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20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1.(1分)(2015•松江区一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酒精挥发C.白磷自燃D.车胎爆裂【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白磷自燃过程中有新物质五氧化二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车胎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1分)(2015•松江区一模)属于纯净物的是()A.海水B.空气C.石油D.干冰【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解答】解:A、海水中有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空气中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石油中有汽油、煤油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3.(1分)(2015•松江区一模)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A.试管夹B.铁夹C.坩埚钳D.以上三种均可【考点】挟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不能使用试管夹,故选项错误.第8页(共23页)B、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不能使用铁夹,故选项错误.C、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故选项正确.D、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不能使用试管夹、铁夹,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1分)(2014•杭州)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C.化学性质发生变化D.分子总数增加【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分析】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液氧和氧气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解答】解:A、液氧与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液氧与氧气属于同种物质都是纯净物,所以A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液氧转化为氧气,分子本身没变,分子之间的间距变大,所以B符合题意,故B正确;C、液氧转化为氧气,分子本身没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显然化学性质不变,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液氧转化为氧气,分子本身没变,分子的总数不会增加,只是分子之间的间距变大.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念的辨析能力;根据物质的变化分析微粒的变化;本题不理解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物质的构成相同,所以容易出错.5.(1分)(2015•松江区一模)氧化钙是一种常用的干燥剂,它的俗名是(A.石灰石B.生石灰C.大理石D.熟石灰【考点】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专题】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俗称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错误;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正确;C、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错误;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错误;故选B.【点评】掌握常见的物质俗称和成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1分)(2015•松江区一模)Cr2O3可以作某些反应的催化剂,其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A.+3B.+4C.+5D.+6【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Cr2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第9页(共23页)【解答】解: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价.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7.(1分)(2015•松江区一模)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酒精灯失火用湿抹布扑盖B.将NaCl倒入量筒中配制溶液C.检查气密性D.分离溶液中析出的KNO3晶体【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从酒精具有挥发性,所以酒精灯失火应用湿抹布扑盖去分析;B、从量筒不能作为配制溶液的容器去分析;C、从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去分析;D、从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方法可用过滤去分析;【解答】解:A、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所以酒精灯失火应用湿抹布扑盖;故正确;B、量筒不能作为配制溶液的容器;故错误;C、检查气密性,先把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故正确;D、分离溶液中析出的KNO3晶体,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方法可用过滤;故正确;由于题目选出错误的是,故答案为:B.第10页(共23页)【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8.(1分)(2013•上海)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A.氢气与液氢B.水银与银C.干冰与冰D.氧气与臭氧【考点】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物质的分类.【分析】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A、氢气与液氢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不是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B、水银是金属汞,与银不是同一种物质,不是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冰是固态的水,均是化合物,故选项错误.D、氧气、臭氧都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判断是否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关键要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之所在.9.(1分)(2015•松江区一模)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有毒气体是()A.氧气B.氢气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氧气没有还原性,不可燃且没有毒性;氢气没有毒性;一氧化碳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可燃性,还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发生中毒现象.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可燃性;【解答】解:A氧气没有还原性,能助燃,但不可燃、无毒,故A错误;B、氢气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可燃性.但是没有毒性,故B错误;C、一氧化碳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可燃性,还有毒,故C正确;D、二氧化碳既无可燃性,又无还原性、毒性,故D错误;故选:C.【点评】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氢气、碳、一氧化碳是初中教材中常见的还原剂,同时也要考虑物质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0.(1分)(2015•松江区一模)用化学反应I2O5+5CO→I2+5CO2可以测定空气污染的程度,其中氧化剂是()A.I2O5B.COC.I2D.CO2【考点】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失去了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还原剂得氧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化学反应I2O5+5CO→I2+5CO2,CO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I2O5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故选:A.