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刍议

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刍议

来源:保捱科技网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刍议

吉林农业大学  崔常铭  刘 伟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严    峻挑战。本文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高等院校办学目标,客观分析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    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以“三个需要”和“三个坚持”为原则,针对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教育对策,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服务地方经    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6.0397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228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特点发生深刻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全新挑战,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基于新时期和新形势特点,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1.社会环境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奔涌而来,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盛行,甚至一些人过于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谋取私利,食品安全事件、交通安全事件、非法传销事件时有发生,一些西方国家还不断加剧对青年大学生的腐蚀和西化,这些给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严重影响。同时,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课题。

2.内部管理的挑战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生源质量的良莠不齐和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同时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给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全新挑战。后勤化改革改变了学生与学校的传统关系、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界限。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符合新时期、新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3.学生群体特点变化的挑战

“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也展示出区别于以往大学生的显著特点。他们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也趋于现实化,对现实也更具敏锐的洞察力;他们的自强、平等、竞争意识更强,价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化;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但是往往过于强调个人,集体观念和协作能力较差。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显著变化,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1.必须适应“三个需要”

(1)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时代要求,领悟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2)适应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构建

・228・

和谐校园是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也是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根本保障。

(3)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青年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因此,必须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始终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材。

2.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工作的基本遵循,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用真心教育学生,用诚心服务学生,用爱心关怀学生,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坚持德育为先。就是培养思想过硬,政治合格,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因此地方高等学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3)坚持继承创新。继承传统是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同时,又必须放眼未来,创新方式方法,改进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三、加强和改进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1.加强主体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1)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干作用。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较高、梯队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建立科学的培训和交流制度,特别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

(2)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主导作用。要始终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在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坚持“高进、严管、精育、厚待、优出”的思路,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着力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学习型、创新型辅导员队伍。

(3)注重发挥班主任队伍的主体作用。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队伍的积极作用,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责任意识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并建立起激励和保障制度,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和先进评选,激励教师做好班主任工作。

2.深化课堂教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夯实理论基础(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地方高校要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和学时规定,坚持使用马克思主义理

・教育发展纵横・

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同时,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手段,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一定深度的“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专题化教学内容,创设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2)加强形势课建设。将形势与课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实践课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形势报告制度,建立形势教育专家库,形成以专任教师队伍为主,由学校领导、校内外知名学者、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学生辅导员组成的兼职教师为辅的形势与课师资队伍。

3.活化日常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有效载体

(1)社会实践常态化。地方高校要紧密结合办学方向,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必修课,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表彰。同时,注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理论社团、学生就业、志愿服务紧密结合,定期组建地方经济服务团、挂职锻炼服务团等近校级重点服务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校园文化多样化。将校园文化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和学风建设各环节中,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学生入学、毕业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学生实际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网络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辐射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生命线。(上接第230页)

得分为3.52,要显著低于师范学院的学生3.62。

三、提高职业学院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首先,要重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研究发现,职业学院和师范学院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得分刚刚达到中值3,且差异不显著。说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受学校类型的影响,仅仅处于中等水平,尤其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得到重视。研究还发现, 18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但在之后的几年中,发展的速度开始平缓,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这就意味着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但受自我认知水平所限,还不能与家人、朋友、老师、亲戚或社会组织之间以建设性方式交流彼此间的感受和对行为的领悟,影响了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还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需要得到来自社会、老师、家长的适当帮助,才能走上自我认识和潜能的发现之旅,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其次,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适度的冒险。大学生报考专业主要来自其他人——父母、老师、亲戚的期望,而不是他们自己想要做的。他们要么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无法做出决定;要么为了避免孤独和被孤立,放弃自己内在的想法,而迎合和顺从他人的观点;要么对自己的目标和决定缺乏信心和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学校应允许尝试失败,鼓励学生适度冒险。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冒险会导致焦虑,但不去冒险却将会失去个人的自我……而在最高的意义上,冒险正是为了一时到个人的自我”。

最后,加强职业学院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研究发现,职业学院与师范院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差异主要在公众

自我维度上,在总体和内在自我得分上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与师范学院大学生相比,职业学院热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要差。这可能与传统社会中认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主要是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不高有关。因此,学校在课程中应加大学生对职业意义和作用的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以增强对专业学习的热爱,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3)网络教育时代化。一是制定了科学、完善、严格的校园阵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确保网络舆情的安全,以正确的宣传思想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二是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想教育和服务体系。积极开辟网络思想阵地,传播先进文化思想,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快捷高效服务,全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三是依托“微信”“QQ空间”“博客”,加强对学生思想引导、学涯辅导和生活指导,切实把握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和思想上困惑,加强心理疏导。

(4)管理服务人性化。积极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就业创业等服务平台和载体,建立起全方位、多层面与学生、教师、社会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就业五项发展为目标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中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瞻与对策探索[D].北京化工大学,2010

[4]温成涛,董雅致.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分析及教育思考[J].通化师范大学学报,2008

[5]张法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改进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本文系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CAS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150229)

参考文献:

[1][美]罗洛・梅著.郭本禹,方 红译.人的自我意识寻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孙圣涛,卢家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析,2000

[3][美]提摩西・威尔逊著.段鑫型,段瑞芳,范绍维译.最熟悉的陌生人——自我认知和潜能发现之旅[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