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目 录
摘 要 ....................................................................... 3 关键词 ...................................................................... 3 0 引 言 ..................................................................... 3 1 俄罗斯文化及其传入中国东北 ................................................. 4 1.1 俄罗斯的文化特性 ......................................................... 4 1.2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的传播方式 ........................................... 4 2 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原因 ............................................... 6 2.1 自然原因 ................................................................ 6 2.3 人文原因 ................................................................ 7 3 俄罗斯文化中国化.......................................................... 10 3.1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 14 3.2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3 结论 ........................................................................ 3 参考文献 ................................................................... 14
题目: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俄罗斯文化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比较,阐明了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主要方式,包括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军事入侵等。同时对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揭示了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近现代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较大,已深入到中国东北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中国以及中国的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交流融合需要更进一步加深,并通过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国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关键词: 俄罗斯文化 中国东北文化
0 引言
处于东北亚文化圈的俄罗斯文化,是加入到东北文化中最晚的一个类型,并且是东北亚中唯一的一个非东方型文化。俄罗斯文化对于东北亚文化有很大影响,对于我国而言,东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使其与俄罗斯文化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传入东北地区,既有文化产品的传入,又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俄罗斯文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很深、很广泛,包含了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解读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更加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的深人交往和发展,因此,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都很重视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交融。例如:就文化特色而言,雷丽平[3]在《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中强调俄罗斯文化中的“双重性”、“两极性”以及综合东西方文化有点的集体主义,坦诚、淳朴等优良品质是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就传播途径而言:唐戈[2]、逯忠华[9]等人认为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军事入侵等是其主要途径。就其影响而言,陶丽[7]在《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中提到其影响包括工业、生计方式、文化语言等方面。安启年[11] 在《现代化视阈中的俄罗斯文化》中论述了俄罗斯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历程,以此表明俄罗斯文化特性以及对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王世才[4]在《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对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俄罗斯和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融合进行了原因分析,论证了俄罗斯文化和中国东北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必然性。李晓
[8]
莹在《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中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文化的渗 入对中俄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俄罗斯文化自身文化特性和优秀的文化蕴底深刻影响着中国东北文化,其独特的双重性使得自身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和吸引力,由于其广泛的传播方式,深深的渗透到中国东北文化之中,对中国东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俄罗斯文化的特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其宏观结构,矛盾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俄罗斯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出了详细的观点论述。提出了俄罗斯与中国东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性。随着历史的进步,两国之间交流的日益深入,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将会进一步加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接受优秀的俄罗斯文化,推动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1 俄罗斯文化及其传入中国东北
