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血液感染的预防
发表时间:2009-07-08T13:34:36.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 作者: 王 巍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门诊部 黑龙江齐齐哈尔
[导读] 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运用日渐广泛,美国每年应用超过500万例次。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47-02 【关键词】 护理管理 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 感染
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运用日渐广泛,美国每年应用超过500万例次。它既可用于经由静脉的治疗、血液动力学监测、标本采集,又可用于外周静脉不宜输入的药物和营养。但随之而来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也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其发生率为5%~30%。如何预防CVC-RI,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和改进措施. 1 建立CVC操作制度
1.1 建立CVC操作资格准入制度 CVC操作直接关系到导管放置时间的长短和感染率发生的高低⑴,我院于2003年10月建立操作资格准人制度。对于CVC操作资格认定需通过本人申请,会诊小组对其CVC操作规程、有关解剖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估、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医院认定其操作资格,并以文件形式公布拥有CVC相应操作资格的人员名单。施行“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术,仅限于本科具有相应操作资格的人员施行操作,不具备操作资格的护理人员不得施行CVC操作。
1.2 完善CVC操作流程 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国内外医院的临床经验,回顾分析我院CRBSI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完善CVC操作流程,包括目的、适应症、禁忌症、物品准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1.3 科学选择置管部位、导管型号 我们对加强管理前的532例施行CVC的患者其导管型号、置管部位与血液感染的发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导管型号、置管部位与血液感染具有相关性,使用单腔导管患者CRBSI发生率明显低于双腔导管;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置管患者,其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细化环节管理。改进消毒隔离措施
导管连接部位受污染是导致CRBSI的重要原因。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注药、测压等操作都可能引起污染。在导管内或附近形成的血栓特别容易受污染。一旦形成带菌血栓,中心静脉导管便形成菌源,不断向血液中释放细菌,产生持续的菌血症和脓毒血症。因此,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注药、测压等操作有关的护理用物、护理方法进行细化管理。
2.1 改善CVC操作环境、用物。在病人病情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在相对洁净韵治疗室或换药室进行操作,如在病室进行操作,应劝其家属及无关人员离开病室。操作者在施行操作前彻底洗手(包括前臂),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局部用消毒棉球消毒,不得用棉签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15cm,消毒30s后方可进针穿刺;扩大消毒洞巾面积至60 cm×50 cm。如无特殊需要选择中心静脉单腔导管。
2.2 规范置管后的护理方法。微泵使用前后应作清洁处理。肝素帽原则上每周更换,疑有污染(如脱开、有回血等)应及时更换。输液、推注药物时接头及肝素帽处应先消毒。封管液现配现用,封管前须洗手或用消毒液擦手。采用正压脉冲式封管,静脉高营养液输注结束后以充分量封管液冲洗封管。输血结束后应立即更换输血器。
2.3 注意观察、早期发现感染征象。穿刺部位隔天换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局部消毒用消毒棉球,不得使用棉签。如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应及时拔管,并做血液与导管头端细菌学培养。 3 加强CVC会诊小组力量 完善会诊制度
由护理部牵头重组CVC会诊小组的成员。成员由5名增加到12名,正副护理部主任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具有丰富的中心静脉置管经验、技术熟练的7名护士长负责CVC的会诊、培训、指导工作;ICU、急诊科、麻醉科3名科主任担任顾问。会诊小组安排每日值班人员,如科内人员均不具备操作资格或估计操作难度较大,应填写会诊单,邀请CVC会诊小组成员会诊、施行操作。 4 密切与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合作 建立持续监控系统
会诊小组和医院感染管理科以分工管理办法,实行持续监控管理,监控其分管科室CVC后护理情况,并指导、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科有目的地进行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无菌物品、血液和导管进行细菌学监测。会诊小组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召开会议(必要时召开临时会议),汇总、反馈监控和监测情况,分析导管并发症发生原因,讨论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 5 加强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护理技能
管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对护理人员进行CRBSI发生的相关因素、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规范、标本采集等知识作专题讲座和培训,以强化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持续改进质量。通过加强护理管理,CVC患者CRBSI的发生率低于加强护理管理前置管的患者,感染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实践证明,中心静脉置管及其后的护理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加强护理管理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参 考 文 献
[1] 张跃辉.探讨如何建立系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管理机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28. [2] 张诗海,曾邦雄.85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