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一起读 拔萝卜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和老师一起读,尝试读懂图文,了解故事内容。
(二)通过和“故事姐姐”一起猜测情节、续编故事、讲演故事等多种形式,感受阅读的快乐。
(三)选择喜欢的方式和父母一起读,继续享受阅读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课前回忆和老师一起读过的故事,畅谈阅读感受。
(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故事人物贴画及绘本《拔萝卜》。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读故事开头,激发阅读期待
1.读封面,知题目。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读一个有趣的故事!看,这是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出时会本封面)
2.读开头,猜一猜。
好听的故事就要开始啦!(出示第一自然段)
老公公种了一个萝卜,老公公心里默默地说:长吧,长吧,长成甜甜的、大大的萝卜才好呢!萝卜种子渐渐发芽了,过了一阵子,萝卜长大了。
(1)猜猜萝卜的样子。猜猜,老公公的萝卜会长成什么样呢?(学生自由猜)
(2)猜猜老公公的想法。老公公看到自己种出这么大的萝卜,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想象,说一说)
3.图文结合,读“老公公拔萝卜”。(出示第二自然段和插图)
(1)观察动作和表情,说一说。老公公是怎么拔萝卜的呢?可以猜一猜,也可看插图说一说。(贴画:老公公)
(2)学说语言“嗨哟!嗨哟!”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边拔,一边还发出“嗨哟,嗨哟”的声音。我们来学着他的样子,说一说。(指名读,齐读)
(3)加上动作和表情,读一读。教师小结:看来这个萝卜真是太大了!老公公用了很大的力气,萝卜还是只拔起来一点点。
(二)与“故事姐姐”互读,继续了解故事内容.
好大的萝卜,好难拔的大萝卜。老公公请谁来帮忙呢?答案就藏在语文书里。
1.提要求。请高年级“故事姐姐”给小朋友们读故事,小朋友们看着文字认真听,想一想:老公公请谁来帮忙。
2.听完一遍,你可以看着图画看着文字读一读。不懂的地方请教“故事姐姐”。
3.6人小组和“故事姐姐”一起合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交流。老公公喊谁来帮忙了呢?(指名答,随机贴画:老婆婆、小姑娘、小狗)
5.出示画面和文字,师生合作读。
(三)续编故事,自由表达
1.看图,猜猜结局。
萝卜能不能拔起来呢?
读故事,不仅可以读文字,还可以看图画,图画中也藏着很多的小秘密呢!
2.看图,续编故事。
小猫和小老鼠是怎么帮忙的呢?书里没有写,我们动动小脑筋,自己编一编。
出示要求:
(1)和“故事姐姐”合作着编:姐姐讲前面的部分,小猫和小老鼠分别请两个小朋友来编。
(2)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当当小评委,说说同伴编得怎么样。
3.反馈。小组派代表上台编一编。
(四)课间操,唱唱《拔萝卜》
有人把这个经典的故事编成了一首歌,题目也叫《拔萝卜》,我们边听边唱。(师生互动,欣赏歌曲《拔萝卜》)
(五)选择喜欢的方式,和“故事姐姐”一起读
我们边看图边读故事,还会编一编、唱一唱了,真了不起。其实读故事的方式很多很多,分角色读,合作读,甚至可以演一演!现在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故事姐姐”一读。
(预设几种读故事的方式:小朋友讲,故事姐姐听,提出意见;故事姐姐和小朋友分工合作着讲;在“故事姐姐”的帮助下学讲故事或者演故事)
1.抽小组展示。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父母一起读,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是呀,读书的方式各种各样,最重要的是快乐地读,分享着读!
附板书:
拔萝卜
(人物贴图)
画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学习偏旁“走之、斜刀头”,学写“水、来、不”3个独体字。
(二)学习积累“远一近、来一去、有一无”等反义词。
(三)正确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画”的特点,初步了解“谜语诗”。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赏中国画,入中国诗
1.课前聊天:喜欢画画吗?
