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翻译研究方法教材的编写:现状、问题与对策

翻译研究方法教材的编写: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保捱科技网
翻译研究方法教材的编写:现状、问题与对策

李晗佶

【摘 要】当今的翻译研究呈现着日益科学化的趋势.翻译研究方法,作为培养翻译专业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课程也已逐渐在国内高校进行开设.但是作为课程配套的建材建设却未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选取了6种翻译研究方法教材,对其内容设置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该课程教材编写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29)004 【总页数】5页(P55-59)

【关键词】翻译研究;教材编写;研究方法;课程设置 【作 者】李晗佶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59

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于 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首次提出了建立翻译学学科的构想,明确了翻译学的两个主要目标即描写客观存在的翻译现象与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普遍原则[1]。在该文中霍姆斯首次勾画出了一幅系统的翻译学

研究领域地图,描述了翻译学研究的三个分支:翻译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Studies)和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Studies)[1],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将其绘制成图表,如图1所示[2]。该图清晰呈现了霍姆斯对翻译学的整体架构,广为学界所引用。

当前的翻译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对文本字、词、句等微观层面的翻译策略探讨,而是与多学科进行交融,综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比较文学、神经科学、生态学、经济学与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最新发现,产生了大量突破性的科研成果。19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都陆续设立了一些翻译研究项目。据张威统计,2000-2013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量达31 675项,其中语言学类达1 926项,翻译类达360项。翻译类项目数量持续增加,比重有所提高[3]。相关的翻译研究期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版发行,如 《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此外,大量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如《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也为翻译研究开设专栏。综上所述,翻译这门古老的学科正日渐展现出其系统化、科学化的一面。 图1 霍姆斯翻译学整体构架 一、翻译研究方法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的增强,我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在国家“十二五”期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引领下,大批学者开始讨论、研究承载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一问题,这无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发展的机遇。国内众多高校陆续开始在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下开设了翻译学或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并开始招收翻译方向学术型研究生。穆雷对学术学位翻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阐明[4],如图 2 所示。 图2 学术型学位(翻译学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

通过图2可以看出,学术型翻译方向研究生应具备口笔译技能、研究方法与能力、

翻译学理论与翻译教学技能(博士生要求)。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所计划开设的课程基本涵盖了以上技能的教学需求,如口译实践、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等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满足研究生口笔译实践技能;当代翻译理论、中国翻译史等课程则是为了满足翻译学理论的需求。而对于研究方法与能力这一部分的培养,则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大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充足的创新力量,进而带动社会的技术进步与科学发展[5]。国内许多学者,如姜秋霞与杨平(2004)、赵巍(2005)、林克难(2008)、王斌华与穆雷(2008)、杨梅(2009)、曹佩开与刘绍龙(2011)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翻译研究方法的论述与见解。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与翻译学科自身的新时代要求下,翻译方向研究生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国内高校都针对翻译研究这一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诸如“翻译研究方法与设计”、“翻译研究方”等名称虽不同但性质相似的课程。为了方便论述,下文一律称之为“翻译研究方法”。结合各校培养计划,可将这一课程的课程目标表述为“重点介绍翻译研究的对象、目标、方法及步骤。在教学过程中,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总结翻译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方法,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方式,探索进行翻译研究的多种有效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具备进行翻译研究的能力。” 二、翻译研究方法教材编写现状分析

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对一门课程的内容传授的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陆续出版并引进了多部能够满足“翻译研究方法”这一课程教学需求的教材。本文选取了6本主流的、适合翻译研究方法课程使用的配套教材,针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作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之理论模块的一部分,由穆雷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经发行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书共分14章,详细论述了形式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定性定量研究手段在翻译之中的应用,并展示了实证研究法、语料库与TAPs、实证与伪证在翻译中的应用,又从历时与共识、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讨论翻译研究,最后简要强调了学术论文写作的一系列环节,如研究设计、情报搜集、问题与假设等方面。该书在文末附有翻译研究方法案例分析与推荐阅读书目。袁煜、李平对该书做出了以下评价:远瞩,填补国内翻译研究方教学空白;独具一格,分专题探讨翻译研究方;案例详实,研究方法分析精到[6]。