俄罗斯文化对于东北亚文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东北文化影响深远,在分析这些影响的同时,我们先对俄罗斯文化进行剖析和探讨,对我们下一
2
步的研究大有裨益。 1.1 俄罗斯的文化特性
有俄罗斯人就有俄罗斯文化,并与俄罗斯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俄罗斯地大物博,横跨亚欧两个,跨越温带和寒带两个气候带,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俄罗斯文化业显现出了它的独特性和融合性的一面。下面,以下三方面入手对俄罗 斯文化进行分析、认识、探索、总结。
(1)宏观上看,俄罗斯文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处于两者之间的、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说,俄罗斯文化有着一种非常明显的“双重性”或“中间性”,之所有具有这样的“二性”,不仅是由于俄罗斯在地理上兼容欧亚两个的特特性,更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俄罗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到来自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并把这些影响融合到自身的文化中去。在历史上,俄罗斯文化先后接受了来自西欧的拜占庭文化和亚洲的蒙古文化,这个在中国的元朝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并且,其接受这两个强势王朝的强大文化时,不仅仅被它们的习俗所感染,更是被它们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所控制,所以,这两种文化在俄罗斯是影响深刻而深远的[a]。正是因为俄罗斯具有这种融合性的文化特征,俄罗斯文化业成为了世界文化交融的典范,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就俄罗斯文化的内部结构而言,它最鲜明的特征是“两极性”。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一方面来自东西文化在此的碰撞和斗争,另一方面来自俄罗斯社会中上下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尖锐的冲突和深深地。俄罗斯的等级制、农奴制世界闻名,阶级之间、城乡之间、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尖锐,严重阻碍俄罗斯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使得俄罗斯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起其他欧洲国家来说,慢了好几十年,这同时也是俄罗斯后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其内部存在的这种国家内部的断层和两极化使得俄罗斯的现代化之路充满坎坷,但是造就了世界上这独一无二的文化——俄罗斯文化。 (3)在俄罗斯文化的许多矛盾现象中,无个性的集体主义、强烈的宗教意识和 由此而产生的善良、诚实、人道、普济主义以及对国家制度的忍耐精神等等,是俄罗斯文化的本质特征[b]。外来的教在俄罗斯已民族化,宗教民族主义是典型的俄罗斯现象。俄罗斯人对国家、集体的服从,对国家和制度的忍耐精神,无论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非常突出的。在历史上,农奴们对国家的反抗事件屈指可数,很多农奴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也只是选择逃亡,而现代看来,俄罗斯人民都是任劳任怨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的人群都是用坚韧和顽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当下俄罗斯的物价水平和实际收入水平在整个欧洲差不多是差距最大的,但是俄罗斯人民仍然没有、没有抱怨,仍然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西方宗教式的助人精神,即普济主义让他们肩负沉重的劳动而无怨言;东方式的勤劳与诚实让他们在从事商业活动中从不骗人(就整体而言)。无论在历史和现实中,俄罗斯人勤劳、奉献、诚实和助人的精神都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1.2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的传播方式
从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这个时期是中俄友好交往的时代。16年中俄就东段边界问题达成了协议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中俄进入了正常平等交往时期, 双方的边境贸易往来密切。而到了十九世纪末, 沙俄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加剧,而俄罗斯文化此时通过修筑连通东北的中东铁路得到进一步传播。在这段时期内,俄罗斯因为修筑了到中国东北境内的铁路,并通过传教士、修建教堂、开班报刊、创办企业、建立学校,让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俄
3
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四个途径[c]: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军事入侵。 (1)俄罗斯侨民
俄罗斯侨民大多聚集到了东北的哈尔滨地区,他们将俄罗斯的饮食和穿着以及一系列包括语言在内的风俗习惯等都带到了当地,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俄罗斯文化和当地的东北文化的融合。 (2)旅俄华侨
清朝时期的人地矛盾突出,大批人群从黄河流域迁移到东北地区,并开辟了那里肥沃、广阔的土地。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农奴制改革之后的几十年里,东北地区迎来了大批的俄罗斯移民,同时也有很多汉人移居到了俄罗斯,十月后, 旅俄华侨及其子女大部分回到中国, 特别是东北地区, 由此把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地区。这种以家庭为主的移民传播方式,使得中俄人通过互相通婚而使得后代具有了中俄两种文化特质,并逐渐植根于东北文化中。 (3)中东铁路修建、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d]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筑,沙俄铁路当局和沙俄资本家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大城镇设立了许多工厂和洋行。例如18年,沙俄根据筑路工程的需要在哈尔滨开设了制材厂和中东铁路总工厂等。另外还创办企业、学校、商行等等。我们从历史史料中可以发现,俄罗斯文化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沿线进行传播,由于人在中东铁路沿线所处的地位,使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处在十分有利的地位。以建筑为例,除众多造型各异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外,另有许多哥特式、罗马式建筑等,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的独特风格。人将其生活习惯带到中东铁路沿线之际,通过各种途径,或强制、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东北人[e]。 (4)军事入侵
