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PB-TBPO引发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动力学
倪秋如;倪礼忠;夏宏伟;冯伟祖;黄增琦;周权
【摘 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不饱和聚酯(UP)树脂复配引发体系进行固化动力学研究,复配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过氧化辛酸酯(TBPO).采用高斯(Gaussian)分峰法对DSC曲线上的固化放热峰进行双峰拟合,并通过Ozawa方程对拟合结果进行固化动力学参数分析.研究表明:Gaussian双峰拟合后得到的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固化动力学参数更贴近实际固化过程.
【期刊名称】《功能高分子学报》
【年(卷),期】2014(027)003
【总页数】5页(P348-352)
【关键词】TBPO;TBPB;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反应;双峰
【作 者】倪秋如;倪礼忠;夏宏伟;冯伟祖;黄增琦;周权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无锡新宏泰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174;无锡新宏泰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174;无锡新宏泰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174;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B332
不饱和聚酯(UP)树脂的固化反应属自由基型共聚反应,采用适宜的活性引发剂复配[1-2]可以有效降低固化反应的发生条件,减少能耗并提高生产力。复配引发体系通常由高温引发剂和活性较大的低温引发剂混合组成,这种引发体系会使固化过程变得复杂[3-4]。Martin[5]对过氧化甲乙酮-环烷酸钴引发UP树脂固化反应进行研究时,由DSC图谱上出现的2个固化放热峰推测,固化过程中存在2个的固化反应。Hutchinson[6]对环氧类聚合物的层状硅酸盐(PLS)纳米复合材料与三缩水甘油基对氨基苯酚(TGAP)进行等温固化研究时,将DSC曲线上出现的双峰解释为自聚反应和交联反应的协同作用。Merline[7]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固化的DSC曲线中出现的2个放热峰归咎为2步交联固化的结果。团状模塑料(BMC)作为UP树脂中温固化的代表已经在多个领域中应用,但是随着生产的扩大和应用的推广,现在的工艺水平已经无法满足BMC制品的生产效率要求。复配引发体系的引入,使BMC的加工温度降低、压制时间缩短、生产成本降低,对于实际生产工艺的改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过氧化辛酸酯(TBPO)复配引发体系对UP固化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其固化动力学。利用Gaussian分
峰法将固化反应放热峰拟合成2个的固化放热峰进行固化动力学研究,对比单峰和双峰分析所得的固化动力学参数,初步探讨了复配引发体系的固化机制。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和实验仪器
UP:牌号为FL-9506,江苏富菱化工有限公司;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过氧化辛酸酯(TBPO):工业级,江阴市前进化工有限公司。
采用德国NETZSCH DSC 200F3Mai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研究UP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
1.2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性能的测定
称取不饱和聚酯树脂和引发剂(质量比为100/1.2)混合均匀。其中引发剂由TBPB和TBPO组成(质量比为6/4)。采用DSC对固化过程进行非等温扫描,升温速率分别为2.5、5、10、15、20°C/min。
通过方程(1)和(2)对DSC曲线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固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
其中反应速率,ΔH为峰的总面积,α为转化率,ΔH为从初始时刻到t时刻的峰面积。Rt
1.3 固化动力学模型
Ozawa方程是固化动力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式中:β为升温速率;Tp为峰顶温度;E为反应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A为常数。
2 结果与讨论
