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教海探索
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
■林
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
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课堂教学正在慢慢地进行优化和创新。新课改强调学生应该在实际的学习当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针对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展开一些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前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就应该从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出发,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可行、优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加强对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粗浅的看法,记录下来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深入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依照实际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发现和分析物理现象,寻找生活当中需要使用物理知识来有效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且对其加以讨论、分享、概括以及总结,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声现象”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针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以及感觉声音原理等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促使学生能够去主动听乐器演奏产生的声音、窗外鸟的叫声等,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深入感受物理现象。然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亲手拉弹橡皮筋,深刻感受橡皮筋的振动以及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感官的心灵体验,从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二、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过程当中,教师教学的开展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
境,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力”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不同道具的使用帮助学生明白力的产生过程和计算方法,加强学生对于力的深刻体验。比如,在教学“弹力”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使用弹簧球或者是皮筋等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开展相应的研究,促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归纳去发现力的相关计算方法。又如,在教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渗透三角形的边关系开展相应的讨论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当中,进而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三、设置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当中加强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能够保持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简单机械”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思维障碍——机械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进行简单的、反复的工作,如何设计才能够完成多种工作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课下对资料进行查阅,深入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知识探索当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在解开学生疑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和思考的渴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就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要求之一。因此,在实际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让学生针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只有核心素养达到较高水平的人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教师在教学当中还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新颖有趣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思维,构建相应的物理知识网络,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良好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云龙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