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年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解读

2016年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解读

来源:保捱科技网
24 ●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年第8卷第1期

2016年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解读

苏杭,周健,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 200233)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近日发布了更新的2016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以下简称2016ADA标准)[1]。按照惯例,2016ADA标准发表于2016年1月的Diabetes Care增刊上,共讨论了14个章节的内容:S1.糖尿病优化管理策略;S2.糖尿病的分类与诊断;S3.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与综合评估;S4.2型糖尿病的预防;S5.血糖管理目标;S6.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S7.血糖控制方案;S8.心血管疾病及风险管理;S9.微血管并发症和足部治疗;S10.老年糖尿病管理;S11.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管理;S12.妊娠合并糖尿病管理;S13.院内糖尿病管理;S14.糖尿病的倡议。

2016ADA标准通过综合考量临床实践中可能影响最终治疗策略制订的多种因素,旨在为临床医师、患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更完善合理的糖尿病治疗方案、治疗目标和疗效评估工具。本文就其中一些热点问题及重要更新内容进行解读。1 S2.糖尿病的分类及诊断

对于糖尿病的诊断,2016ADA标准延续了2015年的推荐,认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的空腹血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可作为判定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标准。同时2016ADA标准指出,对于上述糖尿病诊断试验,没有一种检测方法优于其他方法。并推荐所有成人无论体重如何均应于45岁时开始筛查糖代谢异常。

2 S6.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通讯作者:周健 E-mail:zhoujian@sjtu.edu.cn

此部分内容为2016ADA标准新增章节。本章节分为饮食运动控制、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三部分阐述了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管理。

2.1 饮食运动控制 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和改善生活方式实现减重5%的目标,即通过高强度的生活方式干预,以期每日消耗500~750 kcal热量。对于已实现短期减重目标的患者应制订一个长期(≥1年)的综合体重维持方案,包括每周至少监测一次体重、摄入低热卡饮食、高强度体力活动(每周200~300分钟)等。某些符合条件且经过训练的患者可在医疗机构的严密监护下进行更高强度的生活方式干预以及极低热卡的营养代餐(≤800 kcal/d),同时配合长期的综合体重维持方案,以防止体重反弹[2,3]。

2.2 药物治疗 制订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其对体重的影响,同时尽可能减少在治疗其他并发症时可能导致的体重增加。对于符合条件的体质指数(BMI)≥27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配合饮食运动干预下使用减重药物可能会取得良好效果,但需要同时权衡其获益与风险。如果患者应用减重药物超过3个月但效果并不明显(体重下降未超过5%)或出现其他安全性及耐受性问题,需及时更换其他药物或其他治疗方式。

2.3 减重手术 对于BMI≥35 kg/m2的成年人或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控制不佳者)可考虑减重手术治疗。虽然已有小型临床试验提出对于BMI为30~35 kg/m2的2型

guide.medlive.c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年第8卷第1期

糖尿病患者实施减重手术可改善血糖水平[4,5],但2016ADA标准依然认为证据并不充分而未予以采纳。而对于1型糖尿病肥胖者,减重手术虽表现出一定的改善代谢的优势,但仍需更多大型、长期的临床试验证实[6]。实施减重手术后需终生配合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至少每年一次的随访检查。3 S8.心血管疾病和风险管理

3.1 血压管理 2016ADA标准指出,应将血压测量作为患者每次就诊的常规检査项目。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较年轻、伴蛋白尿、除高血压与糖尿病外尚存在一项或多项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考虑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对于血压>120/80 mmHg的糖尿病患者应建议改善生活方式,血压>140/90 mmHg的糖尿病患者应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立即启动降压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应将血压降至130/70 mmHg,因为现有研究显示低于此值不会有更多获益甚至可能增加死亡率[7],这一降压低限值的设立有助于避免因过度降压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方案,2016ADA标准推荐应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为使血压达标,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其方案应包括一种噻嗪类利尿剂与一种ACEI或ARB类药物,并可能需要用到最大剂量,ACEI/ARB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药物剂量增加无密切关系,因而将此两类药物增加至最大剂量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事件。2016ADA标准的这一建议也值得我国借鉴。从孕妇长期健康和最大限度促进胎儿生长的角度考虑,妊娠伴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10~129/65~79 mmHg,并应慎用利尿剂[8]。

2016ADA标准一直建议将糖尿病患者的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近期呼声极高的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最新数据显示,将收缩压降至120 mmHg以下可改善心血管结局[9]。2016ADA标准也提到了SPRINT研究,但并未因此而调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考虑该研究排除了糖尿病患者,故其结果是否适用于糖尿病人群仍有待进

