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二、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_三
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1.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难点
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全班口答):
2.用竖式计算: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做,4名同学板演.
(二)指导探究:
1.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位数乘法.(板书:一位数乘法) 2.师生共探讨 的算理算法. (1)学生自己探索: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的算式,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怎样计算都可以,不方法. a.汇报结果
学生汇报:有可能得92,有可能得72,还有可能得612……等等,让学生充分汇报,教师把答案依次写在黑板上.
b.师:究竟哪一个答案对呢?先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讨论得92或612的同学答案对不对,然后让得72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可能)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得12,3乘20得60,60加上12得72.所以 . 教师板书过程:
(可能)生2: , ,所以 (教师板书)因为 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 的积.
(可能)生3:我是想: 教师板书:
(可能)生4: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千位上的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 教师板书:
c.这时4种方法都摆在黑板上,大家讨论哪种方法好,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第4种方法好具有普遍性.而前3种方法有局限性,这时大家把共同的学习目标转向笔算竖式. d.操作演示:
师:那么个位满十为什么要向前一位进一呢?我们不妨用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边说边出示小棒图。
师:现在图中应该有几捆?为什么是7捆?
生:因为原来有6捆小棒,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1捆,6捆加进上来的1捆,共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来的1.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粉笔写) 3.尝试练习.
教师出示 ,同座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动笔计算. 反馈练习:
订正时,重点提问第3题的计算过程. 4.进一步探究算理,明确算法:(十位满几十向百位进几) (1)教师出示例4, (2)全班动手试做:
(3)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
重点提问:90乘4得多少?该怎样写?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完整的竖式.
(4)反馈练习:
(5)观察对比:
师问:例4与例3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 反馈共同归纳:
相同点都属于进位的笔算乘法,都从个位乘起,用乘数依次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 不同点:例3被乘数是两位,例4被乘数是3位;例3在计算时是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例4是十位满几十,向百位进几.
(6)师生共同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先由学生说,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总结出: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2.改错练习: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法 例3 24×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了解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运用概念和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准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温故设疑:
1.演示课件“中间有零的乘法(例8)”,提问:①求这3个盘子里一共有几个苹果?该怎样计算?(学生可能用加法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乘法计算;也可能有些学生能够直接用乘法计算 ,这时教师即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提问.)
2.继续出示课件“中间有零的乘法(例8)”,提问:这时3个盘子里一共有几个苹果? 二、自主探索:
1.学生说出算式 或 .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这个算式的意义,并说说 为什么等于0( 表示3个0相加,结果还是0).
3.想一想: 等于多少?为什么?( 表示5个0相加,结果还是0) 、 、 、 呢? 4.小结:0乘以任何数结果怎样?(0乘以几表示几个0相加,结果得0.) 5.根据刚才得出的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 6.学生填写 、 、 .
7.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结果怎样?(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8.口算
教师提示: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注意符号,符号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 三、运用法则计算: 1.板书例题:
2.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请一名做题正确的学生板演,全体同学订正结果.
3.提问:在这道题的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计算法则.)
4.学生完成 ,师问:说说这道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道题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 ,相同点:都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不同点:上一题第二个因数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不需要进位,本题需要进位.计算本题时应注意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与6相乘得0后还要加上进上来的3,因此积的十位上是3,而不是0.) 四、巩固发展. 1.口算:(出示课件“中间有零的乘法(口算)”) 2.笔算练习:(出示课件“中间有零的乘法(笔算练习)”) 3.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出示课件“中间有零的乘法(练习)”) 4.完成教材第十八页做一做第2题,将得数填在书上.
× 207 106 205 408 396 657 4
5.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哪个得数大.
6.发展: 、 .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上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而且,我们还能运用这一规律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7,第53页例8,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掌握灵活的试商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
教学难点: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关键:掌握灵活的试商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4×5 15×8 16×4 25×4 (2)15×6+15 25×8-25 (3)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160 15×9○120 在订正第(2)题时,如15×6+15,学生可能回答:15乘以6得90,90加15得105,教师还可以问15×6+15也就是15乘以几?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 举例说明。 二、新授。
1、说明有些除法题,为减少调商次数,试商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2、教学例7。
出示例7,14如果把11看做10试商,7显然是太大了,需要调商好几次。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快呢?
邻桌两个同学先讨论一下。
教师巡视,了解同学中的不同想法,然后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试商方法,教师分别写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明哪种方法简便。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看看小芳、小明、小勇是怎样想的,你的想法和谁一样?你认
为哪种方法最简便?