2.欣赏画作,师生交流:“中国画”是我们国家的经典艺术,了解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花鸟画”。
3.引入古诗《画》。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就叫作《画》
设计意图:从孩子喜欢的画入手,让孩子在欣赏画作中粗浅感知中华文化,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古诗《画》的学习。
(二)读中国诗,学中国字
1.拼一拼、读一读。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识字。
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次读这首诗,遇到生字可以怎么办?
(2)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诗中写了什么?(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借助拼音进行识字,诗歌本身易于理解,通过读文后的交流梳理出文章框架。
2.听一听、评一评。
(1)指名读课文。
教师引导:仔细看书,认真聆听,发现同学读诗歌时哪些字音特别准确。
(2)学生评议,重点正音。
“听、声”读准后鼻音,“近”读准前鼻音,“色”读清平舌音,“声”强调翘舌音。结合“色”的正音,学习“斜刀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听评,学习容易读错或易模糊的字音,在听评中让学生学会聆听和欣赏他人。
3.圈一圈,想一想。
衔接:刚才同学们仔细看书,认真听别人读,学会了这么多容易读错的汉字,学习汉字的方法还有很多,老师给大家再介绍一种,从诗中圈一圈生字,多读几遍,想一想办法记一记。
(1)学生圈、读生字。
(2)学生交流新学会的生字。
4.同偏旁,归归类。
(1)认读“远、近、还”。
(2)发现共同点——“走之”,学习偏旁“走之”。
(3)巩固认读。
5.反义词,有学问。
(1)出示“有”,拼读识字。
(2)说说“有”的反义词“无”。
(3)比较“无”“天”的异同。
(4)学生从文中找出藏着的反义词,用横线画一画。
(5)学习“远、近、去、来”,积累词语“有无”“远近”“来去”。
设计意图:因为“园地四”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反义词,这个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理解中识字,在识字中积累。
(三)课中游戏——“唱反调”
1.说明游戏规则。
2.师生配合列举:教师(加上动作):我说“上”。学生(加上动作):我说“下”。
设计意图:做一做,动一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起到了课中操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复习巩固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四)朗读诗歌,“小棒”帮忙
1.指名朗读古诗。
2.集体读诗。
3.“小棒”帮忙,读诗韵。
教师引导:读古诗的时候和读其他课文稍有不同,古诗有古诗的韵味。我们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出示: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4.学生在书上标力己、朗读。
5.多形式朗读课文。(师生配合接读,同桌配合读,分句读,男女生合作读)
6.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多形式反复朗读诗歌,既是进一步巩固生字的过程,也是在读中慢慢体会意思的过程,部分学生便在这样的朗读中熟读成诵。
(五)比较学习,理解“画”的特点
1.发现诗中描绘的和生活中的不同。
(1)生活中“远看山无色”。
(2)生活中“近听水有声”。
(3)生活中“春去花不在”。
(4)生活中“人来鸟受惊”。
2.这是一幅画°(教师板书画)
3.引导发现《画》这首诗就像一个谜语,题目是“谜底”,诗句是“谜面”。
4.拓展谜语诗《咏雪》《风》。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发现诗句中所描绘的内容和生活中所见的实景的不同,体会诗意的同时,进一步学习运用文中的反义词。结合学生《园地一》中所学的谜语,适度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六)学习写字,尝试发现
1.观察“水”“来”“不”,发现“水”带有笔画“竖钩”,“来、不”带有笔画“竖”,它们在田字格中位置相同,都写在竖中线上。
2.教师范写“水”。
(1)写好“竖钩”,“水”字稳当。
(2)“水”与“了”中“横撇”的比较,观察“水”字中“横撇”的位置,提醒不能粘着“竖钩”。
(3)一捺要舒展。
3.学生练写'冰”“来”“不”。
4.评议。
设计意图:归类呈现要写的字,让孩子学会观察发现同一类字的共同写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同一笔画在不同的字里的不同写法。归一归、比一比,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汉字字形的敏感度。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