●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

25

一步观察。

3.2 血脂管理 2016ADA标准建议,对于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应检测血脂水平,此后至少每5年复査一次,必要时增加检测频率。应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降低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胆固醇的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三酰甘油水平≥1.7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1.0 mmol/L1.3 mmol/L(女)时应强化生活方式改善同时配合优化降糖方案;空腹三酰甘油水平≥5.7 mmol/L的患者应注意排査导致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病因并考虑药物治疗,以降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对降低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风险的一级及二级预防作用[10-13]。若无禁忌证,2016ADA标准建议所有确诊的ASCVD患者均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以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伴其他ASCVD危险因素的<40岁的糖尿病患者可考虑采用中等强度或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配合生活方式改善;无ASCVD危险因素的40~75岁的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予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伴其他ASCVD危险因素的40~75岁的糖尿病患者可采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无其他危险因素的>75岁的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予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伴其他ASCVD危险因素的>75岁的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予以中等强度或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表1)。同时2016ADA标准提供了最新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剂量(表2)。由上可见,2016ADA标准对<40岁及>75岁的糖尿病患者推荐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相对较弱,可能未来仍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优化调脂治疗临床决策路径以使更多糖尿病患者从他汀类药物治疗中获益尤为重要,这可能也是2016ADA标准带给我们的启示。但由于我国人群平均LDL-C水平低于欧美国家,且我国患者对于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耐受性较差,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将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常规用于我国ASCVD患者这一做法尚需斟酌,临床上多数患者经过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LDL-C达标。

guide.medlive.cn

(男)或26 ●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

表1 糖尿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及联合用药治疗推荐方案

年龄危险因素推荐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

*<40岁

无无

有ASCVD危险因素**

中等或高强度

ASCVD高强度

40~75岁无中等强度

有ASCVD危险因素高强度

ASCVD高强度

ACS伴LDL-C>1.3 中等强度+依折麦布mmol/L或不能耐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者

>75岁无中等强度

有ASCVD危险因素中等或高强度

ASCVD高强度

ACS伴LDL-C>1.3 中等强度+依折麦布mmol/L或不能耐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者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S:急性冠状

动脉综合征;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应配合生活方式干预;**

:ASCVD危险因素包括LDL-C>2.6 mmol/L、高血压、吸烟、超重和肥胖、早发ASCVD家族史

表2 高强度和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剂量

(每日一次剂量)

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降低超过50%LDL-C降低30%~50%阿托伐他汀40~80 mg阿托伐他汀10~20 mg瑞舒伐他汀20~40 mg

瑞舒伐他汀5~10 mg辛伐他汀20~40 mg普伐他汀40~80 mg洛伐他汀40 mg氟伐他汀XL 80 mg匹伐他汀2~4 mg

注: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不良反应、耐受性与LDL-C水平)适时调整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强度。基于依折麦布(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辛伐他汀片疗效国际试验(IMPROVE-IT)研究近期发布的结果[14],2016ADA标准对近期发生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且LDL-C水平≥1.3 mmol/L的患者或不能耐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更新,首次肯定了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的临床地位,这一推荐初步肯定了非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力。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然而对于三酰甘油水平≥2.3 mmol/L且LDL-C水平≤0.9 mmol/L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与非诺贝特。他汀类药物与烟酸类药物联合应用并未被证明具有额外的效益,而且可能增加卒中风险,故2016ADA标准再次否定了二者的联合应用。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年第8卷第1期

3.3 抗血小板治疗 2016ADA标准建议,10年ASCVD风险>10%(年龄≥50岁且伴有至少一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即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且出血风险未增加的糖尿病患者应考虑阿司匹林(75~162 mg/d)治疗作为一级预防措施;10年ASCVD风险<5%的患者(年龄<50岁且不伴其他危险因素者)不应予以阿司匹林治疗;年龄<50岁且伴多项危险因素者(10年心血管风险为5%~10%)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予以阿司匹林治疗。具有ASCVD病史的糖尿病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具有ASCVD 病史但不耐受阿司匹林治疗者可应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1年后可考虑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表3)。2016ADA标准不仅继续肯定了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而且进一步扩展了该药的适用人群:将女性糖尿病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年龄界限由2015ADA标准的60岁更改为50岁,即与男性糖尿病患者相同,此处更改的原因为近期已有多项研究提出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并不低于同龄男性患者,因此2016ADA标准不再以性别区分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不同年龄界限。

表3 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推荐方案

年龄10年ASCVD风险推荐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50岁

不伴其他危险因素*,无ASCVD风险<5%伴多项危险因素,ASCVD依具体情况而定

风险为5%~10%有ASCVD病史阿司匹林(75~162 mg/d)

