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总第236期)0年第9期 ACADEMI学 术 C FORUM 论 坛 NO.9,2010 (Cumulatively NO.236)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特质透视 赵琳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是广西多个民族都共有的一个文化现象。在音乐中,人们表现出 崇智、重情、向往自由的价值观。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文章以广西民歌为例,探讨 广西民间歌曲中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质 [作者简介]赵琳,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大提琴学会理事,广西 南宁 53OO04 [中图分类号]J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9—0183—05 前言 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 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 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 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 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 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 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本文 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 将以广西壮、瑶、侗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为例,探讨广 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 西民问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 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民歌 一、壮族民歌。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 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 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 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 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 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 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 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 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 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 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 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 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 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 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 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 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 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 情达意。 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 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 “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 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 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 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 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 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土壤,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A. ̄l-项目专用),项目名称: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创作,项目编号: XGSIO001,项目负责人:赵琳 183 即使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乐唱善歌 不但给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理由,还在深层次上使人 们的文化身份在不断认同中清晰、明朗、深刻起来, 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 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 造的优秀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壮族民问音乐史上突 从文化自在发展到文化自觉,进而在文化认同中主 起的高峰,也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 动进行自身的文化身份塑造和再塑造,从而优化、 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美化和完善自身。通过民歌音乐,壮族人民能将自 身品质、思想、行为等提升到较为完美和高尚的 4.壮族民歌之所以美,之所以诱人,还在于壮 族人民的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艺术来 程度。 1.壮族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具有寓乐于歌、寓教于歌的特点。壮族民歌把娱乐 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 人们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赞美歌”以歌赞山、 赞水、赞村、赞事、赞人;“迎客歌”主人要以歌迎 客,自谦自责;“猜谜歌”具有相当高雅的美学鉴赏 价值,它融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是比知 识、比才能的对歌;“劝世歌”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 道德行为规范、劝告世人尊老爱幼、尊纪守法;“古 歌”用来歌颂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总而 言之,壮族民歌的题材与内容,是由时代、社会、历 史、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斗争、生息 等决定的。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恋爱婚姻、 伦理道德、农耕百事等内容。 2.壮族民歌的特点还在于表达感情上。壮家 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 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 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所有这 些都是壮族传统民歌的精髓,也是壮族精神文化的 缩影,反映了广西壮族人民悠久的社会历史和丰富 多彩的民族文化。 3.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 独特。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从内容 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 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 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 歌有不同的称呼,如:欢、西、加、比、论等。在壮族 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 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特别是靖西马 隘及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 尤其著名…。在壮族聚居的村寨,到处都可以听 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 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 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 约有100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 西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 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 184 源于生活,代表其文化,各民族文化就有各民族的 特点,“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 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 殊性”l3“哪)。壮民族具有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 心理特质。他们不排外,欢迎外族人来壮族本土居 住,且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壮人不固步自封,善 于取长补短,大有海纳百川之势。