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规训空间视角下的近代岭南私家园林研究

文化规训空间视角下的近代岭南私家园林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文化规训空间视角下的近代岭南私家园林研究

作者:汤辉 朱凯 陈君豪

来源:《广东园林》 2019年第6期

汤辉 朱凯 陈君豪

TANG Hui,ZHU Kai,CHEN Jun-hao

摘要:空间具有社会性,近代岭南私家园林作为一个家庭生活空间,有着文化规训权力的运作。从社会学视角开展对近代岭南私家园林空间的认知,分析文化规训权力的运作及与空间载体的依托关系,介绍近代岭南私家园林内文化规训的文字型载体和图像型载体2种主要表达形式,总结出“求学之道”“立志抒怀”“为人处世”“收族睦家”4种文字型载体的内容主题,并进一步分析官宦、文人和商人以及华侨不同身份造园主体文化规训内容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近代岭南园林;文化规训;微观权力;空间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TU986U986

文献标志码:AASA

文章编号:1671-21(2019)06-0009-05

收稿日期:2019-09-11

修回日期:2019-11-01

Abstract: Space has social property. As a family living space, modern Lingnan private gardens have the operation of cultural discipline power.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spatial cognition of modern Lingnan private garde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alyzes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ration of the cultural discipline power and space carrier, and introduces two main forms of expression which are character carrier and image carrier in the

cultural discipline of Lingnan private gardens. Four kinds of character carriers of cultural discipline are summarized, including “study principles”, “emotional expression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family reinforcement”. Finally,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discipline contents among different garden owners such as official, scholar, merchant and overseas Chinese are further analyzed.

Key words: Modern Lingnan Garden; Cultural discipline; Micro power; Space sociology

空间具有社会属性,特定的社会文化是空间意义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同时也借助空间传达价值观念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针对建筑空间,英国学者布莱恩·劳森(Bryan Lawson)认为,“建筑为我们组织和建造了空间,其内部空间……能够以使用空间语言的方式来激发或禁止我们的行为”[1] 。正如中国传统乡土建筑,以鲜活的物质空间形式成为包含伦理道德观念、礼制、社会规范等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且表现的载体。对此所涉及的研究,主要围绕传统村落、

书院、民居、庙宇与祠堂几类建筑空间展开,而对于传统私家园林,更多的仍是从艺术审美视角的关注,忽视了其中同样存在的文化规训功能。

产生于中国近代的岭南私家园林,虽在造园主体及建筑样式、装饰上随时代变革有所变化,但内化其间的、根植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家族精神并未中断。以现存的近代岭南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将其回归到家庭空间乃至公共生活空间历史起点的认知,借助“福柯空间权力”理论,分析园林空间中文化规训载体、内容和形式,将有助于揭示和挖掘近代岭南私家园林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功能和现实意义。

1近代岭南私家园林文化规训的空间载体

1.1空间权力与文化规训

“规训”一词从通俗层面上理解,近似于“教化”,即按照社会要求,对人身心进行塑造和规约。在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的《规训与惩罚》[2]中,“规训”则是“福柯空间权力”理论中与权力紧密相连的核心概念,将其视作一种干预人、制约人,作用于他人的权力技术。在福柯看来,空间中弥散着权力,且权力必须借助空间而运作;特定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关系是一种权力得以运行的机制,空间权力以权力关系等形式塑造了人之所是、所思和所行[2]。这里所说的权力,不同于宏观的诸如国家主权、法律等自上而下的权力,而是依托于知识所构筑的文化体系取得合法性,进而作用于人之间诸如长幼尊卑等微观权力。该权力被福柯视作一种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以一种“毛细血管”的方式渗透于人们日常微观生活中。在这个权力关系网络中,每个人既是权力的被规范者,同时也是权力的规范者[3]。

相比权力的归属或操控对象的研究,福柯更关注权力的运作。他认为权力以空间为中介对人实施规训,摒弃了野蛮时期暴力手段,是柔和、人性化的方式。其中,权力和知识互为作用,形成权力关系所构成的规训技术和机制,渗透至家庭、学校、工厂等社会组织领域中,使被规训对象达到内化于心,自身规训自身的效应,从而最终促进规训社会的形成[4]。在这里,“规训”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使得权力在空间中得以实现,形成“一张无形的大网”,使人无法摆脱其作用力。这种权力的运作远比暴力方式更高效、更文明[5]。

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不只是一个私人空间,也是公共生活的历史起点;家庭公共生活贯穿于生成和建构个体社会生活世界的整个过程中[6]。其中,家庭首先扮演的是规训社会中强迫性作用元,透过它,才能把个体投入到规训机器之中[7]。传统私家园林本质上属于家庭生活空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礼制、伦理道德观念、信仰等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而成为文化规训权力的推手;也将借助园林空间,以一种隐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内化于家庭成员的思维方式,规范其言行,塑造出规训权力期望的“驯服的肉体”,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家庭生活空间。