或氯吡格雷(75 mg/d)二

级预防

≥50岁

伴至少一项心血管疾病危阿司匹林(75~162 mg/d)险因素且无高出血风险,治疗

ASCVD>10%有ASCVD病史阿司匹林(75~162 mg/d)

或氯吡格雷(75 mg/d)二

级预防

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

4 S10.老年糖尿病管理

2016ADA标准延续既往建议,更全面详细地指出了应在医疗、功能、心理和社会的整体框架下综合评估老年人的血糖管理目标和手段。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5,16],对于身体状况良好、无认知功能障碍、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应

guide.medlive.c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年第8卷第1期

制订与年轻糖尿病患者相同的治疗目标。对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制订个体化标准。老年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也应个体化,但应特别注意导致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综合考虑患者获益时间及具体病情,对老年人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应予以治疗,任何情况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可从降压治疗中获益,而调脂和抗血小板治疗对预期寿命较长(不少于一级和二级预防试验时间段)的患者有益。与血糖控制相同,降压及调脂治疗强度均应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适当放松。5 S11.儿童与青少年的糖尿病管理

2016ADA标准对此章节部分内容有所增加。基于美国心脏协会及ADA 1型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声明[17,18],2016ADA标准将确诊后尽快获取空腹血脂谱的年龄由2岁更新为10岁。如血脂异常,其后应每年常规检查血脂,如LDL-C水平在可接受的危险范围内(<2.6 mmol/L),检查血脂谱的时限可放宽至每3~5年一次。对于10岁以上患儿,如在医学营养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后依然维持LDL-C水平>4.1 mmol/L或LDL-C水平>3.4 mmol/L且伴一项或多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加用他汀类药物将LDL-C水平降至2.6 mmol/L以下。

对1型糖尿病患儿及其监护人应进行个体化、针对性及长期性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并在确诊及随访时评估其心理问题和家庭压力,必要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对于血糖控制标准,2016ADA标准延续了HbA1c<7.5%这一目标。对于血压管理,每次随访均应测量血压,如糖尿病患儿出现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高于同年龄、性别、身高组的第90百分位数)或高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高于同年龄、性别、身高组的第95百分位数),应复测3天血压证实。正常高值血压的起始治疗应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如需要,应控制体重和增加体力活动。如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血压仍未达标,应考虑药物治疗。高血压一旦确诊,即应考虑药物治疗。ACEI或ARB类药物应是治疗儿童高血压的首选,将血压控制在低于同年龄、性别、身高组的第90百分位数。

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儿童患者应考虑每年筛

●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

27

查白蛋白尿水平,取随机尿样检测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初诊时检测肌酐清除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后续根据年龄、糖尿病病程和治疗情况决定。如果3次尿标本中至少2次出现UACR升高(>30 mg/g),应考虑启动ACEI治疗,逐渐加量使白蛋白排泄率恢复正常。改善血糖和血压控制,应在6个月内达标。儿童视网膜病变筛查青春期后启动或≥10岁且糖尿病病程3~5年,应及时启动散瞳和综合性眼科检查。首次检查后,通常推荐每年进行常规随访,根据眼科专家的建议,也可减少检查频率,如放宽至每2年检查一次。6 S12.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管理

作为2015ADA标准的新增章节,2016ADA标准对此章节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更新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强调了计划妊娠及有效避孕在糖尿病合并妊娠女性中的重要性。有计划地避孕直至达到合适的生育时机对糖尿病合并妊娠人群极为关键,同时应进行孕前咨询并在孕早期进行基线眼科检查,在随后的整个孕程及产后1年中均应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进行随访。②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由HbA1c<6%放宽至6%~6.5%,并根据低血糖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整。③大多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即可使血糖达标,不能达标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推荐应用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不再强调格列本脲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作用。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且有较低的低血糖及增重风险,可能会轻微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格列本脲曾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但根据最新研究,由于该药具有较高的新生儿低血糖及巨大儿的风险,其效果可能差于胰岛素及二甲双胍[19]。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在我国尚缺乏长期安全性的数据,故均未纳入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治疗的适应证[20]。

除此以外,2016ADA标准指出,育龄期女性如果未使用可靠的避孕措施,应避免潜在致畸的药物(ACEI、他汀类等)。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改善生活方式,并进行空腹、餐前及餐后血糖的自我监测以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

guide.medlive.cn

28 ●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年第8卷第1期

type 1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14, 37:e51-e52.

James PA, Oparil S, Carter BL, et al. 2014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report from the panel members appointed to the Eighth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JNC 8)[J]. JAMA, 2014, 311(5):507-520.Sibai BM.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regnant women[J]. N Engl J Med, 1996, 335(4):257-265.

