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来源:保捱科技网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学习目标: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

1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城环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 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象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齐桓公大怒,想要扩大盟约的内容。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以勇力事鲁庄公 事:侍奉 B.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和:和平

C. 北面就群臣之位 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亡:丢失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胁迫 君其图之 考虑

曹沫投其匕首 丢下 桓公怒,欲倍其约 通“背”,背叛 (二)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译文:少傅白居易,文章举世无双,却未曾升任过地位显赫的。从前,刘禹锡在太和年间做宾客时,与太尉李德裕都在东都做事。刘禹锡拜访李德裕,说:“最近你得到过白居易的文集吗?”李德裕说:“给了一些文集让我看,我把它们积攒起来让人放在别的地方收藏起来,可是我从来没看过,现在给你看看”。等取来一看,白居易的文稿装了满满一箱子,上面积了厚厚的灰尘,等把书卷打开后又给卷了回去,对刘禹锡说:“我和这人比,一直有不足之处啊,他的文章精彩绝伦,何必看呢!只是害怕读后心中增添自愧不如之意,所以不想看。”对白居易文章的忌惮之心到了如此的地步。

2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有地位的人都忌妒他,说他:“有学士之才,却没有宰相之能。”赏识他的人在白居易的奏对中发现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可实际上他被时俗所排挤,就象当年汉文帝时的贾谊,不被卿相所了解,人们都为之感到惋惜。)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跻:晋升 B.累有相示 相 :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 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 见:表被动 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看 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箱子;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才能 为时所排 排斥 (三)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译文: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中间游历学习,和他交接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或者译为“一向尊重知名人士”——求教于方家),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我以为此处的“当时”与现汉不同,应译为“当下、当前”——求教于方家)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不久,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

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

3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我以为“自娱”就是使自己快乐,和现汉没有区别——求教于方家),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与交友者多异之 异:认为„„与众不同 B. 访以当时之事 访:访问 C. 统遂去之 去:离开 D. 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卜:选择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统过干,干善待遇 对待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 向来 不矜小节 注重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赴任,就职

(四)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①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元好问 《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译文: 晋侯在柳溪(以酒)招待宾客,让他的女婿骑马射箭(助兴)。(他的)女婿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像柳条那样轻快地行走着,高傲不平凡的气质醒目地舞动在脸部(表情上)。大家都靠拢了来观看,(女婿)好象是能够命中又准备一搏(的样子)。过了一会儿音乐响起,(女婿)射了第一次,箭枝偏落;第二次射穿了马的左耳。马因疼痛而狂奔,女婿和弓箭都掉下马来,周围的人奔上去救他,(他)虽然肢体完好,然而体内似乎有些损伤。

晋侯不高兴,(想要)辞别宾客。其中有个宾客从下等的座位走上来说:“射箭,是一种技术,(其中)有射箭之道的,心中没有(射箭之道)而能射中的情况是没有的。(那么)什么叫做

4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呢?(就是把)马匹,身躯,弓箭,靶子,这四者统一起来,(那么)即使靶子只有虱子那样小,(看起来)也会变的像车轮那样大,想不射中都不能做到。心中没有(射箭之道)就不是这样,身体是一方面,马是一方面,弓箭是一方面,靶子又是另外一方面,(控制了)身体就无暇(控制)骑马,(控制了)骑马就无暇(控制)拉弓,(控制了)拉弓由无暇(控制)中靶,就凭这想要在奔驰之中射中目标,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我并非在射箭方面有什么心得,只是曾经学过(一些)。冒昧地(向您)要一匹您府上之外的马厩里的劣马,来给您尽兴,怎么样?”晋侯不答应,回头对自己的手下人说:“一匹马值好多钱,一放开的话可以跑百里,马嚼和马鞭都在你手上,我去哪里追你呢!”(晋侯)最终结束了酒宴。

我听说了(这故事)以后,说:天下的情况可以得见了!做事情的人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又无法有所作为。前者导致(事业的)失败,后者导致(人才的)荒废埋没,这(实在)值得感叹啊!(于是我)写下了《射说》。)