1.2文化规训的园林空间载体

在近代岭南私家园林中,除通过空间区隔等手段使“别男女、辨主仆、明长幼”等传统观念得以显现外,更多的是利用匾额、楹联、雕塑及绘画等文化媒介来传达规训思想。从入口牌坊、厅堂书斋,到家庙、祖堂等祭祀建筑,乃至观赏游憩空间,均为文化规训的重要空间载体;其规训语言与空间氛围协调融合,给家庭成员以视觉审美和情感熏染的同时,实现文化规训权力的运作。

牌坊一般作为私园入口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庭园之门楣,往往集匾、联和雕刻于一身。牌坊上的匾额文字可从视觉及心理上对家庭成员、亲朋访客产生规训作用。如开平立园大牌坊立于原水道上岸入口处,牌坊上对联表达了园主“修身立道”“造园救国”的思想。又如珠海

共乐园入口牌坊所书对联“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表露育人之心、仁人之思的规训要义。

厅堂与书斋作为私家园林中男性会客议事、读书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地位举足轻重,是文化规训最为重要空间载体。如共乐园中田园别墅有联“开门任便来宾客,看竹何须问主人”,表现出“众乐共享”的思想;又如人境庐“德馨堂”之名源自“惟吾德馨”,乃培养高尚品格的训诫。而书房、书斋内进行的活动多与文人意趣和功名仕途相联系,所表达的规训涵义也多与求学治学、明志修德相关。如顺德清晖园“惜阴书屋”告诫族中子弟“一寸光阴一寸金”,唯有珍惜光阴方能学业有成;东莞可园中作为园主张敬修平日作画读书之所的“草草草堂”,其名反衬出园主“原非草草”的严谨治学态度。

家庙、祖堂等家族祭祀空间作为家族规训意味最浓烈的场所,其规训内容主要以促进家族团结、明德向善、家庭和睦为主。如梁园观音堂“过海便为仙伏望早降慈云同登彼岸;即心原是佛更新大施法雨普济群生”一联意在宣扬佛法慈悲,规劝族人一心向善;再有开平立园泮立楼祖堂“宗功伟大兴民族,祖德丰隆护国家”一联旨在颂扬先人丰伟功业,激励后人继承祖先功德、振兴民族、保家卫国。

游赏休憩空间相对以上空间更显亲切、随和,文景相融,彰显出园主对生活情趣、雅洁的追求,与体现儒家道德取向的规训内容相得益彰。如板桥林家花园来青阁过道门洞有石刻匾额书写“绎史”“披图”“读书”“升高”“履坦”等,阐述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坦荡正心的人生态度。可园雏月池馆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与船型轩馆建筑完美配合,形象表达了不随波逐流,要秉持人格的价值取向。

可以看出,在岭南私家园林不同空间载体中,其文化规训程度存在明显的强弱差异。入口牌坊、厅堂及书房在功能上与标榜门楣、议事接待、读书学习等正式性活动有关,与家族地位、仕途功名相关联,因而其空间规训的语言往往明确表露出修身爱国、求学立人等严肃内容。而游赏休憩空间中,营造较轻松的环境以符合游赏心境成为主要基调,因而其规训色彩会有所减弱,无论在视觉上还是题材上,都体现出一种顺调其心的柔性。

2近代岭南私家园林文化规训的主要类型

近代岭南私家园林内的文化规训往往通过以匾额、楹联、纸质或石刻书法作品为代表的文字型载体,以及以灰塑、石雕、木雕为代表的图像型载体2种形式来表达。

绘有人物、山水、花鸟、器物等图像型载体更为灵活多变,成为一种代表儒家思想下君子品德的图像符号,以感通人心,喻德养德[8]。同时,图像型载体亦能通过形象化语言,对家庭中不识字之人有效传递规训信息。如潮阳西园假山下“公心”石桌,在发挥实用和“流觞曲水”的文娱功能时,更生动地告诫人应以公正之心待人(图1)。

文字型载体则是一种更加直观的表达形式,从文字内容的意涵可以领略到园主崇尚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其规训内容可更直接地彰显园主的所思所悟,展现园主的精神追寻与反思,达到“名言警句”式的“言传”之效。其内容主要分为“求学之道”“立志抒怀”“为人处世”和“收族睦家”4种类型。

1)求学之道

“求学之道”类的规训内容可以分为“读书劝学”和“治学精神”(表1)。“读书劝学”的规训对象往往为家族子弟,劝其珍惜青春、努力学习,通过读书来汲取知识、修身养性,为将来“学而优则仕”奠定基础,以求功名。如清晖园“惜阴书屋”和谢鲁山庄树人堂联“花色欲迷仙半阁,书声常伴月三更”。“治学精神”的规训对象则包括园主自身在内的读书之人,规训内容一般为传授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读书态度。如余荫山房卧瓢庐联“雅号卧瓢堪小憩,柳荫深处诵书声”,描绘了清雅诗意的学习与生活情景。

