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 第1期 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 Vol.18,No.1
浅谈云南民族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赵 灿
(云南财贸学院 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221)
关键词:民族;建筑风格;传承;创新
摘 要:建筑风格是一个地区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体现和传承载体。云南民族建筑的样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是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直接体现。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云南民族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就了云南民族建筑的多样性。随着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建筑也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3)01-0069-02
云南民族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
的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里有傣家竹楼、白族庭院,有深山密林中的木楞房,有雪山草地间的藏族民居,有汉族、彝族的“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彝族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有人把云南民族建筑的丰富多彩比喻为百物俱陈的建筑艺术博物馆,而如今现代化的建筑又进一步丰富了云南的民族建筑。当然,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大量出现也为各民族传统建筑的保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
(一)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不同民族的建筑
云南民族建筑的丰富多彩首先是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对民族建筑的选址、平面布局、取材、结构方式、造型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族建筑。这里“,因地制宜”作为一个普通原则得到了最合理的阐释和发挥。滇西北一带的山区海拔高,地形奇险,崇山峻岭,深谷密林,气候寒冷,地震多;有利条件是森林资源富足,木材多,出门即可取材。生活在这里的普米族、纳西族、怒族和一部分白族的房屋形式主要是井干式即木楞房。滇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主要居住在平坝中,海拔较低,基本上处在北回归线以南,气候炎热,常年无雪,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这里雨量充足,空气湿润,地表容易积水,容易滋生蚊虫毒蛇。这里到处是竹林,取用方便,所以选用竹子作为主要材料来建干栏式住宅。白族建筑基本是三坊一照壁的形式,洱海西边苍山脚下石头多,开采不难,因而墙壁多用石头镶砌;而在洱源、剑川一带,取土容易取石难,因而墙体多用生土夯实或土坯堆砌,就是同一民族因为生存环境不同,房屋取材结构等也存在明显差异。就是同一民族因为生存环境不同,房屋取材结构等也存在明显差异。居住在丽江坝子的纳西族,因为周围土多石少,墙体多为夯土墙。而居住在森林茂密的山区的纳西族则主要采用井干式建筑,全用木材。建筑的不同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这些原则在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现代化建筑材料的大量涌现和西方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猛烈冲击,自然生态环境对民族建筑的制约已经不那么重要,人们越来越喜欢呆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盒式房子中与大自然相隔绝,各地民族民居都逐渐趋于同一,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正处在逐渐消逝之中,多样化将逐渐变成单一化,这是令人忧虑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云南民族建筑的多样性就显得更为珍贵,更需要我们珍惜和加以保护。
(二)文化的差异性与不同民族的建筑
云南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自然也就在建筑上表现出来。从宗教信仰角度来说,云南各民族文化就可以大致分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滇密”、教、教、原始宗教等不同类型,反映在建筑上特别是宗教建筑上有很大不同。从居住的地理位置区分,坝区民族的建筑或为庭院式土木结构,或为干栏式,或为平顶山土掌房;而山地林区民族的建筑主要是井干式木楞房;高原草甸民族的建筑则主要为夯土墙内木结构碉楼式建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民族建筑的多样性有影响。在西双版纳、孟连、景谷、德宏、临沧等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建筑形式有宫殿式、竹楼式和宫殿竹楼混合式等三种。云南的教清真寺大多与汉式建筑相似。云南的教教堂大多数采用教堂所在地方的民族建筑形式。各民族独特的建筑样式和某种宗教文化
收稿日期:2003-07-07
),女,重庆江津人,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建筑工程资料及档案的管理工作。 作者简介:赵 灿(197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 Vol.18,No.1・70・
的特定意蕴相互结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建
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与民族建筑