图1为TBPB-TBPO引发UP树脂体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固化曲线。其中TBPB为高温引发剂,10h半衰期温度为105°C,反应活性较低;TBPO为中低温引发剂,10h半衰期温度为72°C,反应活性较高。当升温速率分别为2.5°C/min和5°C/min时,TBPO与TBPB的引发作用相对,在DSC曲线上出现2个明显的固化放热峰。而当升温速率分别为10、15、20°C/min时,TBPO与 TBPB引发作用相互重叠,在曲线上只出现1个明显的固化放热峰,峰形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变宽。
图2为TBPB-TBPO引发UP树脂体系的转化率随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当升温速率分别为2.5°C/min和5°C/min时,曲线呈现双峰形状,在固化的过程中存在2段固化速率增加的过程:其中第1次加速是由于TBPO在低温下分解,引发反应而产生的反应速率的增加;第2次是由TBPB在高温下生成自由基,引发反应而产生的反应速率增加。与低升温速率不同,当升温速率分别为10,15,20°C/min时,由于快速升温导致TBPO大量分解,体系内积聚了大量热量使体系温度快速升高,达到TBPB的分解温度产生自由基,2种引发剂相互影响,引发效果重叠,曲线(图2)上仅出现单峰,反应速率在转化率的增加过程中出现极值。当转化率较高时,自由基的扩散受到阻碍,导致固化反
应速率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图1 TBPB-TBPO引发UP树脂体系的DSC曲线Fig.1 DSC curves of UP resin with TBPB-TBPO
2.2 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参数的确定
2.2.1 TBPB-TBPO引发UP体系单峰固化动力学分析 以lnβ对T-1p 作图,结果如图3所示,对数据点进行线性拟合后,得到直线lnβ=4.05-387.38/Tp,计算得到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3 062J/mol。其中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R2仅为0.9,说明以单峰计算得到的固化动力学参数与实际偏差较大。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固化动力学参数,本文采用Gaussian分峰法将固化反应放热峰拟合为双峰进行计算。
图2 TBPB-TBPO引发UP体系的Fig.2 resin initiated by TBPB-TBPO
图3 lnβ与关系曲线Fig.3 Ozawa plots of UP resin initiated by TBPB-TBPO
2.2.2 TBPB-TBPO引发UP体系双峰固化动力学分析 图4为采用Gaussian分峰法将TBPB-TBPO引发UP体系得到的DSC曲线拟合为2个固化放热峰。利用Gaussian函数对DSC曲线进行拟合,得到2个固化放热峰的峰值温度,具体数据见表1。
图4 TBPB-TBPO引发UP体系的DSC曲线Fig.4 DSC curves of UP resin initiated by TBPB-TBPO
如表1所示,由于第1步反应中,TBPO作为中低温引发剂,引发固化行为相对,受TBPB影响较小。随着升温速率从2.5°C/min升至20°C/min,第1步固化放热峰峰值温度(Tp1)明显升高,Tp1从111°C逐步升至138°C。作为复配引发体系中的高温引发剂,TBPB引发的固化反应不仅仅只需考虑TBPB的作用,还需要结合TBPO的反应,所以固化放热峰的温度变化比较复杂。当升温速率增加到10°C/min时,由于TBPO的存在使体系温度升高,导致TBPB提前引发反应,Tp2由158°C降至140°C。当升温速率超过10°C/min时,体系内自由基剧增,但由于笼效应的缘故降低了自由基的引发效率,导致TBPB分解引发反应延迟,Tp2由140°C升至153°C。为了获得两步反应各自的动力学参数,对采用Gaussian拟合的2个固化放热峰进行分析。
表1 不同升温速率下DSC曲线分峰得到的峰值温度Table 1Peak temperatures Tp1、Tp2of DSC curves at different heating ratesβ/(°C·min-1) Tp1/°C Tp2/°C R2 2.5 111 158 0.958 5 116 162 0.958 10 130 140 0.993 15 135 148 0.994 20 138 153 0.994
通过Ozawa对Gaussian拟合后的2个固化反应放热峰进行动力学计算,分别得到2步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图,如图5所示,对数据点进行线性拟合后得到直线p为0.969。计算得到第1个固化放热峰的表观活化能为4 080J/mol。如图6所示,第2个固化放热峰的线性拟合直线为lnβ=3.341 51-318.76/T,R2 为0.944。计算得到表观活化能为2 519J/mol。相比于作p2为单峰计算所得的活化能而言(表2),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由Gaussian分峰法所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假设第1个固化放热峰为TBPO分解引发的固化放热峰,第2个固化放热峰为TBPB分解引发的固化放热峰。从表2可知,TBPO的固化放热峰的活化能较高,温度变化对于TBPO引发固化的影响更
大,这与TBPO中低温引发剂的特点相符。
图5 TBPB-TBPO引发UP树脂体系第1个固化放热峰的lnβ与Tp- 1 的关系曲线Fig.5 lnβ-Tp-1of UP resin initiated by TBPB-TBPO of the first curing exotherm peak
