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测量以及计算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把对周长的认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2.使学生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周长的含义,学会测量及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现在全国的小朋友都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呢,你喜欢什么活动呀?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 由动画情景引出周长概念,初步感知周长。
(1)初步观察,初识边线。
谈话: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我们的身体可有好处啦!连小动物都经常去锻炼呢。一大清早,三只小鸭来到一个游泳池边,开始早锻炼了。
教师分步出示三只小鸭的锻炼路线。
第一次观察比较:这三只小鸭锻炼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得出:小黄鸭是在游泳池里游的,小白鸭和小黑鸭都是沿着池口的边线跑的。(板书“边线” )
(2)比较观察,再识边线
第二次观察比较:小白鸭和小黑鸭都是沿着池口边线跑的,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得出:小白鸭没有跑完边线,而小黑鸭跑完了这一圈边线。
教师揭示:一圈也可以说是一周。(板书:一周)
(3)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揭示:像这样,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度,(板书:长度)我们就称为池口的周长。(板书:周长)
在图中(多媒体出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并闪动),游泳池池口这条黑色边线的长,就是这个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周长来交个朋友,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2. 迁移类推,巩固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1)提问: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周长,这是一个饼干盒,谁能指一指盒口的边线?
操作指导:你想从哪儿开始指起,老师帮你做个记号。
学生操作后,组织学生交流:他指得好不好?好(不好)在哪儿?
在交流中渗透指边线的方法:从某一点开始,沿着边线指一周。
揭示:饼干盒盒口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饼干盒盒口的周长。
(2)学生活动:指一指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的边线,并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的周长。
(3)出示一个积木,分别让学生指一指积木不同面的周长,引导学生体会:在说周长时,要说清是这个物体哪个面的周长。
二、操作测量,再识周长
1. 认识并测量树叶的周长。
(1)教师出示一片树叶,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边线,说说什么是树叶周长。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一片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呢?如果用直尺来量,你觉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树叶的边是弯曲的,用直尺很难直接去测量。
(2)同桌交流: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
(3)反馈交流,多媒体演示:可以先用线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周,围到的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所以把围到的部分放到直尺上量一量,就可以得到树叶的周长。
(4)小结:树叶的边线是弯曲的,我们可以借助一根线,把弯曲的边线的长转化成直直的一段线的长,从而得到了树叶的周长。
(5)学生活动:测量树叶的周长。
①活动前组织学生讨论:在测量前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强化对一周边线的注意。
②同桌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③汇报量到的结果。
2. 认识并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
(1)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果把物体表面的边线画下来,就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
说明: 一个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选择其中的两个,用铅笔描出它们的边线。
观察:大家所描出的每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怎样测量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提问:用线和直尺这两件工具,能不能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追问:是不是这里的每一个图形都必须要用到这两样工具?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先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再把这些长度相加,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选择其中的两个图形计算周长。(完成“试一试” )
(5)汇报测量与计算的结果。
(6)小结: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各条线段长度的总和。
3. 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第(1)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把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它的周长。
第(2)小题: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后提问: 求这个图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用乘法来列式?
让学生体会:在计算周长时可以根据图形边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便的计算方法。
第(3)小题:这个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呢?它的周长你会算吗?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①3+4+3+4=14
②3×2=6 4×2=8 6+8=14
③4+3=7 7×2=14
小结:不论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都只要算这个图形四条边长度的总和。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时,可以根据边的特点选择简便的计算方法。
三、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多媒体出示)
观察: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多少?方格纸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抢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2. 拓展练习。
(1)第一次拼:如果把这样两个图形拼在一起,这个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请学生回答。(答案可能有30厘米、28厘米、26厘米……)
验证:①指出这个图形的边线。②列算式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反馈:
生1:4+2+5+2+9+4=26(cm)
评价:这位同学是用连加的方法来做的,看来他对周长的含义已经很清楚了。
生 2:30-4=26(cm)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30指的是什么?4呢?
现场采访(找到刚才说30厘米的学生): 刚才你认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30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通过计算验证,你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中体会:
①这个新图形的周长不能简单地想成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
②要知道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关键是要看围成这个图形一周的边线。
(2)第二次拼:把周长是26厘米的图形和刚才的这个长方形拼一拼,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会是多少呢?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写出计算过程。
反馈计算结果。
提问:把它和原来的图形相比,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反思: 这两个图形形状虽然不一样,但周长却相同。
在反思中引导学生体会:要确定一个图形的周长,关键还是要看它是由哪些边线围成的。
四、全课小结,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和认识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周长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生活当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吗?课后也可以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想办法去量出自己的腰围,以及大树树干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