2)立志抒怀

“立志抒怀”类主要传达自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对家国兴旺、家族子孙人才辈出的期望,对自身和家族在一定程度上有鞭策与警醒作用(表2)。如谢鲁山庄半山亭有联“若问前尘才到此山一半,寄语来者所期树人百年”,传达了自身仍要奋发向上的不懈追求,并对后辈寄予厚望。又如板桥林家花园定静堂联“惟定则志专一,非客念所能摇;惟静则神清明,非世欲所能蔽”,则道出了对自身的约束,提醒自己专心致志,平心凝神,不为杂念所动,不为俗欲所困。

3)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类的规训内容涵盖了怡情养性、求实务本、淡泊洒脱的生活态度,体现出更为丰富、自在的价值取向(表3)。如东莞可园中“草草草堂”,其意并不是指随意而建之堂,而是园主张敬修告诫自己“用餐也草草,住宿也草草,但是做人不能草草”;又如潮阳西园“不競”石刻与潮州莼园“不骄”门额,则更直白地告诫园主自身和族人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要谦逊为人,展现出粤东商人的处世哲学(图2~3)。

4)收族睦家

“收族睦家”意为团结宗族、和睦家庭,规训内容以增强家族凝聚力,促进家庭和谐为目标,唤起族人对先人共同的景仰,把家族兴旺的希望寄予子孙后辈,继往而开来(表4)。如可园拜月亭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表达了兄弟和睦之情与对子孙勤勉向学之望;梁园畅意湖旁的石牌坊联“忠义名家传世德,林花水部颂先芳”,则表达了对家族美德的歌颂与继承之意。

3不同身份背景下的表现差异

近代岭南私家园林除官宦、文人,商人造园主体之外,还涌现出归国华侨等新生造园力量。因园主身份和造园思想的不同,在园林规训内容和风格上也呈现相应差异。其中,官宦、文人园林的规训语言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沉淀以及鲜明的主题。如余荫山房园主邬彬为清末文官,因而园内书写的匾额、楹联体现出非凡文笔,对典故、修辞的运用炉火纯青,将雅致情怀和规训告诫巧妙地融入一体。另外,张敬修在可园中所传达的自律、黄遵宪在人境庐内所强调的淡泊,均展现出文人情怀,述说着人生风雨中的个人领悟。而对于经历海外生活的归国华侨而言,家国情怀在其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国是其所寄,家为其所托”“爱国爱家”“造福乡邻”成为华侨园林的主要规训内容。如旅美华侨谢维立深谙中西方文化的要义,衣锦归国后营建的立园虽采用了大量的西方装饰元素,但仍以中华传统思想贯穿全园,“修身立道”“明德笃厚”“尊祖敬宗”“保家卫国”是立园抹不去的文化符号。此外,在重商的近代岭南社会,商人占据岭南造园主体绝大比重,商人园林规训内容则更偏向于追求务实求本的

精神,往往融合园主多年来立于商界中的处世之道,从而采用的规训语言简洁大方,使得规训信息传达得更为清晰。如板桥林家花园的规训内容亦有文雅之风与儒商特征,不似典型文人园林般用词委婉含蓄;而粤东以典型商人为造园主体的潮阳西园、潮州莼园的规训语言则更为通俗明了,以“不競”“不骄”等简短直白的话语述说处世法则。

4 结语

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近代岭南私家园林中所蕴含的传统儒家文化充满了家国情怀,通常包括“求学之道”“立志抒怀”“为人处世”和“收族睦家”等精神内涵,对其进行挖掘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贯穿于园林中的文化规训作为一种权力技术,将枯燥的规训内容通过艺术性语言编码成独特的空间符号,形成了“寓教于美”、顺调其心的力量,进入到人们生活中的精神领域,实现统一的价值观念认知。这种无声的空间智慧也是当代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可以挖掘和借鉴的资源,有必要结合时代背景将其转换并引入到当前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劳森. 空间的语言[M]. 杨青娟,译. 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

[2]赵福生. 福柯微观权力思想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21.

[3]米歇尔·福柯. 必须保卫社会[M]. 钱翰,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1.

[4]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刘北城,杨远婴,译. 北京:三联书店,2012:195.

[5]余易达. 福柯的空间权力辩证法[D]. 苏州:苏州大学,2014:40.

[6]丁社教. 家规的社会教化功能及其实现:基于公共生活空间的视角[J]. 浙江社会科学,2017(6):73-77+83+157.

[7]张丽娜. 福柯《规训与惩罚》在微观场域中的实作:以自我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探讨传统与现代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J]. 青少年学刊,2019,131(3):3-7.

[8]汤辉,朱凯,沈守云. 基于图像符号的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表意研究[J]. 广东园林,2015,37(2):33-36.

作者简介:

汤辉/1980年生/男/湖南长沙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0)/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遗产保护与社区可续发展

朱凯/1980年生/女/湖南株洲人/硕士/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州 5109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遗产保护与遗产教育

陈君豪/1995年生/男/广东广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0)/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