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的色彩溯源刍议

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的色彩溯源刍议

来源:保捱科技网
28 国,f丛调 2008年第6期 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的色彩溯源刍议 梁惠娥,赵阅书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摘要:通过对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在色彩表现、色彩构成、色彩观念上相互关联的研究,找出两者的共性及 规律,指出传统云锦色彩与其使用环境相协调的特点。对现代云锦在色彩方面的设计及发展变革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关键词:云锦;宫殿建筑;色彩 服装与建筑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以特定 位。在各色的锦缎中,现只有云锦保存着加入金线 织造的工艺,这也是成为其独特的重要装饰特征。 1.2 中国古典宫殿建筑溯源 中国古代的宫殿营建,并不单纯指一座殿阁的 的造型、式样、结构等引起人们共同的情感反应。在 历史发展的渊源长河中,其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 了互为依存的关系。尤其是古老的传统艺术云锦, 其独特的织造工艺和风格以及与古典宫殿建筑的色 彩渊源关系对现代云锦的发扬光大有重要的影响和 研究价值。 营建,而是指由许多殿阁按一定的制式组合成的殿 阁群落。宫殿直接服务于帝王。由于宫殿建筑的主 体材料为木质,局限性较大。一般的木料难以形成 大体量的殿阁,宫殿建造所需要的体积与气势难以 1 传统云锦与中国古典宫殿建筑溯源 1.1传统云锦溯源 体现。为此,古代的工匠们采用了夯土台垫高的办 法,将许多体量并不大的殿阁集中营建在夯土高台 上,使其高出于地面上的其他建筑,形成宏伟、高敞 的宫殿群落。这种特殊手法,延续到东汉末年 j。 为了保持木料的经久耐用,我国很早就采用了在木 云锦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丝织工艺品。它与历史 悠久的四川I“蜀锦”和创始于宋代的“宋锦”,被誉为 我国的三大名锦。“云锦”是南京生产的各种提花丝 织锦缎的总称,是一种先练丝、染色,而后加用金银 线织造的丝织提花锦缎。云锦因其图案花纹典雅优 美,色彩装饰绚丽庄重,犹如天上美丽的彩云而得 料上涂上漆或桐油,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的结 合部,同时增加美观。其中彩绘是宫殿建筑色彩中 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典宫殿建筑与传统云锦一样深植于中国文化 的土壤之中,两者在色彩运用上不仅是为了满足统 治者的喜好,同时也强烈反应出中国传统礼制的等 名。云锦继承了我国古代丝织物的优秀传统,并在 设计意匠和织造技艺f=有新的创造,具有强烈的民 族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工艺特色。在古代织物 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据《书经》、《诗 经》、《周礼》《仪礼》、《帝王世纪》的记载,我国商、周 时期生产的丝织物中就已有了锦 J。而云锦区别于 其他锦段,除表现在图案花纹、色彩装饰方面的特色 外,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是大量采用金线(捻金、缕 级观念。两者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并 且都属于宫殿艺术,服务于统治者及官吏,它们之问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传统云锦色彩与古典宫殿建筑的联系 2.1 同步发展的色彩表现 金、也包括缕银和银线)。不仅最高统治者和百官的 袍服用金,三品以上官吏的帐幕也用金;不仅丝织物 用金线线,毛织物上也用金线,以彰显帝王的尊贵地 传统云锦色调鲜艳强烈,同时又显得庄重华贵。 元、明、清时期被指定为宫廷御用贡品,其色彩在用 30 f丝调 2008年第6期 然有它目的。因为“缠枝莲”图案是受佛教艺术影响 设色观念。考古学界美学界公认远古时期的先民就 以红色为神圣之色。五大正色在应用时,常被分为 相对的阴阳两组,阳组为有色彩的红黄青,其中红色 产生的。宗教艺术常常要求表现庄严、沉着、宁静。 蓝灰和紫灰色的莲花,虽是违背真实生活,但它却符 合宗教的要求,符合艺术的法则,因为这种配色适合 就为阳中之阳。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云锦的地色为何 多以红色为主。在赏析历代的云锦时,以红色为主 色调的云锦总是应接不暇。无论是明代的织金团龙 袍料,还是清代的红地吉庆双鱼妆花缎都是以红色 为主,并与吉祥图案相联。以红色为主色的云锦多 于具体图案色彩变化的需要,使云锦图案色彩达到 和谐统一。清代宫殿建筑彩绘中的和玺彩画包括金 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图案多以龙凤为主。 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 看起来非常华贵。龙是生活中不存在的,但龙代表 着高贵,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龙的图案一般出 现在宫殿最高级别的建筑中,因此在彩绘中龙的色 彩就全部用金色绘制,代表着权力、富贵。再用青、 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更显威严。在彩绘中用金 绘制不存在的龙的图案同样符合艺术法则,加之用 晕色的技法突出色彩浓淡及层次、节奏的表现,使对 比和谐,彩绘与宫殿整体建筑色彩谐调。