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D)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B)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体现了教育的( B)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性 D.继承性
6.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B)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D)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参:ADBCB BBDAC BAC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参:1.布鲁纳 赞科夫 范例教学 2.
质量规格 培养目标 3.具体形象 直观性 4.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5.启发式 注入式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三、简答题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09年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 )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 A.《大学》 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B)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C) A.观察力 B.想像力 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 )
A.地方 B.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 )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D)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C)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D)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参:CDCBC ADDCB CAD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参:14.马克思主义 凯洛夫 15.顺序 阶段 16.社会主义制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7.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 18.个人活动 自愿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09年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
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 A.上课 B.备课
C.课堂练习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 ) A.唐代 B.清末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 A.最早出现于《论语》
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C )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
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学习 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C)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C.初期 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A) 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参:BDABB CBCCA BBA
二、填空题
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参:14.教育漫话 个人本位论 15.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身体活动 体育课 17.国民教育制度 总体系 18.主导 民主平等
三、简答题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性绝对化。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09年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五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 A.自觉性 B.性 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D ) A.教科书
B.CAI软件 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 ) 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能力。 参:14.社会 认识 15.能动 主导 16.应试 素质 17.各科教学 大自然 18.语言表达 组织管理
三、简答题
A.延展 B.必要补充 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参:DABCD CDCBC DBD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①教育方针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B ) 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09年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D )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 )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A.1911年 B.1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D ) A.1902年 B.1903年 C.1912年 D.1922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D )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 )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 )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C )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 )
A.连续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参:CDABD DBADC BDD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 、和教材。 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 )、(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参:14.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16.
领导者 主导 17.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学
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18.政治教育 法纪
教育 19.群众性 小组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
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填空题复习资料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家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
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辩术原理》)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话》)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纪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和(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和(私学)。言学分为(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教会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七技\"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 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54、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5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又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
8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8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体态语言)三种。
6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6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 68、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7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7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7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7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 决定的
8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
92、1999.6.13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9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9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9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
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9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10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0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
10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
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 12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10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10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10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10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0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
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1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 1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 1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1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
1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1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1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
118、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119、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
120、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121、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
122、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 123、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尔罗杰期) 125、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 126、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127、(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28、(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29、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30、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讹诈法)(读书指导法)
131、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 132、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 133、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从(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
134、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
135、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
136、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 137、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138、中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并具有相对性特点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教育。
139、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不要过早定向)。
140、中学教育一般具有双重任务: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14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阶段的三年属于义务教育
142、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法规文件。
143、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
144、中学生品德评定依据为:(《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
145、中学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4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47、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
148、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 149、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150、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51、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五育提出在(时期)。
152、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153、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