另外一本重量级的教材是2012年由克利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必读系列之一的《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该书共分三编,即翻译与理论研究、翻译与跨学科研究和翻译与文化研究。每一编又分为具体小节,如在翻译与跨学科一编中,作者又将翻译与译者生态研究、语篇分析、语用学、法律英语、自主学习、“词块”理论、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交汇。在每一小节之中,都含有导读、正文与结语三部分。正文中,作者介绍了该领域翻译研究的现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在每一小节末尾,都附有关键词、思考题与建议阅读书目三部分。作者在扉页概述了本书特色:(1)该书理论阐述由浅入深,自成体系,能够进行理论层面的专题研究。(2)实例分析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可借鉴,可操作,对翻译实践有直接帮助。(3)每章设一个主题,针对翻译的不同领域各具启发作用;吸收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提倡翻译的跨学科研究[7]。 作为大学翻译学研究型系列教材中的一本,由姜秋霞、利全国主编,南京大学2012年出版的《翻译学方研究导引》的编写方式有别于以往的国内教材。该书将中国地区的核心期刊与国际翻译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翻译研究类论文按跨学科系统分类为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方法、翻译的哲学研究方法、翻译的功能学研究方

法、翻译的认知研究方法、翻译文化学研究方法、应用翻译学研究方法、翻译实验研究方法、翻译有声思维研究方法、翻译语料库研究方法与翻译个案研究方法等10个专题。每个专题各选取两篇英文论文与一篇中文论文。编者在每章开篇撰写导言,篇末又提供延伸阅读书目与本章相关问题与思考。在西方,这种论文集形成的教材平不罕见,如Routledge、John Benjamins、Sage、ST.Jerome等国外学术出版社都有尝试。但是这种做法在国内的翻译学科教材编写上的应用实属首例。 除了以上国内学者所编撰的翻译研究方法教材之外,一些学校也选用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引进出版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作为课程主要用书。该书原版由Jenny Williams和 Andrew Chesterman合著,ST.Jerome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这本书编写的目的就是为翻译研究者介绍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全书一共分为10章,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部分,即翻译研究发展现状与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章介绍了翻译研究的12个领域,其余9章都是对研究方法的简介,如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假说、开题、选题、答辩中的注意事项与翻译质量评估等内容。杨晓荣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为我国翻译研究引入了西方思辨式研究的重逻辑和实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者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能够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而且对改进整个翻译界的研究质量也是很有意义的[8]。 口译与笔译在文本选择、过程方式、翻译结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口译研究与笔译研究也应有所区别。除了以上的综合翻译研究方法教材之外,市面上还有两本专门的口译研究教材。其中一本是由奥地利口译研究专家弗朗兹·波赫哈克(Franz Pǎchhacker)所著的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该书由仲伟合等国内学者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口译研究概论》一书涵盖三个部分:基础理论、选题及研究与研究趋向。该书在第一部分从口译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入手,重点考察了口译的研究路径、研究范式和理论模式;第二部分以口译的各个方面为纲,重点考察口译过程、口译产品、口译职业和口译教学

研究;最后一部分从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视角与研究指南3方面对口译研究趋向进行分析。另外一本口译研究方法著作便是由仲伟合主编的《口译研究方》。该书也分为三部分,即历史与现状、学科理论与方、选题与方法。选题与方法为本书重点,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口译过程、口译产品、口译评估、口译职业、口译教学与语料库口译研究及其研究方法。蓝红军认为该书“第一,明确了对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第二,扩展与深化了对口译性质的认识。第三,建构了口译研究方体系。第四,提供了口译研究发展的路径”[9]。 三、翻译研究方法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国内翻译研究方法教材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国内翻译研究者也对该课程的教材编写抱有相当的热情。市面上既有以理论为主,也有以案例为主进行编排的教材;既有国内学者的著作,也有国外学者的成果;既有笔译研究范本,也有口译研究导论。但是,也应看到,当前的翻译研究方法教材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所发现的问题也给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当前的翻译研究方法教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及其解决对策

翻译这一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翻译研究方法这门课也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前的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或其他翻译研究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们对所选用的理论有所了解,同时对所分析的翻译现象也了熟于心,但是却不能建立二者的联系,不清楚如何用所学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现象正是翻译研究方法这门课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目前市面上该学科教材或多或少均存在着这样的缺陷,如《口译研究概论》《口译研究方》《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这3本书中或是对翻译研究方法的介绍,或是用抽象的语言表述如何做翻译研究,而如何将其与翻译研究实践相结合却涉及不多。这样的教材可能导致学生对翻译研究的具体方法与学科框架能说得头头

