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荔枝核活性成分及其提取物抑菌活性分析

荔枝核活性成分及其提取物抑菌活性分析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28卷第1期 经济林研究 V01.28 No.1 Mar.2010 2010年3月 Nonwood Forest Research 荔枝核活性成分及其提取物抑菌活性分析 陆志科,黎深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O0O5) 摘 要: 为给荔枝副产品的增值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荔枝核样品采用香草醛一高氯酸比色法测定了荔枝核总 皂苷含量,用铝一亚钠比色法测定了总黄酮含量,用蒽酮一硫酸法测定了多糖的含量,分别采用纸碟法和菌丝 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荔枝核提取物对细菌和真菌抑菌固的大小,并采用混平板稀释法测定了其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 明:不同荔枝核样品中总皂苷含量在1.3o ~1.40 之间,总黄酮含量在5.78 ~6.80 之间,多糖含量在2.85%~ 3.34 之间。不同品种荔枝核提取物具有不同抑菌活性。妃子笑荔枝核的抑菌活性强于其它品种,其甲醇提取物对细 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在1~2 mg/mL之间。 关键词:荔枝核;提取物;活性成分;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66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981(2010)01—0082—04 Analysis on active components and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extracts in litchi seeds LU Zhi ke,I I Shen (Forestry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5,Guangxi,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value added and utilization of by—product in Litchichinensis Sonn., taking seeds from different cultivars of litchi as materials,the content of total saponins was measured by vanillin and perchloric acid colorimetric method,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s was measured by aluminum nitrate and sodium nitrite colorimetric method,and the content of Dolvsaccharide was measured by anthrone—sulf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otal saponins,total flavonoids and polysaccharide were 1.30 一1.40 ,5.78 一6.80 and 2.85 一3.34 ,respectively.Bacterial and fungal inhibition circles of extracts in litchi seed were measured by paper—dish method and mycelium growth rate method.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by mixed plate dilu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tibacteria1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extracts from different cultivars of litchi were different,and that from,J.Sonn.CV.Feizixiao was higher than that from the others.Minima1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methanol extract in seed from L.Sonn.CV.Feizixiao was 1.0--2.0 mg/mL. Key words:litchi seeds;extracts;active components;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荔枝Litchichinensis Sonn.为无患子科植物,其果 实属于典型的热带南亚热带水果,主产区集中在北纬 22。~24。的少数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 上栽培荔枝最早且产量最多的国家,我国的荔枝产业 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成为新兴的 一大特色水果产业 。荔枝核为荔枝的干燥成熟种 东、广西、福建、四川和等地区 。我国是世界 子,其味甘、涩,性温,归肝、肾经,可行气散结,祛寒止 收稿日期:2009—09—08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基金(DD180011)。 作者简介:陆志科(1964一),男,广西邕宁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第1期 陆志科,等:荔枝核活性成分及其提取物抑菌活性分析 83 痛㈨,有降血糖 、调血脂、抗氧化的功效川。近年来, 许多学者对荔枝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研 究,荔枝核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荔枝核皂苷、黄酮类、酚 酸类、蒽醌类、挥发油、甾醇、萜类内酯、有机酸及酯、 氨基酸肽类、糖类及矿物微量元素等 ]。其中黄酮 酚酸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和萜类内酯等均有较强 的抑菌、杀菌作用。本文中对荔枝核所含的荔枝核总 皂苷、总黄酮、多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研究了荔枝核 的活性成分及其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旨在为荔枝副产 品的增值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试验所用荔枝购于南宁市市场,经鉴定为妃子笑 Litchichinensis SOnr1.CV.Feizixiao、灵山香荔和三月 红,新鲜荔枝核洗净后60 C烘干,粉碎备用。 