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文教研究
互联网+学前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取向与策略
陈彧洁
江苏苏州215131)(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唯有与互联摘要院“互联网+”对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网深度融合才能适应新发展态势。本研究从“互联网+”时代的内涵与特征着手,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文化素质教育在学进而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在政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评价机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路径,策机制保障、教师素养建设、社会协同支持等方面的推进对策。取向;对策关键词院互联网+;学前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J6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6-0185-02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容,在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
增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总重要讲话为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指明了改革方向。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理念和方法陈旧,文化素质教育队伍薄弱,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有待完
教育的针对性、善,实效性和感染力不够理想等突出问题。互联
为吸收和传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新时代播先进文化、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应着力找准文化素质教
推动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借助互联网功能叠加优势,
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模式、手段、机制加快转型发展。
育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
二、借助互联网手段,创新学前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形式或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开展或者在第
导致学生主动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性、参与度较低。因此要积极深化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素质教育有
拓宽文化素质教育机融合,借助微信、慕课、微课等互联网资源,
途径,通过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激活学生接受文化素质
满教育的内生动力,突破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时空,
足学生移动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尤其要开拓创新文化素质教
课堂内外相延展育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项目式、
三、吸纳互联网思维,改进学前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大学生文化素质包括拓展知识、
做人四个方面①。当前学前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仍然以文化知识学习成绩评价为主,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养成中的个性与差异,因此应积极吸纳互联网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特质②,推动学前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从理念、内容到方法深刻变革。
一方面要树立从注重文化知识转向综合素养的发展性评价
探索学生文化素质理念,真正将学生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
水平测试、综合素养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方
内隐态度和行式改革,全面精确记录学生文化素质的显性知识、
为方式转变,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情与潜能。另外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利用大数据、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完善文化素质教育
自主学习的引导评价系统,着重考察文化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
双学位制等支持制度体等方面,比如慕课学分认定、主辅修制、
系,从而达到对学生文化素质养成成效的科学评价。
一、依托互联网资源,拓展学前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内涵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
素质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以及部分理论课程、文化专业课程、
无法有效激专题讲座等。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教材更新不及时,
推动发学生兴趣。因此,亟需围绕素质教育目标重整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目标与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全过程。
当前国内爱课程网、智慧树等在线慕课平台已经拥有丰富在线课程等资源,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改革应进一步聚焦文化素质教育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引入相应网络课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选
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修课程,丰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
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和社会资
应用和共享力度,打造一源加强优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
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新思想、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发挥显性与隐性课程在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协同效应,从而不断提升学前教
,
陈彧洁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作者简介:(1981-),女,江苏丹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学前二系,讲师,
四、加强统筹引导,营造文化素质教育良好氛围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互联网+”某种程度上是一把双刃剑,
不可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避免地形成了冲击与挑战。尤其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品行与世界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不良环观、网络世界信息鱼龙混杂,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85
文教研究
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2019-12人格品行等方境中浸染,极易使学生的诚信品质、社会责任感、
占面受到负面影响,因此亟需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素质教育,
领学前教育文化育人的主阵地。
强化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辨识能力。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要注重发挥学生工作队伍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结合紧密的优
有效指导学生选择网络知识信息,势,并且及时就文化素质教育
形式与学生开展对话、从中了解学的问题通过“两微一端”讨论,
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尤其要注重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困惑,
把握对热门话题、敏感话题以及身边事的研讨,引导学生在参与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面中学会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评价能力、批判能力、负面抵御能力等。
二是要促进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融合,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要有意识地增加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定期组织涉及网络的文化科技活动,通过网络知识、网的比重,
净化传播内络创意等比赛,发扬传统文化精髓,优化导向,
突出青年特色,容,使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文化教育气氛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素
完善职前与职质教育氛围。同时要积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建设,
后、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网络文化素质教育培训体系,为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提供有效保障。
三是要线上线下结合,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文
化素质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是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注意
志愿服务中感引导学生将文化理论用于生活实践,在社会实践、
悟文化、传承文化。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与思想道德教育、专业学
社会服务、建习、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新机制,立一批校外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是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综上所述,
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要积极发挥互联网在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评中的集成作用,推动互联网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育模式、
通过技术、价机制和管理保障等深度融合,平台、组织变革重构
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设学前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新生态。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城市农民工子弟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SJB2254。
注释:①沈亚平,索海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1(03):84-88.
—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②赵大伟.互联网思维——2014:24.
(上接第184页)翠结局如何;学习鲁迅《祝福》时,学生需要拓展江
四、结语
浸润式教学在高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的运用是
需要不断解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教学中会有新的问题呈现,
对学生文学作品鉴决,但这种教学法对高职文学课程教学质量,
可借鉴可推广。赏力有较好的提升作用,
★基金项目:该文系江西省教育厅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XJG-17-46-2)“《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浸润式教学的运用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之一。
学生的想象浙一带有关“祝福”的礼俗知识……,教学实践证明,
有意犹未尽力非常神奇,他们在想象中对作品的理解尤为深刻,
之神情。一激二造三拓展的浸润阅读模式更是让学生喜欢上作品分析课,完全没有专业课学习的枯燥,使专业课在重视动笔动
拓展理解脑的前提下,倡导学生能达到海量阅读、个性化阅读,
的目标。
三、浸润式教学在文学专业课外的延伸
延伸是课堂浸润环境的扩大,具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二课活动来补充课堂学习的局限。
作品的改写练习、如文本转换情景剧活动、同作者同风格同类作
作品续写比赛等活动,品的阅读竞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课外
潜移默化地提提供给学生文学浸润环境,以环境的长时间熏陶,
价值判断力。如学习舒婷《致橡树》,在课升学生的作品感悟力、
外可要求学生以橡树的身份回复木棉,文体形式是散文或诗歌,
学生沉浸于诗歌描绘的新型爱情观,既能复通过这种拓展活动,
习课堂所讲内容,又能提高爱情判断力。再如鲁迅《孔乙己》可以分小组情景剧的形式再现孔乙己几次在鲁镇酒馆出现的情景,重点表演孔乙己的几个动作,如排出几文钱,讲茴香豆的茴……,这些重点动作能让学生在浸润式表演中了解鲁迅对腐朽
的态度。文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巩固浸润教学效总之,课外形式延伸了课堂浸润教学情境,
在课果,符合复述策略的要求,为了保持课堂学习中所得信息,
外以语言或行动在大脑重现课堂的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
课外形式做到了这一点。意力长久维持在学习材料上,
参考文献:[1]刘妮.论浸入式教学在我国推广发展的现实困境[J].海外英语,2011(03).
教学实践[J].科技视[2]徐国盛.基于“浸泡式”理念的《综合英语》界,2015(11).
[3]谢冕.中国现当代文学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4]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樊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6]丹尼尔·戈尔曼(杨春晓译).情商[M].深圳:中信出版社,2010.[7]许道明.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傅瑛.中国现当代文学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9]王嘉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8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