教师小结:遇到除数是十几的,像小明那样,利用口算想出一个一位数和除数相乘的积同被除数较接近,很快确定商几,这样试商最简便。如果学生中有其他好的想法,也要提出给予表扬。
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15 16
全班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试商时是怎样想的。对不同的试商方法加以比较。如果有的学生从6个15是90,而想到16应该商6,要当即给予表扬。 3、教学例8。26
提问:怎样能很快想出商几呢?全班做题,教帅巡视。然后全班讨论,先说出不同的试商方法,再比较,看哪种方法简便。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3页,提问:小林、小强、小青是怎样想的?你的想法和谁的一样?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小结:有时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三位,遇到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稍大,可以把除数乘以10,看比被除数前三位多多少,再把商适当改小。除数是25的,也可以先想25和哪个数相乘得整百,看乘得的整百数比被除数多多少或少多少,再把商适当改小或改大。 如果有学生想出其他好的试商方法,也要给予表扬。 试算“做一做”。24 26
全班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对不同的试商方法加以比较。如果有的学生把除数24、26看作25来试商,也要给予表扬。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二第1、2、3题。 四、课外作业。练习十二第4、5题。
教学目标:① 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法,体验算法多样化,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初步理解“凑十法”。 ② 能正确进行9加几的口算。 ③ 培养学生合作和用数学的意识。
④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生活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师:上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你们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的比赛? 生1:我参加了接力赛。 生2:我参加了跳远。
生3:我参加了100米和60米跑步。获得了第二名。 师:今天张老师再带小朋友们到运动场上瞧一瞧。(课件出示场景图)你们看运动场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1:有跑步的小朋友。 生2:有踢键子的小朋友。 生3:有的在跳绳。
师:参加各项比赛的各有多少人?请你数一数。 生 :一共有17位。
师:那么有这些人中,参加各项比赛的各有几人?比如说跳绳的有几人? 生1:参加跳绳的有3位。 生2:参加踢键子有9位。 生3:跑步的有5位。 生4:跳沙坑的有7位。
生5:1位。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在跳远。 生:还要准备呢! 生:后面6人在准备。
师:他们准备参加什么比赛? 生:跳远。
师:我们小朋友也参加过跳远比赛。
师指着一群在分饮料的小朋友问:你们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1:喝牛奶。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他们在数钥匙,我看见盒子里有好多钥匙。 生3:我不同意何俊择和田杰的意见,我认为是饭盒。
生4:我不同意田杰的意见,因为这个钥匙是细的,我认为是在分牛奶。 师:那么箱子外面有几盒牛奶? 生:2盒。
师:看着这幅图,你认为可以提些什么问题? 生:我是提数学问题。是11-2=9。 师:表示什么意思?
生1:本来箱子里11盒牛奶,拿出来2盒。还剩下9盒在箱子里。 生2:有5位小朋友在跑步,9位小朋友在踢键子。9+5等于几?
生3:不是这样的。应该是5位跑步的小朋友和9位踢键子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位?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那么求合起来一共有几位?用什么方法做? 生5:用加法。9+5是14 师:都同意是14吗?
生:箱子里是鞋子,不是牛奶。 生2:我认为他们在摸奖。
师: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怎样列算式? 生:9+5等于几? 师:9+5等于几呢? 生:14。
师:9+5是等于14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两分钟思考时间) 师:想好的小朋友举起勇敢的举起你的小手。 生:因为9+1等于10,10+4等于14。 师:1是哪来的?
生:从5里面拿出来的。
师边表述边板书:你的意思就是把5分成1和4,9和1凑成10,10再加4等于14。 师:他这样想可以吗?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三、巩固练习。
运动场上的比赛还没有结束呢?请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像田杰那样的问题,你还能提吗? 生1:9位踢键子的女孩和3位跳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几位?9+3等于几?
生2:3位跳绳的小女孩和5位跑步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位?5+3等于几? 生3:张老师想跟你说为什么有一个球门没人踢?
生4:我不是9加几,我是7加几。(这个我们以后再学) 生5:5+7等于几?
生6:9+7等于几?跳键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几人?因为他们都是用到脚的。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请你选最喜欢的一题,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小朋友听。 生:9位踢键子的小女孩和在分矿泉水的6个人合起来有15人。9+6等于15。 师:刚才你们列的9+4、9+5、9+6。你能不能把他们补充完整。 生:我是来问你们的!9+1等于多少?
9+2等于多少?9+3等于多少?9+4等于多少?9+5等于多少?9+6等于多少?9+1等于多少?9+7等于多少?9+8等于几?9+9等于几? 师:算式都列出来了,请你给它们排排队。
生:9+2排第1,9+3排第2,9+4,9+5,9+6,9+7,9+8,9+9。 学生完成作业。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是你们的小脑袋转得快,还是电脑老师变得快。 师:刚才在变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生:顺序变乱了。
生2:一个9没变,另一个加数变了。 从9+6变成了6+9。 师: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因为反过来了。
师:什么在娈,什么没变?
生:其实也没变,只是位置变了! 师:冬天来到了,天气渐渐变冷了,爱运动的小鸟却仍旧飞出去。回来的时候却找不到家了,你们看该怎么办呢?他们来了!还好小鸟妈妈在它们的身上做了标记。(4个人一小组,把自己想送的小鸟送回去。)
生1:我要送9+4=13,因为13这座房子很漂亮。
生2:我要送9+6=15,因为15这座房子好像在海边的。所以我要送这只。 生3:9+7送16。
师:哇!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回家,身上的标志也看不清了,你们说说看这只小鸟身上的标志是什么? 生:9+2。 生:10+2。 教学反思: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生活中引出课题。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一次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在场的老师不禁发出惊叹:好聪明的孩子!太精彩的回答!
“老师,我对这位小朋友有意见;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有补充;我是来问你们的,9加1等于几?9加2等于几?┉┉”如此轻松活跃的课堂,不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吗?在课堂上,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更是快乐的。好奇、好问、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保护它们,去正确地引导他们。积极保护学生的好胜、好奇、好问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职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虽然今天他们的疑问与教学并无直接的联系,可是
这种思想,却体现了一种趋势!一种好的发展趋势!多么难能可贵。再者,由学生引发的疑问,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内在的动机。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我们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本来在设计时已经为这个步骤留下了时间和时间。但是在课堂上因为个人原因,却并没有真正体现,确实感到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