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篇 方法展示。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钟清华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中学)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言较为精炼且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愫,是古代文化的特色代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 排有大量的古诗词,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他们的思想进行熏陶,使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如何做好古诗词教学成为当前一 个焦点课题。主要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认真探讨和分析,同时提出一系列适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关键构成部分,是中国传 握和感悟词中的意境。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词中的作 利用角色扮演来理解词的意思和意境,体会作者禁受不住朝 统文化和古典文学艺术的象征,为促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 者,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 国传统文化,教师需格外关注古诗词教学,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 廷党派相争、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也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 方法。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采用更具个性化和新颖性的教学方 民间也不错,法展开古诗词教学,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更新教学思路,这对提 姓造福,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以及自然过 升语文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渡到怀念弟弟的手足深情。 三、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 、重视品读朗诵教学。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初中生正处于拥有良好记忆力的年龄阶段,在语文古诗词教 学实践中,教师需充分运用他们的这一优势,引领学生对古诗词 涉及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知识和自然风景的描绘手法,这些成为 进行品读和背诵,以此不断积累古诗词方面的知识,为后续学习 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初中语文教师为改善教学质 打下良好根基。诵读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环节,古诗词 量,可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词中描绘的美景以图片、视频 语句优美,朗读起来抑扬顿挫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初 或音乐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能降 有利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当然也能 中语文教师应格外强调学生在诵读时的节奏和韵律,要求他们用 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内心去体验、用情感去触碰,从而学习好古诗词。 比如,在《钱塘湖春行》教学过程中,本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 帮助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真正掌握诗词主题大意。 例如,在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时,教师可先与学生 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展开互动:同学们,你们谁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本诗的作者杜甫?随 表达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睛。在朗读环节教师可画出古诗的节 机挑选一名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经历进行简单讲述,并引领他们 奏:孤山,寺北赝亭西,水面砌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 朗读古诗,找出诗中的重点词句。接着,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 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 备播放一首悲苦的曲子——《二泉映月》,以音乐渲染课堂氛围, 你们能听出什么?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脑海中 东珩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要求学生按照节奏进行朗读,并品 设计问题:味诗中描绘的景物,包括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能够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揣摩情 等,他们通过仔细品读可总结出作者描绘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 感,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痛心、痛惜、痛苦,以及发自肺腑的祈 使他们的感情得以升华,体会诗人忧 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真正体会古诗的思 盼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想情感。 二、运用角色扮演教学。促使学生理解内涵 国忧民的崇高境界。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全面坚持和贯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能帮助 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从重视品读朗诵教学、运用角色扮演教学 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基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还应训练他们发 和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切人,不断改进古诗词教学方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现、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基于生本角度出发,积极 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借此实现古诗词课堂的形象性和趣味 参考文献: [1]王汝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中国校 性。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古诗词语言,在亲身体验 外教育,2014(25):62. 中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从而改善学习效率。 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 [2]郭弘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 [3]苏玉敏.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国校 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已 [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32. 识,对本词的作者苏轼他们也并不陌生,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在诵 外教育,2016(9):7. 读中熟悉、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 ・编辑一温雪莲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