7 S13.院内糖尿病管理

2016ADA标准有关院内糖尿病管理的章节内容更为集中,提出对于危重患者,且血糖持续>10.0 mmol/L的高血糖患者,应及时启动初始胰岛素治疗,并推荐大多数危重患者将血糖控制在7.8~10.0 [7]

[8] mmol/L。在无明显低血糖发生的前提下,可对一些患者采取更严格的目标,如6.1~7.8 mmol/L。对重症患者静脉给予胰岛素治疗已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可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且不增加严重低血糖发生风险。经口进食较差或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首选基础加追加胰岛素方案;营养摄入较好的患者优先选择基础胰岛素、餐前胰岛素及追加胰岛素方案;不鼓励住院患者使用滑动刻度胰岛素注射法。

每个医院均应完善低血糖管理流程图,建立个体化低血糖防治计划,并且应及时记录及追踪患者发生的低血糖。

2016ADA标准侧重以患者为中心,重视共同决策、弱势群体,并强调需要设立能满足个体需求的管理目标。该标准更为灵活,控制目标更为明确,与2015ADA标准相比在多方面有了更为合理的调整,其目的是深化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复杂的、进行性发展的本质的领会,增进临床医师对全面综合管理在糖尿病治疗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以指导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促使临床医师从实际需要及个人意愿出发,综合考量治疗方案的风险和收益。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2016[J]. Diabetes Care, 2016, 39(Suppl 1):S1-S112.[2]

Tsai AG, Wadden TA. The evolution of very-low-calorie diets: an update and meta-analysis[J].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06, 14(8):1283-1293.

[3]

Johansson K, Neovius M, Hemmingsson E. Effects of anti-obesity drugs, diet, and exercise on weight-loss maintenance after a very-low-calorie diet or low-calorie die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 J Clin Nutr, 2014, 99(1):14-23.

[4]

Kular KS, Manchanda N, Cheema GK. Seven Years of Mini-Gastric Bypass in Type II Diabetes Patients with a Body Mass Index <35 kg/m2[J]. Obes Surg, 2015. [Epub ahead of print].[5]

Frühbeck G. Bariatric and metabolic surgery: a shift in eligibility and success criteria[J]. Nat Rev Endocrinol, 2015, 11(8):465-477.

[6]

Brethauer SA, Aminian A, Rosenthal RJ, et al. Bariatric surgery improves the metabolic profile of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with

[9]

SPRINT Research Group, Wright JT Jr, Williamson JD,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J]. N Engl J Med, 2015, 373(22):2103-2106.

[10]

Shepherd J, Barter P, Carmena R, et al. Effect of lowering LDL cholesterol substantially below currently recommended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iabetes: the Treating to New Targets (TNT) study[J]. Diabetes Care, 2006, 29(6):1220-1226.

[11]

Sever PS, Poulter NR, Dahlöf B, et al. Reduction in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atorvastatin in 2532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lipid-lowering arm (ASCOT-LLA)[J]. Diabetes Care, 2005, 28(5): 1151-1157.

[12]

Knopp RH, d'Emden M, Smilde J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torvastatin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nd points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Atorvastatin Study for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ndpoints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SPEN)[J]. Diabetes Care, 2006, 29(7):1478-1485.

[13]

Colhoun HM, Betteridge DJ, Durrington PN, et 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torvastatin in type 2 diabetes in the Collaborative Atorvastatin Diabetes Study (CARDS): multicentr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4, 3(9435):685-696.

[14]

Cannon CP, Blazing MA, Giugliano RP, et al. Ezetimibe Added to Statin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N Engl J Med, 2015, 372(25):2387-2397.

[15]

Cukierman T, Gerstein HC, Williamson JD.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in diabetes--systematic overview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J]. Diabetologia, 2005, 48(12):2460-2469.

[16]

Roberts RO, Knopman DS, Przybelski SA, et al. Associ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brain atroph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J]. Neurology, 2014, 82(13):1132-1141.

[17]

Cadario F, Prodam F, Pasqualicchio S, et al. Lipid profile and nutritional intak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improve after a structured dietician training to a Medi ter-ra neanstyle diet[J]. J Endocrinol Invest, 2012, 35(2): 160-168.[18]

McCrindle BW, Urbina EM, Dennison BA, et al. Drug therapy of high-risk lipid abnormalit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Hypertension, and Obesity in Youth Comm-ittee, Counci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with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J]. Circulation, 2007, 115(14):1948-1967.

[19]

Camelo Castillo W, Boggess K, Sturmer T, et al. Association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with glyburide vs insulin in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J]. JAMA Pediatr, 2015, 169(5):452-458.

[20]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8):561-569.

收稿日期:2016-01-15

guide.medlive.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