在中俄交往史上,战争并不罕见,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俄争执、战争频发,俄罗也曾多次入侵中国,而主要的入侵地就是——中国东北地区。但是,军事入侵的唯一意义就是强抢豪夺,在军事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新式教育的创办、新式学堂的发展、边疆文学的产生、文化设施的建立等,都是这种碰撞的具体体现。传教士也随着军事入侵深入到中国东北地区的腹地,教也在东北地区逐步传开。
2 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俄罗斯地区与中国的东北地区毗邻,在地理位置上衔接密切、所以,自古以来边境地区就有着频繁的民间往来。 (二)其次,俄罗斯地区跨越的纬度和东北地区相似,因此其地理环境也与中国东北地区相当。在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生活习惯等也是相近的,所以俄罗斯或者东北的侨民到对方的地域去更能够适应彼此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因而更容易进行一些情感、文化的交流乃至婚姻的融合。 2.2 人文原因
(一)首先,军事入侵不仅本随着资本的投资,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例如:新式教育的创办、新式学堂的发展、边疆文学的产生、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中东铁路的修建等。这些影响多半是由强制性开始,并且具有等级性的传播形式,并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其文化融合的程度比一般性文化传播带来的文化融合更深刻。
4
(二)其次,宗教的影响。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最先在中东铁路沿线传播的。为使第一批到达哈尔滨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筑路工人及护路队及时过上宗教生活。19年8月1日夜哈尔滨香坊建立了中东铁路沿线第一所俄罗斯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这是东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东北。除哈尔滨的东正教堂外,中东铁路沿线亦有不少东正教堂,从1901年在玉泉站修建喀山圣母教堂和一面坡站建谢尔盖教堂起,至1917年十月总共建了16所教堂,截至1937年铁路沿线一共建起40余所东正教堂[f]。
(三)强大的移民效应。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也主要与移民有关。哈尔滨是侨民在中国东北的最大聚居地,在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俄罗斯族人外,来自俄罗斯境内的族群还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布里雅特人、通古斯人等等[g]。犹太人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民族,他们中大部分人除保留犹太教信仰和民族认同外,文化的其他方面则与所在国主体民族所共享。生活在的犹太人说俄语,生活习惯基本同于俄罗斯人。十月后,一部分布里雅特人和通古斯人移居呼伦贝尔草原,由此把他们的文化,连同被整合了的俄罗斯文化带到了这里。在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尤其是以蒙古族为主要传播和接收对象时,他们扮演着非常独特的角色。
3 俄罗斯文化中国化
3.1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工业、生计方式、文化语言、服饰、饮食和城市建筑等几个方面[h]。
(一)工业方面,1949年10月至1952年末,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苏联向我国提供援建项目42项,其中有30项设于中国东北地区,主要以重型加工工业 (重型装备制造业)为主。苏联援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奠定了现代中国东北工业的基础。
(二)生计方面,俄侨在东北地区的生产经营从商业贸易到生产的各个领域。如制材、制糖、制酒、农业耕种、养殖、狩猎、园艺、开采煤矿、加工金属等。以饲养奶牛为例, 东北居民从俄罗斯人那里学到了奶牛饲养和奶制品制作的多种技术, 丰富了农牧业生产体系, 提高了生活水平。
(三)语言文化方面,20世纪50年代,中国东北出版了许多介绍苏联和翻译苏联的作品。其中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毁灭》、《铁流》、科斯捷米扬斯卡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 这些苏联作家的作品对中国东北青年的文化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联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中国读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东北青年学习的教材[i]。
(四)服饰方面,东北居民,主要是城市居民的着装风格与审美趣味吸收了俄式服饰的某些特点。从男士的呢子大衣、船形毛皮帽及高腰靴子到女士夏季五彩缤纷的连衣裙和秋冬的大围脖与大披肩都体现了俄罗斯服饰的特点。
(五)饮食方面, 东北人民也从俄罗斯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营养。在哈尔滨,有许多的西式餐厅,金碧辉煌。东北居民喜爱接受的啤酒、红肠、面包、黄油、鱼子酱等食品已成为了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城市建筑方面,中国很多的大学都保留了原来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很多都以尖塔、弯顶、帐篷顶手法进行设计,很多街道都是以俄罗斯的风格进行设计的。
5
除此之外,俄罗斯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还有许多方面, 如音乐、绘画、电影、文学等等。
3.2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历史上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近代历史上,俄罗斯与中国东北地区就有悠久的交往历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从19世纪末到1917年十月为止,是沙皇扩大对中国殖民侵略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 区、主要是在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的快速传播时期。由于人在中东铁路沿线所拥有的,使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通过传教、建东正教堂、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办报刊、开办学校、建立文化团体和文化设施,大量传播了俄罗斯文化。