【点评】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往往同时存在,初中阶段一般利用得氧失氧的方法判断,得氧的是还原剂,失氧的是氧化剂.第11页(共23页)11.(1分)(2015•松江区一模)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正确的判断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物质A中有化合态氧元素C.其中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D.该反应中B与C的质量比为1:1【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A、根据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B、根据A的构成分析类别,判断元素存在形态;C、根据物质的构成、氧化物的定义分析;D、根据反应分析B与C的微粒个数比、质量比等.【解答】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B、物质A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所以,物质A中有化合态氧元素.故B正确;C、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其中有两种物质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D、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B与C的微粒个数比为1:1,质量比不是1:1.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够读懂示意图表示的意义,结合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12.(1分)(2015•松江区一模)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产生二氧化硫D.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后,产生大量气泡【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可产生氧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氧气的浓度不够,故选项说法错误.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第12页(共23页)D、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可迅速产生大量气泡,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物质的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13.(1分)(2015•松江区一模)某化工厂进行电解食盐水(NaCl溶于H2O)的生产,则电解食盐水不能制得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NaOH)B.氢气(H2)C.二氧化碳(CO2)D.氯气(Cl2)【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题意“某化工厂进行电解食盐水(NaCl溶于H2O)的生产”,则可知食盐水(NaCl溶于H2O)含有钠元素、氯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则可推测制取的物质种类.【解答】解:由题意“某化工厂进行电解食盐水(NaCl溶于H2O)的生产”,则可知食盐水(NaCl溶于H2O)含有钠元素、氯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则可推测制取的物质种类不可能为二氧化碳,因为食盐水(NaCl溶于H2O)中不含有碳元素.故选C.【点评】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对反应后可能生成的物质进行定性地组成元素的判断.14.(1分)(2014•上海)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煤的浪费B.减少氧气的消耗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酸雨的形成【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减少煤的浪费,故选项正确.B、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氧气的消耗,故选项错误.C、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错误.D、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酸雨的形成,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1分)(2015•松江区一模)如图为市售盐酸的标签内容,倒出一半盐酸后(不考虑盐酸的挥发),不能表示剩下盐酸信息的数字是()第13页(共23页)A.500mLB.36.5C.1.19g/cm3D.37%【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A、从由于倒出一半盐酸,所以剩余盐酸的体积为250mL而不是500mL去分析;B、从36.5表示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去分析;C、从表示的是盐酸的密度去分析;D、从虽然倒出一半盐酸,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仍是37%去分析;【解答】解:A、由于倒出一半盐酸,所以剩余盐酸的体积为250mL而不是500mL;故错误;B、36.5表示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故正确;C、表示的是盐酸的密度,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仍是1.19g/cm3;故正确;D、虽然倒出一半盐酸,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仍是37%;故正确;由于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表示的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会处理信息的能力.16.(1分)(2015•松江区一模)关于物质的量描述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常用符号N表示)B.18gH2O中含有1mol氢分子C.1molSO2中约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D.1mol任何物质都约含6.02×1023个微粒【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A、根据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其符号为n,进行分析判断.B、首先计算出18gH2O的物质的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C、1mol任何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微粒,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1mol任何物质都约含6.02×1023个微粒,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故选项说法错误.B、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18gH2O的物质的量为18g÷18g/mol=1mol,18gH2O中含有1mol水分子,不含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1mol任何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微粒,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则1molSO2中约含有6.02×1023×2=12.04×1023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1mol任何物质都约含6.02×1023个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1mol任何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微粒、物质的量的单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4页(共23页)17.(1分)(2015•松江区一模)一定温度下,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现象如图2,则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一定正确的是()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B.所得溶液颜色变浅C.溶质的质量增加D.溶质溶解度变大【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考虑本题.【解答】解:A、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硫酸铜晶体溶解,所以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硫酸铜晶体溶解,所以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如果是饱和溶液,溶液的颜色不变,故B错误;C、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硫酸铜晶体溶解,所以溶质的质量增加,故C正确;D、溶质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有关即溶液的浓度有关.18.(1分)(2015•松江区一模)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必须控制的条件是()A.