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屋建造说起
——谈社会实践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作用
人类从远古发展至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十分关注。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做过深入的研究。马克思说过:“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恩格斯也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2]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段文字表达了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或者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二,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具有双重性;其三,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靠自然界生活”;其四,人类对于自然界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表现为人类可以改变自然界存在的状况。这四个方面的含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实践活动作为连结人类与自然界的纽带,是在一定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有目的的能动活动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3]人类社会实践一方面是一个在自然规律制约之下的客观活动过程,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受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又体现了实践主体对自然的影响力和改造自然的创造性,表现了社会实践活动能动性的特点。
1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专业——土木工程,用一幢房屋的建成这一具体实例来谈谈实践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
我将房屋的建造过程大致分为勘察设计,获取建材和施工建造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人们需要在某一特定区域开展勘察、测绘工作,以充分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状况,如地貌、地质、水文条件、周边环境等。然后,房屋设计人员根据以上资料和规范准则,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地基承载力、地震作用、风荷载等,并结合前人做的大量实验得到的材料力学性能、结构受力特点以及实践经验,设计出安全、适用、经济的房屋。这一阶段,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认识自然并将认识到的自然规律合理地运用于实践——房屋设计的过程,前者是能动性的体现,而后者则是受动性的体现。
接下来,在第二阶段。大自然无私慷慨的为人类提供建造所需的材料。人们选择合适的木材、砂、石、水源、钢材等等,并用各种方式将它们加工成需要的形式,如不同形状的木材,不同等级的混凝土和钢筋及其他配件。在这阶段,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的面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靠自然界生活”。
最后,在第三阶段,即建造施工阶段。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选取相应材料、构件,遵循一定的施工步骤和施工工艺,逐步将蓝图转变成现实。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人们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改进施工工艺等途径及时解决问题。最终,一幢房屋拔地而起。因而,这一阶段很好的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和;另一方面,这也是人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对社会实践带给自然的影响进一步知悉,人们发现,
2
由于人类认识自然的程度落后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程度,从而,很多实践活动破坏了大自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的甚至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正常演化。
仍以房屋建造为例。用实心粘土砖(俗称红砖)盖房子,是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但是生产这种砖不仅大量消耗能源,而且毁田、污染环境。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烧砖消耗标准煤达7000多万吨,加上红砖保温隔热性能差,每年采暖和降温消耗1.2亿多吨标准煤,两者合计就占了我国全年耗能总量的15%以上。与此同时,全国每年排放2亿多吨煤矸石和粉煤灰,若不利用,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加上每年取土烧砖毁田约10万亩,大量砖厂占地和抛荒地600多万亩。烟囱排烟污染环境带来的损失则更加严重。很明显,在提倡保护环境,保护耕地,节约能源的今天,再烧制使用红砖已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停止烧制和使用红砖并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刻不容缓。
在建筑物平均使用寿命方面,通常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即使达到50年的限度,如果建筑结构依然具有可靠地安全性能,或者通过加固、改造等技术手段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则该建筑物可继续使用。而且,建造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材料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大多超过50年,例如美国平均74年,英国平均超过130年。而最近三十多年,在我国一些城市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平均寿命仅持续25~30年,完全不似从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上来说,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当前形象可以通过其建筑物直观的反映出来。但是,在中国大地上正上演的城市化进行得如火如荼,除了少数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中国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多的像是一个朝气蓬勃却少不更事的孩子,少了文明古国本应该有的沉稳与内涵。且过早的拆除这些建筑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安全性能无法满足要求,而是某些决策者受到利益的驱使,单纯为追求经济收益而盲目拆迁建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
3
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显然,向大自然恣意的索取资源与人们轻易的丢弃成品这两种行为形成了强烈对比,这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一个国家需要发展,需要加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这无可厚非,但应当以不铺张浪费、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
所以,从房屋的建造来看,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的,实践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实践需要人类将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具体来说,我们的实践活动应遵循三条原则:首先,人类的一切活动应有利于维护自然演化的正常秩序;应有利于促进大自然的良性循环;应有利于保持自然系统的稳定进化。其次,人类的一切活动应着眼于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第三,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和人类社会各自的发展规律,而且要认清和尊重自然与人类的共同发展规律,维护和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互动协同。
参考资料:
[1]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52页。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9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97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