因此这种 配色适合于统治者尊贵表现所需,使建筑色彩达到 和谐统一。 传统云锦与建筑彩绘在色彩、技法上的相互渗 透,运用相互协调的法则,把图案理想化、典型化,获 得了庄重典丽、繁而不乱、明快醒目、统一和谐的优 美效果。 2.3 寓意于色的设色观念 2.3.1 五色正色的设色观念 中华民族对于色彩的独特感知,始于地老天荒 的原始神话时期。从原始蒙昧期到夏、商、周乃至 秦、汉时代,在那漫漫长途的色彩发现与感悟的审美 历程中,中华民族有着从一到二再到四再到五的历 史性色彩图腾崇拜式的演进。简单地说,一是红色, 二是黑白2色,四是青红白黑4色,五是青红白黑黄 5色[ .五色,属于正色,意思是基本颜色有5种,再 由这五色调配,就能变化出无数的颜色。五色、五方 与五行密不可分,他们相互对应的关系为古代设色 的色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 北;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色的设色观念,赋予了传统云锦和古典宫殿 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云锦艺人和建筑师丰 厚的文化修养和非凡的设计能力。将两者的象征意 义与使用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内涵更加深 邃,外观更加宏伟。 2.3.2红黄崇拜的设色观念 除五色正色崇拜的设色观念外,传统云锦与古 典宫殿建筑的色彩还集中体现了红色、黄色的崇拜 用于宫殿的上层,与金、银及最复杂的妆花工艺结 合。可见人们对于红色的崇尚和情有独钟。在古典 宫殿建筑上红色的体现也显而易见,红墙、红柱在整 个宫殿中成为主体颜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 统一直延续下来。科学实验也证明,在各种色调中, 红色更能给人视觉感官以较为鲜明强烈的刺激。西 方一些色彩学家认为,任何一种颜色的华美程度都 无法与红色相比。如此华美富贵的红色,运用在宫 殿建筑和宫殿御用品中,更显出宫殿的奢华与威严。 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的“故中国建筑虽名为 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占缀,气象庄严,雍容华 贵,故虽有较缛者,亦可免淆杂俚俗之弊焉。”这样的 句意形容云锦也恰如其分。 还是从五色、五行的角度出发,中国古代服色以 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经历红色崇拜后,随着等 级制度更加严格、分明,色彩的应用也更加考究。黄 色对中国人来说是的大地的颜色。中国古代的五行 说(木火土金水)与五色相对应,土居中,也是中华大 地的承载。黄色在中国色彩发展史上是最重要的颜 色,是一种祥瑞色。又因其总体构架是神话思维,使 黄色与土地、、黄帝、黄龙等等相通相融,便有了 后来居上的优势与身份从宋代开始将黄色定为王室 用色,此后历代王朝都把它用作皇帝及皇室的标志 色。黄色这土地之色从五行说的神学铺垫中迈 上天命的台阶,并在虚拟的历史系统中获得神圣的 光环和地位,后世皇帝皇室垄断黄色 j。明清时期 的云锦、宫殿建筑有明显体现。根据《清史稿・志七 十八・舆服二》的记载:明黄色是皇帝、皇后、太皇后 的专属用色,皇太子、贵妃和妃的龙袍均为金黄色。 明清时代建筑色彩等级森严,琉璃瓦以黄色最高,绿 色次之,还有蓝、紫、黑、白各色。用途各异。黄色意 味着最高统治。 因此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色彩中延续了红 色,突出了黄色,不足为奇,甚为经典。也再次体现 出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在色彩上的统一。 2008年第6期 阅,●丝调 31 3 结语 代建筑色彩风格与形式,从中找到切入点,促进云锦 的发展与应用。 传统云锦和古典宫殿建筑同属于官方艺术和皇 家艺术,雄浑大气、壮丽富贵。从两者的色彩溯源关 考文献: 系中可以找到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同步发展的 徐仲杰.南京云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 色彩表现、明快协调的色彩构成、寓意于色的设色观 沈舟.中国宫殿建筑史话[J].上海建设论苑,1996(1):47—48. 念的变化规律。而今的大环境下,云锦应作相应改 李娟,刘业金.建筑色彩浅析EJ].山西建筑,2007(4):49 50. 窦今翔,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J].房地产史话,2001(6):73. 变以把握未来趋势,顺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不妨借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鉴传统云锦色彩的变化发展规律,尤其与古典宫殿 收稿日期:2008—06—25 建筑色彩之间共同发展、互为依存的关系。汲取现 驴,t; ≯ (上接第24页) [11]Roy P P,Nancy J S,Davis J S.Automatic measurement ex traction for apparel from a three dimensional body scan[J].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1997(28):1 57—172. 3 结语 参Ⅲ 嘲Ⅲ [12]Pierre M,Yin S.Performance of a 2D image--based anthro— pometric measurement and clothing sizing system[J].Ap— 应用非接触测量技术进行人体测量,并实现了 plied Ergonomics.2000(31):445 451. 