供试菌种:水稻白叶枯病病菌Xanthornonas oryzae pv.oryzae,白菜软腐病病菌Erwinia carotovra pr.carotowora,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病菌 Xanthornort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茄科青枯病 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为病原细菌;西瓜枯萎 病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niveum,甘蔗凤梨 病病菌Ceratocystis paradoxa,花生冠腐病病菌 Aspergillus niger,稻胡麻叶斑病病菌Bipolaris oryzae,香蕉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扁桃 叶枯病病菌Phomopsissp.为病原真菌。均由广西大学 农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DA 201型大孔树脂、 D1Ol大孑L吸附树脂。 试剂:甲醇、丙酮、无水乙醇、铝、亚钠、 芦丁、葸酮、蔗糖、柠檬酸钠、磷酸氢二钠、石油醚等均 为分析纯。 仪器:SHZ一循环水多用真空泵、HPX一9082ME 数显电热培养箱、PHS一3G型精密pH计、722型光栅 分光光度计、DKZ一2电热恒温振荡水槽、RE 52A型 旋转蒸发仪、JD3OO.3型电子分析天平等。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普通马铃薯培养 基。牛肉膏和蛋白胨均为生化试剂,蔗糖和琼脂条均 为食品级。 1.2 方 法 1.2.1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1)荔枝核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称取干燥至恒重 的荔枝核粉末(40目)1.000 0 g,置三颈瓶中,加入甲 醇25.∞mL,摇匀,室温浸泡11 h,回流6 h,抽滤,滤液 回收甲醇至干。以人参二醇为标准品,采用香草醛高 氯酸比色法测定荔枝核总皂苷的含量 。 (2)荔枝核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分别称取5.00 g 荔枝核粉,加人一定体积70 的乙醇溶液(料液比为 1:12),在80 C恒温条件下热浸提2.5 h,间歇振荡。 浸提液趁热过滤后,以芦丁作标准,用铝一亚 钠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的浓度 ,计算出总黄酮含量。 (3)荔枝核多糖含量的测定 称取干燥荔枝核粗 粉100 g,加入10倍质量的蒸馏水,加热回流提取1 h, 过滤;滤渣再)JI10倍质量的蒸馏水提取1 h,过滤;滤渣 再加8倍质量的蒸馏水提取30 min,过滤。合并3次滤 液,加热浓缩至200 mL,以7 000 r・min 离心l5 min 后除去沉淀,得荔枝核多糖提取液。再经三氯乙酸除蛋 白质,过DlOl大孔吸附树脂,溶液浓缩,再用无水乙醇 沉淀至含醇量达80 ,静置过夜后经5 GO0 r・min 离心10 min,弃去上清液,沉淀用无水乙醇、丙酮反复 洗涤后,置70 C真空干燥箱干燥,得到棕色无定型粉 末。用蒽酮一硫酸法测定荔枝核可溶性多糖含量_1¨。 1.2.2粗提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1)菌悬液的制备 取受试细菌接种到牛肉膏蛋 白胨培养基斜面,37 C培养l8~24 h,真菌于马铃薯 蔗糖培养基斜面培养产生孢子,用接种环挑菌或孢子 至无菌水中制成10。~10 cfu/mI 菌悬液。 (2)提取物稀释液的制备称取粉碎的荔枝果核 400 g于2 000 mL三角瓶中,加1 200 mI 甲醇,加盖 浸提24 h,过滤后残渣再用1 200 mI 甲醇浸提2次, 合并滤液,用旋转蒸发器蒸发至近干,真空干燥箱干 燥粉碎后即得荔枝核甲醇粗提物。样品提取物用丙酮 依次稀释成30.0、25.O、20.0、15.0、10.0、5.0、2.5、0 mg/mL等系列质量浓度稀释液,备用。 (3)抑菌圈的测定 用纸碟法[ 测定细菌抑菌圈 大小。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表面接种5o L菌 悬液并涂布均匀,取已灭菌直径6 mm的干燥滤纸片, 置于质量浓度30 mg/mL样品稀释液中2 min,50 C 烘干后,用无菌镊子夹取滤纸片贴于平板表面,并轻轻 按压使充分接触,每皿3片,37 C恒温培养18~24 h。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来测定真菌抑菌圈的大小。 1 mI 提取物稀释液加入9 mL培养基中混匀后制成 平板。取直径6 mm的菌块,使菌面朝下置于平板上, 28 C恒温培养48 h。 用十字交叉法测定抑菌圈直径(ram)。同时以溶 剂作对照。真菌用下列公式计算抑菌率: 菌落直径一菌落直径平均值一6.0; 抑菌率一[(对照菌落直径一处理菌落直径)/x ̄ 照菌落直径]×100 。 84 经济林研究 第28卷 (4)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采用混平板稀 2.1.3荔枝核多糖 对不同品种荔枝核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见 释法_l 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分别吸取1 mL提取物稀 释液溶解在9 mL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混匀,倒平 板,冷凝,用微量进样器吸取100 L含菌量为10。~ 10 cfu/mL的菌悬液于平板中涂布均匀,细菌于 37℃倒置培养18~24 h。同时设置溶剂对照试验,菌 落被完全抑制的最低提取物浓度即荔枝果核对受试 表1。由表1可知,不同品种荔枝核中多糖的含量在 2.85 ~3.34 之间,含量最高的是灵山香荔,为 3.34%。不同品种荔枝核的多糖含量有差异,说明荔 枝核多糖含量受品种的影响。 表1荔枝核活性成分的含量 Table 1 Contents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litchi seed 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所有试验项目均设置3次重复,数据取3次重复 测定的平均值。 2结果与分析 2.1 荔枝核活性成分的含量 2.1.1荔枝核总皂苷 精密称取荔枝核粉末,测定其总皂苷含量。试验结 果(见表1)表明,不同品种荔枝核的总皂苷含量有明显 的差别,总皂苷含量在1.3O ~1.40 之间。含量最高 的是妃子笑,为1.40 9/5;最低的是三月红,为1.30 。 2.1.2荔枝核总黄酮 对不同品种荔枝核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见表1。由表1可知,不同品种荔枝核的总黄酮含量有 明显的差别,且变化较大。不同品种荔枝核中总黄酮 含量在5.78 9/6~6.80 之间;荔枝核总黄酮含量最高 的是妃子笑,为6.80 ;最低的是三月红,为5.78 。 说明不同品种荔枝核总黄酮含量不同。 2.2荔枝核粗提物的抑菌效果 2.2.1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荔枝核甲醇提取物对细菌的抑菌效果如表2所 示。