需求平等原则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与市场竞争机制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由单一化主体向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和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多元化提供主体转变,实现了各种主体整合与协调,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