是道,但是终究不能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而《翻译学方研究导引》则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该书仅在每章开头时简要论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随后只给出选文,并没有对该选文给出相应的分析与研究方法的说明,学生针对这样的教材也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这6本教材之中做得较好的便是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与《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这两本教材。《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在介绍翻译研究方的尾声,于附录部分给出了10篇翻译研究方法案例分析,这样的做法无疑要优于其他教材的编写体例。但是这10篇案例仅占全书9.6%的比重。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篇幅的分布很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起到研究的引导作用。《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的编写理念则要好一些,该书的论述方式似乎是学术论文与教材的结合。每一小节都有该领域的专家将该部分所要陈述的理论与所要分析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学生能够从中获益。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未来的翻译研究方法课程教材应该平衡书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应该做到每一种书中提及的研究方法都附有相应的研究步骤分析展示。当然,考虑到实际情况,选文篇幅过长会有碍书籍发行与出版。就此情况,出版社与教材作者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予以支持,如为教材配套网络教学平台、相应教学网站、博客等资源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而就目前的教学,教师可采取将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完善。

(二)当前的翻译研究方法教材文献陈旧、文献来源集中及其解决对策

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每一学科的研究热点都是时刻在发生变化的。这就要求翻译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教材要紧跟翻译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国内该课程的教材多集中于2010年到2012年间出版,这就造成了所要传递信息的重复与集中,而我国所引进的原版书籍则显得更加陈旧。《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一书中的选文较新,但也集中于接近2010年的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则多是20世纪80、90年代的期刊文章。这些选文虽说经过岁月的沉淀,凸显出了它们独特精湛的研

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但是却不能反映出当前的研究导向与热点之所在。在文献的来源方面,目前的教材也存在着问题。多数教材所选用的文献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内期刊。这样的文献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国际翻译的前沿动态。

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今后该课程教材应该做到定期修订、及时再版、删除陈旧信息并补充最新研究动态。但是由于书籍类出版物的特性所限,其编写、出版与发行必须经由一段过程。就此,出版社和作者可以通过开设博客、专门网站的方式及时向读者传递最新资讯。此外,对选文的文献来源也要有改变,要做到外文文献与中文文献的比例平衡。不可否认,国外的人文学科研究要明显领先于国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多是基于国外成果“中国化”的结果。针对这种现状,教材作者应力图向国内读者呈现一手的原文资料。可以选取如Babel、In other words、Perspectives、Target、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等国际权威翻译期刊中有价值的文章编入教材并加以解析。此外,选文也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期刊论文,如选题具有特色的科研项目报告书与成果、见解独到的硕博士论文都可以在精炼后成为教材中的一部分。

(三)当前的翻译研究方法教材口译与笔译研究比例不均及其解决对策 通过文中所提到的6种教材名称就可发现,专门研究口译的教材只占其中2席,其他教材鲜少单独涉及口译研究内容。这仅有的两本口译研究方法教材在内容设置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重复。但是口译与笔译,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两部分,有着不同的工作机制与评判标准。这也说明,口译与笔译研究方法的区别是很大的。张威曾经论述过新世纪口译研究的热点,将其归纳为:社区口译、口译史、口译技术导向、口译认知心理、口译语料库、口译能力测量、口译职业化、口译质量评估与手语口译。并认为当前的口译研究应该将跨学科方法进行广泛应用,推广、优化定量方法,使口译研究科学化、复合化[10]。这些都是当前口译研究的方向与热点。 笔者建议今后的翻译研究方法教材应该涵盖口译研究的内容,或在今后能够出版更

多的专门论述口译研究方法的教材。如一些口译实践报告、基于口译语料库的研究、口译教学的实验研究或者基于口译员的翻译心理学研究都应被纳入到教材的体系之中。

(四)当前的翻译研究方法教材研究内容设置不完善及其解决对策

本文所选取的6本教材中,如《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等用大篇幅着重强调了论文写作的步骤以及规范等问题。翻译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研究生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能力。固然,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是判断一位学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全部。据笔者了解,一些高校除了开设翻译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之外,还开设有学术写作或论文写作等同质课程。学术写作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规范学生的学术写作,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奠定坚实基础”,两类课程应进行严格区分。

笔者建议应该控制翻译研究方法教材中关于论文写作规范的部分,让位于更多翻译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的介绍。

【相关文献】

[1]Holmes,Jame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In Lawrence 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4:184-191. [2]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张威.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1):106-118,161.

[4]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29-32,95. [5]高锡荣,万倩,陈玉宝.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2):114-118.

[6]袁煜,李平.授人以渔——《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评介[J].山东外语教学,2014(2):109-112.

[7]克利.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8]杨晓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评析[J].中国翻译,2003(6):37-39.

[9]蓝红军.第一部口译研究方专著——《口译研究方》评介[J].当代外语研究,2013(11):73-75.

[10]张威.新世纪口译研究的热点与策略[J].中国外语,2013(6):77-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