温度相同B.水的质量相等C.食盐和蔗糖质量相等D.食盐和蔗糖颗粒大小相同【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比较物质的溶解性,需要控制变量.【解答】解:要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需要控制在相同的温度下,可以比较在相同量的水中溶解食盐和蔗糖的质量的大小,可以比较相同量的食盐和蔗糖全部溶解需要的水的质量,颗粒大小不需要控制.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9.(1分)(2015•松江区一模)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第15页(共23页)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方法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特点分析析出晶体的方法.【解答】解:A、比较溶解度的大小,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错误;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由于不知道溶液的质量关系,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多少,错误;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能采取降温方法,错误;D、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正确;故选D.【点评】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0.(1分)(2015•松江区一模)如图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第16页(共23页)D.电解水【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分析】A、根据空气成分分析.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B、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分析;C、根据二氧化锰不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出氧气的速率,但不会增加氧气的质量分析;D、根据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分析.【解答】解:A、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装置内减少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剩余的气体越占,故A错误;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所以开始没有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有氧气生成,等高锰酸钾反应完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B正确;C、二氧化锰不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出氧气的速率,但不会增加氧气的质量,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相同.故C错误;D、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的氧气是生成氢气质量的8倍,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是结合图象的分析题,解题时注意分析清楚转折点即可较快做出判断.七、填空题(共20分)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21.(6分)(2015•松江区一模)化学有自己的语言,可以用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请按照要求填空.①科学家发现高活性硅化物可帮助星际探索,请写出硅的元素符号是Si;②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CH4;可用化学式Ca(HCO3)2表示碳酸氢钙,碳酸氢钙中碳、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3,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O.③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氢气是绿色能源:2H2+O22H2O.【考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①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进行解答;②依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原子个数×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可以据此解答;③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解答】解:①硅的元素符号是Si;第17页(共23页)②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CH4;化学式Ca(HCO3)2表示碳酸氢钙,碳酸氢钙中碳、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3,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8%;所以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O;③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被誉为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为:2H2+O22H2O.③2H2+O22H2O故答案为:①Si;②CH4;1:3;O;【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有关知识,考查全面.22.(6分)(2015•松江区一模)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S单位:g/100g水,t单位:℃)回答以下问题:①20℃时,A物质的溶解度=(填>、=、<)B物质的溶解度.②20℃时,将20克A物质溶于150克水,得到的溶液是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65克.③20℃时,将等质量的B和C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其中一个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未溶解,则未溶解的固体是C.④用同一种方法可以使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有晶体析出,该方法是蒸发水分.⑤将30℃时120克A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需要加水80g.【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特点分析析出晶体的方法,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计算即可.【解答】解:①20℃时,A和B的溶解度相较于一点,故A物质的溶解度等于B物质的溶解度.故填:=;②2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10g,将20克A物质溶于150克水,能溶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150g+15g=165g.故填:饱和,165;③20℃时,B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B和C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则未溶解的固体是C.第18页(共23页)故填:C;④使用蒸发水分的方法都能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故填:蒸发水分;⑤30℃时120克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的质量为20g,稀释前后A的质量不变,故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20g÷10%=200g,故加水的质量为200g﹣120g=80g.故填:80.【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23.(8分)(2015•松江区一模)如图所示,将一定量氧化铜与碳的混合物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记录A中固体质量变化如下表,在100秒后停止加热.加热时间(s)0609.6808.6907.41007.4A中固体质量(g)9.6①0﹣60秒内固体质量不变,原因是还没有开始反应,但导管口已有气泡冒出,该气泡是空气(填“空气”、“氧气”或“二氧化碳”);实验中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是A处黑色变成红色或B处变浑浊;选择100秒后停止加热的理由是固体质量不再改变,碳与氧化铜已经完全反应.②反应共生成2.2克二氧化碳.③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碳的化学性质.【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分析】(1)根据表中信息0﹣60秒内固体质量不变分析解答;根据刚开始冒出的是空气解答;根据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解答;(2)根据表中信息90秒、100秒后固体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3)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氧化铜的质量.