由表2可以看出,荔枝核甲醇粗提物对受试细菌 均表现出抑菌活性,但不同细菌种类对提取物的敏感 程度不同。白菜软腐病病菌对2种提取物表现最敏 感,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病菌和茄科青枯病病菌次 之,而水稻白叶枯病病菌最不敏感。果核提取物对不 同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同品种荔 枝核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也有差异,妃子笑荔枝核甲醇 提取物对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 表2荔枝核甲醇提取物(30 mg/mL)对细菌的抑菌圈直径 Table 2 Diameters of antibacterial circles of methanol extracts in litchi seed(30 mg/mL) mm 1 2 3 妃子笑 灵山香荔 三月红 2.2.2对真菌的抑菌效果 以妃子笑荔枝核甲醇提取物为代表进行对真菌 的抑菌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荔枝核甲醇提取物对 真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见表3)。表3中结果 显示,30 mg/mI 的提取物几乎可以完全抑制花生冠 腐病病菌和香蕉炭疽病病菌的菌丝生长,抑菌率为 表3妃子笑荔枝核甲醇提取物(30 mg/mL)对真菌 的抑菌效果 Table 3 Antifungal effect of methanol extracts in seed from L.Sonn.CV.Feizixiao(30 mg/mL) 91.7 ~100 ,对西瓜枯萎病病菌、稻胡麻叶斑病病 菌、扁桃叶枯病病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但对 甘蔗凤梨病病菌完全没有抑菌活性。这可能与果核提 取物有效成分差异及其抑菌机理不同相关,有关其有 效成分和抑菌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十 同列数据具有不同的字母表示水平差异显著(z≤0.05)。 The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0.05). 。 第1期 陆志科,等:荔枝核活性成分及其提取物抑菌活性分析 85 2.3 荔枝核粗提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妃子笑荔枝核甲醇提取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 度在1~2 mg/mI 之间,分别为水稻白叶枯病病菌 2 mg/mI一白菜软腐病病菌1 mg/mI 、十字花科蔬菜 黑腐病病菌1.5 mg/mL、茄科青枯病病菌1.5 mg/mL。 3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荔枝核甲醇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细 菌、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这可能与果核提 取物有效成分差异及抑菌机理不同有关。荔枝核甲醇 提取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在1~2 mg/mL之间, 尤其对白菜软腐病病菌、花生冠腐病病菌、香蕉炭疽 病病菌的抑菌作用相当明显,在植物保护上具有进一 步的开发价值。 不同品种荔枝核受种类、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 响,其活性成分含量不同。其甲醇抽取物对植物病原 细菌、真菌的抑菌活性不同,抑菌活性可能与总皂苷、 总黄酮含量有关。从有效组分看,妃子笑总皂苷、总黄 酮含量最高,对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品种荔枝 核多糖含量相差较大,灵山香荔多糖含量最高,而多 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作为一种很好的保健饮料加以 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为世界荔枝主产国,荔枝种植面积和 年产量分别约占世界荔枝总面积及总产量的80%和 75 。我国荔枝年产量已逾l40万t,果皮和种子等副 产物将达到7O万t以上u]。因此,对于荔枝加工副产 品的增值利用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尚需进一步投入。因 此,荔枝有着相当丰富的潜在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 前景,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食物功能因子和药用成分加 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EM].上海: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77:1 61 6. [2]广东中药志编委员会.东中药志:第l卷[M].广卅l:广东科技出 版社,1994:607. [3]葛邦国,吴茂玉,和法涛,等,我国荔枝加工产业发展现状[J].农 产品加工学刊,2008,145(8):60 62. [4] 阴 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 995:265——2663. [5]郑琳颖,韩 超,潘竟锵.荔枝核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概况 EJ].中医药学报,1998,26(5):51—534. [6]潘竞锵,胡燕玲.荔枝核降血糖,调血脂和抗氧化的实验研究 _J].广东药学,1999,9(1):47~5O. [7]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2册[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 961:353. [8]温靖,肖更生,陈卫东,等.荔枝的成分及加工利用研究[J].广 东农业科学,2008,(7):104 106. [9] 杨 燕,罗志辉,晏 全.荔枝核总皂苷的含量测定rJ].化工时 刊,2004,18(1):45. [1o1 北京医学院.中草药成分化学E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286,3l4—31 5. [11]韩雅珊.食品化学实验指导[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 992:19—21. [1 2]王放银,段林东,赵良忠.夏枯草抗菌成分的提取及抗菌效果研 究口].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6):773—775. [13] 陈红兵,王金胜,张作刚.万寿菊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EJ3.山西 农业大学学报,2004,(4):404—406. [本文编校:闻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