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 新授课
一、学情分析
本节学习群落的演替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重点学习群落的演替过程。 二、教学目标
2-2-2 群落的动态
Ⅰ、知识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群落的演替种类
3、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知道群落的稳定性 1、能分析出群落的演替过程 Ⅲ、情感价值目标:
Ⅱ、能力目标:
1、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群落的演替过程。
[解决方法]
⑴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讲解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法。
五、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六、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七、教学过程
导入: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问题探讨]教材P79相关内容。
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观察教材P79图片。学生思考讨论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讲解归纳: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
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3、苔藓阶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
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草木植物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木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
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木植物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5、灌木阶段:灌木和小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
光,逐渐取代了草木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阳、避风的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6、森林阶段: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在弃耕的农田上或被采伐后的土地上,也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教材P77相关图片。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 教师归纳:
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在杂草的覆盖下,土壤条件会得到改善,
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这将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几年后,一些小灌木便会生长起来,并成为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开始出现。高大的乔木占据了更多的空间,灌木逐渐减少,乔木逐渐蔚然成林。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林,需要数十年时间。如果是在干旱
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由于它发生于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因此它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一种次生演替,它发生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因此它相对容易些。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植物生长的密度和蔓延的方向 周围树木生长情况 首先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
经常被踩踏的地方 轻微被踩踏的地方 不太被踩踏的地方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之。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⑴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⑵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学生上网调查下列资料并讨论:
⑴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⑵《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⑶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等等。 总结:
⑴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
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⑵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⑶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发现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传入我国,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四、群落的稳定性
是指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包括对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当群落受到干扰后,能抵抗住,就不会发生演替,否则借助于演替过程恢复稳定。抵抗力和恢复能力有关系。 八、总结
群落演替的类型、阶段,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道理。 九、作业布置
教材P82练习。 十、板书设计
2-2-2 群落的动态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2、光裸的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4、类型:1)初生演替:发生于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