【解答】解:(1)根据表中信息0﹣60秒内固体质量不变分析,原因是还没有开始反应;刚开始冒出的是空气;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实验中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是A处黑色变成红色或B处变浑浊,选择100秒后停止加热的理由是固体质量不再改变,碳与氧化铜已经完全反应;(2)表中信息90秒、100秒后固体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6g﹣7.4g=2.2g;(3)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xC+2CuO22Cu+CO2↑1=0.05mol第19页(共23页)x0.05molx=0.1mol答案:(1)还没有开始反应;空气;A处黑色变成红色或B处变浑浊;固体质量不再改变,碳与氧化铜已经完全反应;(2)2.2;(3)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0.1mol.【点评】此题是对物质分析及图表识别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对表格及图象有明确的认识,解决此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八、简答题(共20分)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作答.24.(9分)(2015•松江区一模)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如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选用装置时填字母编号)①写出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②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是E(填序号),该方法利用的二氧化碳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③上述发生装置中不能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是A(填字母编号),若用装置D制二氧化碳,石灰石放在乙(填甲、乙或丙)处.④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气体,该反应必须控制反应速度否则容易引起装置炸裂.你认为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C(填字母编号).该反应同时生成氢氧化钙,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2+2H2O═C2H2↑+Ca(OH)2.⑤用装置F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bac(填编号).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第20页(共23页)根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反应条件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解:①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常用作热源.故填:酒精灯.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E;密度比空气大.③上述发生装置中不能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是A装置,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若用装置D制二氧化碳,石灰石放在乙处.故填:A;乙.④C装置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药品的流量,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2H2↑+Ca(OH)2.故填:C;CaC2+2H2O═C2H2↑+Ca(OH)2.⑤用装置F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故填:bac.【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25.(5分)(2015•松江区一模)纯净的碳酸钙可用作牙膏中的磨牙剂.煅烧石灰石的某工艺流程如下(杂质与水不反应):①操作a的名称为过滤.CaCO3CaO+CO2↑.煅烧完全后,取固体B②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化学方程式为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水后,再滴加无色酚酞,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呈红色.③你认为该工艺流程的目的是获得高纯度碳酸钙.【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物质的制备.【分析】①根据过滤可以将溶液和固体分离进行分析;②根据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进行分析;③根据该流程可以将碳酸钙的纯度提高进行分析.【解答】解:①过滤可以将溶液和固体分离,经过操作a后得到了固体和液体,所以操作a的名称为:过滤;第21页(共23页)②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氧化钙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③该流程可以将碳酸钙的纯度提高,所以该工艺流程的目的是:获得高纯度碳酸钙.故答案为:①过滤;②CaCO3CaO+CO2↑,溶液呈红色;③获得高纯度碳酸钙.【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解反应类型的掌握,了解分解反应的特点,能正确书写方程式.同时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26.(6分)(2015•松江区一模)草酸在一定条件下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某同学将一定量的草酸完全加热分解,请回答①为验证草酸分解产物,应将产物依次通过CDAB体是石灰水,C中的现象是白色变蓝色..(填装置序号)B中锥形瓶内的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H2O+CaCO3↓.③A中反应后玻璃管中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写出A中反应后固体成分可能的情况:Cu或Cu和CuO(写出物质化学式).【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综合实验题.【分析】根据草酸在一定条件下受热分解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的特性分析,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生成白色沉淀;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解答】解:(1)草酸在一定条件下受热分解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我们先检验水是否存在,然后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存在,最后检验一氧化碳是否存在,所以应将产物依次通过CDAB.B装置用来检验气体通过A装置后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所以B中应该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石灰水.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所以C中的现象是白色变蓝色.(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O2+Ca(OH)2═H2O+CaCO3↓;(3)A中反应后玻璃管中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A中如果一氧化碳充足就会只有固体物质铜,如果一氧化碳的量不足,反应后固体就有铜和氧化铜,所以反应后固体成分可能的情况Cu或Cu和CuO.故答案为:①CDAB;石灰水;白色变蓝色.(2)CO2+Ca(OH)2═H2O+CaCO3↓.(3)减少;Cu或Cu和CuO.第22页(共23页)【点评】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硫酸铜是白色粉末,遇到水会变成蓝色的五水硫酸铜,所以可以用硫酸铜来检验是否有水;检验一氧化碳时要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看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要注意通过氧化铜之前必须将原来的二氧化碳除掉.---------------------------------------分隔线--------------------------------------你们好,我是上海中考公众号的小编,需要找历年其他科目的中考、一模、二模试卷的童鞋可以关注上海中考公众号给我留言,我会发给你们;对上海中考升学那些什么四校推优、自荐、自主招生、历年招生录取数据、填志愿等等等等这些闹不清楚的中考,有不懂的同学可以加我,一一给你掰扯清楚。我的私人是:outhome我平时整理的一些关于中考升学的文章都会发在公众号上,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上海中考
:shzhongkao1专注于上海中考升学、名校招生信息解读,分享一模、二模、自招真题解析,为家长、学生送上第一手中考小道消息。第23页(共2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