云南民族众多,历史上这些民族之间一直进行着来往交流。各民族间长期的文化交流自然也体现在民族建筑方面。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各民族在建筑上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了民族建筑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云南不断地丰富了云南的建筑文化宝库;云南民族建筑的丰富多彩,也和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融会有很大的关系。汉式建筑在云南的出现和扩散以及对少数民族建筑的影响、渗透,是云南建筑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证明了各民族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创造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证明了各民族都有着无比强劲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积极吸收西方现代建筑文化成果的同时,如何加强对民族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如何使民族建筑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这都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和思考的的问题。
二、建筑文化和风格的传承
工业对房屋的建筑风格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在追求钢铁的力量、电梯的力量、混凝土的力量中形成了早期的现代建筑;那么,21世纪初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文化品位则滋生出今天的后现代建筑。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与建筑应该是一种最朴素、也是最完美的结合。建筑作为一门艺术被世人誉之为凝固的音乐,给人的印象似乎可以凭建筑师主观丰富的想象力,随心所欲的筹划、设计,觉得怎样美怎样好,就可以随意构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若真的这样做,便是一个误区。建筑作为一种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地理、人文现象。万物流变无不互相关联而和谐,这种思想体现在人文社会上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和团结互助的柔和。在整体环境设计上,它们始终贯彻自然环境美和建筑艺术美高度和谐统一的原则。在具体的施工技术上又突出返朴归真和顺乎自然。如果你有机会徜徉在丽江古城,就会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古韵。俯拾即是的秦砖汉瓦,目不暇接的木雕窗花,令人眼花缭乱,顿觉一股浓郁而古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更令人称奇的是那些纵横勾连的长短一致的古街、古院、古屋以及点缀着沧桑之意的古树,繁复中见别致,玲珑中显精巧,堪称我国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古韵横溢的奇葩。云南的民族建筑有着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特性。建筑物装饰尽量与周边的建筑、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保护山体、水面、古树名木,让云南建筑得到保护和弘扬。云南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自然山水相互映衬,优美而又充满灵性,是云南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云南省应将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同保护云南建筑、云南文化结合起
来,在保护好遗产的同时,重视保护好其赖以存在的人
文环境,这种以长远的眼光对待遗产、以更高的要求保护遗产的做法,值得学习。“使文化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把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纳入一个整体规划加以考虑。”
三、云南民族建筑如何传承与创新
现代建筑如何体现云南民族风情?云南建筑在遵循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如何创新?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立足本土文化,兼收并蓄,创造有地域风格的多民族现代建筑是弘扬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历史上留下的经典建筑、经典园林、经典规划多不胜数,有人也许会说,很多建筑是皇权下的“非理性成本”产物,但我们要借鉴的并不是奢华浪费,而是大气磅礴、精致幽远。
云南丽江古城,已为人们所熟悉。由率先提出“经营城市”概念的著名策划人王志纲作为总策划的丽江新城,是对民族建筑的最好诠释。2003年4月16日,总投资71亿元、规划面积近5000亩、位于丽江古城南部的祥和丽城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丽江创新城市的开始。新城的定位是:香格里拉大旅游圈的门户,世界精品体验旅游名城———东方体验之都。而祥和丽城则是按照未来田园城市、高原水城、纳西文化城和现代经典建筑城市的发展目标,并结合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规划蓝图和丽江城市总体战略布局,将祥和丽城建设成为“大香格里拉国际旅游核心服务平台”、“丽江城市之心”。这个项目为西部开发提出了新的模式,在西部开发中,许多地方走的是工业化的路子,这使得西部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又受到严重的摧残,重复了沿海地区污染与治理的旧路。但与沿海地区不同的是,西部经济基础薄弱,污染之后没有财力治理,因此,西部要找到一条适合它的开发模式———祥和丽城的开发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要建设好丽江,经营保护好古城是前提。保护古城景观,尤其是古城周围的景观与古城古建筑的协调,这必将涉及大量的搬迁安置,这样的古城古建筑改造必须致力于建设有云南特色的建筑风貌,一定要注重建筑的符号、色调与细部装饰,从而最充分的体现民族建筑的风格。
建筑风格说到底就是一个地区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体现。要做出反映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时代建筑精品,必须要有对本地区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准确把握和巧妙运用,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吴良镛院士说过,中国的城市正在大规模的建设中,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城市的黄金时代。与西方可能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可以有若干城市同时塑造它们的黄金时代“,中国建筑师生逢其时”。那么,中国的建筑师理该拿出杰出的作品来迎接建筑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鸿 雁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