数字化服装设计,适应了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消费 [13]Kaya M D,Hasiloglu A S,Mahmut B.A new approach to es 趋势。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非接触测量技 timate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by adaptive neuro—— 术必将加快我国服装生产现代化、数字化的进程。 fuzzy inference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2003(32):105—114. [14]Lu J M,Wang M J.Automated anthropometric data collec— 参考文献: tion using 3D whole body scanners[J].Expert Systems with [1] 张文斌.服装工艺学(结构设计分册)第3版[M].北京:中国纺 Applications.2007,1-8. 织出版社,2005. [15] 张昭华.度身定制的数字化着装设计系统研究[J].针织工 [2]Mitsuo N.Kansei engineering as a powerful consumer--orien 业.2006(6):21 23. 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EJ].Applied Ergonom— [16] 张鸿志.服装CAD原理与应用(第1版)[M].北京:中国纺织 ics.2002,(33):289-294. 出版社.2005. [3]Li J,Liu S Y,Zhang Y.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17]Zhao J,Xiong S,Bu Y.Computerized girth determination for body measurement system[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 custom footwear manufacture[J].Computers&Industrial ty(Eng.Ed.).2005,22(4):134 138. Engineering.2008,(54):359—373. [4] 彭荣华,钟约先,张吴明.人体三维无接触测量系统的研究[J]. [18]Eric M W,Wang M J,Yeh W Y,et a1.Development of an 计量技术.2004(2):36—38. thropometric work environment for Taiwanese workers[J]. [5] 朱辉,杨建国,张瑞云.电脑服装设计(第2版)[M].上海:复旦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1999(23):3— 大学出版社.1997. 8. [6] 肖正扬,陶学恒,杨继新.基于数字化立体裁剪的人体非接触式 [19]Emilia J.Anthropometry of elderly women in Poland:dimen 测量技术[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1(11):45—47. sions for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 [7]David J F,Victor L P,Colin G D.Measurement consistency nomics.1999(25):203—213. and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mechanical anthropometry[J]. [2o] Molenbroek J F.Anthropometry of elderly people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2004(33):181— Netherland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Applied Ergo 1 9O. nomics.2003(18):187—199. [8]Gongbing S,Christiane B.Anthrol ̄ometrical data and coeffi— [21]Monica P B,Pedro M A,Luis G C.Sergio miguel anthropo— cients of regression related to gender and race[J].Applied Er— metric study of Portuguese work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gonomics.2003,(34):327—337.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2005(35):401-410. [9]Vance A D.Anthropometry:the human dimension[J].Optics [22] 张颖,邹奉元.三维人体测量技术的原理及应用[J].浙江工程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1997,(28):83 88. 学院学报.2003,20(4):310-314. r10]Kathleen M R,Hein A M.Precision of the caesar scan—ex— 收稿日期:2008—09~08 tracted measurements[J].Applied Ergonomics.2006,37 (3):259 2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