(二)当代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俄罗斯后,中俄两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发展两国的新型国家关系,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1992年12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双边关系由正常化发展到互相视为友好国家关系。1994年9月,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确立了两国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两国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2001年,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4 年,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年,两国发表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俄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强。
当代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双重特征非常明显,中国及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更加活跃。俄罗斯是一个有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繁荣,半个世纪以来苏联科学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的创举,都震动了世界。俄罗斯在其历史发展中吸收欧洲和亚洲的优秀文化,并逐渐使其成为自身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使自身文化显示出多重性。因而,中国和中国东北文化更易于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必然性
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后,中俄边疆地区成为两国唯一的接壤地区,两国在这一地带保持着长期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经济方面,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中俄双方各有所长,各有所需,互补性强,这是双方合作的主要基础。从文化方面来说,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俄罗斯则有着自己独特优秀的文化。随着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新的文化形态将会形成,维护了两国的和平,又会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促进和带动更广阔地域的发展,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典范。
(四)当代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由于苏联的解体,国内的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使俄罗斯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俄罗斯不扩大对外开放,那么就很难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这也要求俄罗斯加强同东北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尤其同中国东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而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进行广泛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东北老工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文化交流已得到中国各级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中俄双方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加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带给各自的重大利益。而以意识形态划
6
分国际格局的僵硬模式的结束, 使中俄两国有可能在正常状态下进行广泛的交流。
4 结论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中城市所遭受的打击也是接连而来,雾霾天气算是很严重的一个,也是必然的一个。城市雾霾来源于相对湿度、温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和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居民生活废气等产生的PM2.5等的综合作用,雾霾天气对于城市交通、市民健康、建筑等都有很大的危害;然而,面对严重的城市雾霾天气,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惊慌和责怪,而是面对灾难,科学、客观研究其原因并针对问题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主要污染源进行控制、加强雾霾天气预测预报、根据气象条件动态以及深入开展雾霾控制研究等等。同时,在治理城市雾霾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获得经验,城市雾霾天气所反映的城市发展中、社会文明发展中所存在的隐患和所应注意的问题才是我们在整个社会进步中获得的最深刻和最宝贵的财富。
除了对于我国大、中型城市“雾霾天气”现状、成因、防治等的研究,对于大、中型城市中雾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更加直观的从数据、图表等量化的方式去分析城市雾霾天气的时空分布范围,从而进行下一步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地雾霾防治研究工作,也是对本次研究的一个加深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l999,6:(序言).
[2]唐戈.19 世纪末叶以来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传播的主要途径[[J].学习与探索,2003,5:97.
[3]雷丽平.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J].西伯利亚研究,2001,28(2):44. [4]王世才.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5:55. [5]郭蕴深.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J].学习与探索,1994,5:139-140. [6]逯忠华.浅议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J].前沿,2010,4:172-174. [7]陶丽.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J].社会观察,2008,2:321.
[8]李晓莹.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09,36(4):84-85. [9]逯忠华.俄罗斯文化与东北文化交流及对策研究[M].现代文学,2012,8:205-206. [10]白璐,李宁,陈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融合历程[J].华章,2010,26:61. [11]安启年.现代化视阈中的俄罗斯文化[J].浙江学刊,2007,20:29.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