7.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再而贯马耳之左 再:第二次 B. 敢请外厩之下驷 驷 :马 C. 以卒贤主人之欢 卒:最终 D. 天下事可见矣 见:想见,料想 8.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以酒款待 马负痛而轶 狂奔 而的又为一 箭靶 衔策在汝手 马嚼和马鞭 2. 请各组同学上台板书答案,台下同学如有不同看法可上台进行修正。

3. 请上台的同学解释答案,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或根据什么依据判定这些实词的含义。并询问台下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或依据。

4. 根据以上内容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请同学以以上练习为参照,归纳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参考:(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5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 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 “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方法阐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以及一些常见的词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6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比如“盈其箱笥,没于尘坌”,可以根据“箱”和“尘”来解释“笥”和“坌”,又如“干善待遇”中,可以根据“待”字推断“遇”的含义。

方法阐释:古汉语中虽然单音节词居多,但是任然存在部分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往往是同义复词或是偏义复词,表达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是相对的,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是相近的,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存在相似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运用声旁或字形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二)练习提升,归纳以上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请同学分组(具体为1-3题第一小组,4-6题第二小组,7-9题第三小组,10-12题第四小组,13-14题第五小组,15-17题第六小组,18-20题第七小组,21-22题第八小组)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看看可以运用哪些推断方法。并思考一下,运用某一类推断方法时,这些实词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说,当考察的实词有什么特点或处于什么情况下时,我们可以适用某一类推断方法。

1. 岁凶,汝(汝颖,地名)旁诸县多盗。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以上可以运用联想迁移法。联系课内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行岁四年,舅夺母志”“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可以得出解释。当考察的实词是课内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时,可以考虑是否就是课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一起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一定要非常熟悉) 4.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5. 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6.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以上可以运用字形推断法。“造”的义符为 “辶”,我们现在也有“造访”一词,联系下文可以考虑为“去、往”;“觐”的义符为“见”,我们现在也有“觐见”一词,可以考虑

7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为“拜见”;“籴”为会意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为“购买粮食”。当考察的实词字形特征非常鲜明时,是形声字或会意字时,可以考虑运用字形分析法,根据其形旁或部分的字释该词)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8.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9.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疾病、痛苦、凄惨、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以上可以运用结构分析法。根据“灭”“余”“怛”来推断“族”“赢”“极”的含义,当考察的实词处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中,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结构分析法。至于考察的词与对应的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10.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11.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1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以上可以运用邻词推断法。根据“疲”来解释“敝”,根据“幼”来解释“冲”,根据“击”来解释“考”。当考察的实词是一个合成词中一个单词时,可以考虑运用邻词推断法,至于考察的词与邻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13.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4. 你觉得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吗?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雨:雨水 (胡威)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以上可以运用语法分析法。主要观察所考察的实词在语句中担当的成分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15. 库吏以啮鞍闻(库吏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告诉太祖),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于柱乎。”

16.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17.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上可用通假代入法。“县”通“悬”,“被”通“披”,“孰”通“熟”,由此可以得出“悬挂”“披着”“仔细”的解释。当考察的实词在语境中实在解释不通,而根据其字形或字音联系字形相似或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能够解释通畅时,可以考虑该词有通假情况) 18.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19.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8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20.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以上可以运用成语词语印证法。这里提示我们要多积累成语词语,并能弄清楚这些成语词语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21.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22.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 这段话里,你认为“匿”解释为“隐瞒”对吗? (以上可以运用语境分析法。比如21题,根据下文“果双生一男一女”可以推断上文“弄璋”“弄瓦”分别为“生男”“生女”之意。)

三、课堂小结

提示同学: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无论运用哪种推断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到语境中。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四、作业

重新阅读以上四段选文,看看在上次阅读中没有疏通的实词(老师的练习题以外的不能理解的实词),能否运用今天所学解答清楚。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