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开题报告参考

开题报告参考

来源:保捱科技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活性 毕业论文起止时间: 2013年 6 月 21 日 ~ 2014 年 5 月 16 日 (共 47 周) 系(部):教育科学系 指导教师: 刘本剑 班级:10小教5班 学生姓名: 高翠

一、选题背景 “学会共同生活”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不断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变革,来了一次华丽的“大转身”。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生活化的教育备受人们关注,教育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我们的教育,必须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具体生动的生活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焕发生机,才能使教育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将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体验生活带给他们的变化,通过对生活的交流和思考获得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要体现“生活性”。新课改后,我国掀起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浪潮,许多小学、教师开展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在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方面作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学教师通过不断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过于传统、单一,与学生生活联系还是不够紧密,生活性课堂教学资源没有代表性,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正是因为发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这一问题,笔者选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活性》为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通过揭示课堂教学资源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含义,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表现,以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2.本课题课题研究通过分析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策略,为小学老师在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效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提供途径与方法上的借鉴。 三、研究现状 在《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行之后,推动了众多学者对品德与社会的许多问题进行研究。先有张茂聪、李成泉提出《品德与社会》新的课程理念;在此基础上又有刘建效的《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思考》,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按照儿童生活来构建,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也有研究课程教材的,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鲁洁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要回归生活;还有研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张茂聪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有很多创新之处。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学者、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研究得比较多,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问题研究得比较较少。 本研究将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生活性”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于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策略,试图为当前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四、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揭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含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 活性,就是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将课堂教学资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 2.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表现:课堂教学资源源于儿童生活、课教学教学资源贴近儿童生活以及课堂教学资源引导儿童生活。 3.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问题:课程设计联系学生生活不紧密,密、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学习缺乏社会生活实践。 4.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策略:挖掘生活资源,编写国家课程;联系生活,创建生活课堂;走进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五、预期目标 该课题研究旨在关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活性,通过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了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情况的基础上,揭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含义,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策略,为有效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寻找有效途径与方法。 六、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生活性”为研究对象,按照“查阅相关资料——确定研究方向——选择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研究结论并反思——总结与展望”的思路线索开展研究,总体上分三个阶段进行: 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是在查阅文献资料,总结自己在四年小学教育专业学习和小学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论证选题。时间为2013年7月—2014年1月。 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是进一步收集研究资料,并对所收集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时间为2014年1月—2014年2月。 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是撰写论文初稿,修改论文、提交老师审定,参加论文答辩以及最终修改定稿。时间为2014年2月—2014年5月。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围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生活性”这个问题,运用教育文献研究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开展研究: 1.运用教育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该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 2.运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对自己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家教以及教育见习、实习方面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赋予课题以新意。 八、参考文献 [1]林存华.透视课堂教学资源的荒废现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3. [2]刘文浩.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有实效[J].新课程(中),2011(05):5-6. [3][4][5]张茂聪,李成泉. 《品德与社会》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体会[J].山东教育科研,2002(11):41-43. [6]刘建效.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3(19):28-29. [7][8][13]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2-9. [9]陈言贵.德育“无痕”——走向生活化的德育[J]滁州师专学报,2004,01:14-16. [10]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12-13. [11][12]陈光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05):25-27. [14][15]胡军伟.基于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品德教学例谈[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46-147. [16][17]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1-2. [18]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6(03):67-70. 九、进度安排 1.资料收集:2013.7.1—2013.9.30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小学教育教学 2.整体构思:2013.10.1—2013.12.31 整理分析资料,构思研究方向 3.论文选题:2014.1.1-2014.1.18 确定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 4.论文开题:2014.1.19-2014.2.21 撰写开题报告,开会论证选题 5.论文一稿:2014.2.22-2014.3.22 完成论文初稿,提交指导老师修改 6.论文二稿:2014.3.23-2014.4.15 修改论文,完成二稿 7.论文三稿:2014.4.16-2014.5.6 再次修改论文,提交指导老师审定 8.论文答辩与评定:2013.5.7-2013.5.13 参加论文答辩,最终修改定稿 十、论文提纲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活性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含义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表现 (一)课堂教学资源源于儿童生活 (二)课堂教学资源贴近儿童生活 (三)课堂教学资源引导儿童生活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联系学生生活不紧密 (二)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三)学生学习缺乏社会生活实践 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生活性的策略 (一)立足生活,开发生活课程 1. 挖掘生活资源,编写国家课程 2. 根据学校实际,编写校本课程 (二)联系生活,创建生活课堂 1. 改编课程教材,创建生活化教学内容 2. 模拟生活场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3. 根据生活课堂,选择生活化教学策略 (三)走进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1.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2.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审核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批意见: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