图6 TBPB-TBPO引发UP树脂体系第2个固化放热峰的lnβ与T-1p 的关系曲线Fig.6 lnβ-T-1pof UP resin initiated by TBPB-TBPO of the second curing exotherm peak
表2 单双峰动力学参数Table 2Kinetic parameters of single and dual peaksDual peaks Single peak Method Peak 1 Peak 2 E/(J·mol-1) R2 E/(J·mol-1) R2 E/(J·mol-1) R2 Ozawa 3 062 0.9 4 080 0.969 2 519 0.944
2.3 UP树脂与TBPB-TBPO的固化机制
随着温度增加,TBPO快速分解产生自由基。链增长是放热的加成反应,增长速率极高。因此单体自由基一旦形成,在极短的时间内与非常多的单体分子快速加成,生成长链自由基。链引发反应形成的单体自由基,打开第2个单体分子的π键,加成后形成新的自由基,此过程中放出热量,使TBPB分解产生自由基,进一步加快了反应,固化度升高。因此,在整个固化过程中,固化动力学不是单一的符合某一固化模型,而是几种固化模型的叠加。所以采用单峰固化动力学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偏差。TBPO先发生分解引发反应,其对应的放热峰为采用Gaussian分峰法后的第1个峰。由于分解反应放出的热
量和笼效应的双重作用,TBPB的分解反应的确比较复杂。将固化反应放热峰拟合为2个峰分别计算的活化能能更准确地描述反应的过程。
3 结 论
(1)当升温速率较低时,随着固化度的增加,固化速率有2次增加的过程,分别对应TBPO和TBPB的引发固化反应。而当升温速率较高时,固化速率仅表现为1次增加。
(2)将体系作为单个固化放热峰考虑时,Ozawa方程计算的反应活化能为3 062J/mol。将体系作为双固化放热峰考虑时,采用Gaussian分峰法拟合得到2个固化放热峰,计算得到它们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4 080J/mol和2 519J/mol。
(3)将体系作为双峰处理的结果更为准确,能反映体系中存在的两种引发剂的引发固化反应并非同步进行。
【相关文献】
[1] Shojaei A,H Farrahinia,S M R Pishvaie.Effect of system of initiators on the process cycle of nonisothermal resin transfer molding-numerical investigation[J].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10,41(1):138-145.
[2] Durga G,A K Narula.Curing kinetics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epoxy blends containing phosphorous-oxirane with aromatic amide-amine as curing
agents[J].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2,30(5):694-704.
[3] Xia Wilson Z,Cook W D.Exotherm control in the thermal polymerization of nona-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NEGDM)using a dual radical initiator system[J].Polymer,2003,44(1):79-88.
[4] Kumar V.Role of accelerator in curing of epoxy-anhydride pressure impregnant[J].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2012,19(3):968-972.
[5] Martin J L.Kinetic analysis of two DSC peaks in the curing of an 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catalyzed with methylethylketone peroxide and cobalt octoate[J].Polymer Engineering & Science,2007,47(1):62-70.
[6] Hutchinson J M,Shiravand F,Calventus Y.Intra-and extra-gallery reactions in tri-functional epoxy polymer layered silicate nanocomposite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3,128(5):2961-2970.
[7] Merline D J,Vukusic S,Abdala A A.Melamine formaldehyde:Curing studi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J].Polymer Journal,2013,45(4):41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