比如,自古及今, 壮人一直以学会汉字汉语为荣。历史悠久的方块 壮字有不少是借用汉字或对汉字加以改造而成的。 又如,在广西各地,壮族与瑶族、壮族与侗族、壮族 与苗族、壮族与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仫佬族等 各族聚居的村寨比比皆是且和睦共处,歌唱民族团 结的民歌亦不绝于耳,凡此种种,都充分展现了壮 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与文化。而歌者美的心 灵,是构成壮族民歌永久不衰的细胞质,是壮族民 歌生命的蛋白质。所以,壮族人民独有的文化特质 以及壮民族美好心灵所唱出来的歌,将打动 世界 引。 二、瑶族民歌。瑶族历史悠久,其神秘的起源 传说,独特的图腾崇拜,形成了令人神往的民族文 化。“歌是瑶人最爱唱,唱得莲花朵朵开。只缘瑶 族无文字,发展文化凭歌来。”瑶族是个有语言无 文字的民族,通过演唱民歌,把瑶族历史和文化,用 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传给一代 ](附 。瑶歌是 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 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因此,瑶族人民 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上自天文 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 前,都可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瑶歌有长篇史诗 “密洛陀”和古歌总集“盘王歌”等,还有一些脍炙 人口、短小精炼、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歌谣。广西 瑶族民歌的歌唱活动非常活跃与频繁,它渗透于瑶 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 习俗息息相关,在总的格调上都反映了瑶族人民古 老、纯朴的民族特色,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 心理素质等。 1.广西瑶族民歌的歌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 丰富,非常的灵活。有时是随景而歌,有时是由情 而发,即兴演唱较为普遍,由于瑶胞多居山寨,故常 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侗族大歌 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 式。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侗族大歌 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 “嘎戏”等。男声大歌曲涡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女 声大歌曲调优美明朗,娓娓动听。侗歌讲究押韵, 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演唱 时节奏缓慢,声调悠扬,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常隔山放喉高歌,你唱我和,以歌对答,情趣盎然。 歌词大量地运用比兴、排比、拟人、夸张等手法来增 强艺术感染力,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现出 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2.由于地域不同,瑶歌曲调的差异也很大,这 可能与瑶族长期频繁的迁徙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特 点体现在山歌的曲调上。许多歌谣都以其衬词而 得名。其中以“酒歌”、“蝴蝶歌”、“拉发歌”、“香 哩歌”最为著名。“酒歌”曲调粗犷、高亢、浑厚、短 小精悍有力,给人带来精神振奋;“蝴蝶歌”以瑶族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由于侗族 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清美秀丽却又近乎于封闭的生 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 民歌特有的大量衬词而显得迤逦多姿,轻快的旋律 音型恰到好处地配衬了歌词的密集和华丽,如流 水,似清泉,勾勒出瑶歌独特的风情,二声部和声组 合唯美质朴,清新如天籁;“拉发歌”曲调以优美、 抒情、柔和、婉转为特征,让听众有串串珍珠落玉盘 之感,“香哩歌”有唱调和喊调之分,唱调柔和婉 转、甜美;喊调高亢、奔放,常常与瑶山的回音遥相 呼应。过山瑶还有一种古老的“三声腔”,风格单 纯、质朴。这些曲调都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色 彩,构成了广西瑶族民歌音调多姿多彩的特点,闪 烁着广西瑶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内涵。 3.广西瑶族民歌的曲调平和婉转,没有那种高 亢的华丽,但娓娓唱来,有如清泉小溪,柔和而悠 远,可以反映出广西瑶族人民吃苦耐劳、与人为善 的文化心理特质。比如在“斗歌”时,总是会用一 大段的祝福语作为引子,让对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 “创作”构思,不仅不以“斗倒”、“斗死”对方为目 的,还避免对方因没有时间思考出现尴尬。哪怕是 劝酒、斗酒这样红火激烈的场面,广西瑶族的敬酒 歌都是用很温柔一大段的引子,让客人做好喝酒的 心理准备,让朋友在和谐友善的气氛中把酒喝下 去。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 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动听。瑶 族民歌己深深地渗透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是 他们在精神方面的喜好,他们用歌声慰藉心灵,抒 发情感,独特的瑶族民歌对唱形式,表现出其深厚 的历史文化和纯朴的民族特色。广西瑶族民歌鲜 明的个性,是构成其文化特质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三、侗族民歌。侗族作为八桂大地上一个拥有 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是一个用歌声串起生命的民 族。说到侗族就不能不说侗族大歌。侗语称侗族 大歌为“嘎老”(gallaox或gal mags),“嘎”是歌的 意思,“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历 食,侗族人民便在这种平静单纯的生活中自然而然 的在耕作之余去摹仿山林中的鸟鸣蝉叫,进行自己 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这种无忧无虑、单纯质 朴的生活,侗族人民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 所处的秀丽自然景观和清纯的人文现象去领悟,以 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 创造了优美的音乐——侗族大歌。模拟鸟叫虫鸣、 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 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 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 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 族村寨,精神文明程度极高,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 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与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异,堪称文明纯朴的和 谐社会。 1.侗族大歌的种类很多,鼓楼大歌是其中之 一。这类大歌是主客双方在鼓楼中对唱的,它的结 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 (句)”来构成;鼓楼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 (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 不同。鼓楼大歌比较讲究演唱场合,除平时训练 外,只有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 客人时才能在鼓楼里演唱。在侗族,建寨先建鼓 楼。鼓楼与大歌密不可分,有鼓楼就有大歌,唱大 歌就离不开鼓楼。鼓楼是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唱大 歌约定俗成的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也 大都在鼓楼中进行,作为侗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 一,鼓楼是侗寨的标识和村落灵魂的体现。鼓楼文 化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 缩影,而鼓楼大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于鼓楼在 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说, 鼓楼不但是大歌演唱的场所,而且在这固定的场所 不定期举行的、长期的、频繁的群众性音乐活动是 产生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的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 185 基础和精神支柱。 ——着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记忆,承载着广西各少数民 2.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 族独特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族群意识、民 侗族大歌,和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密 族认同的重要体现,在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 不可分。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友好、喜好交 及精神世界中,唱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西 往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 少数民族的心理生态常常是靠歌来维持的,他们通 如集体做客、集体对歌、集体“走寨”等等。就是在 过唱歌来述说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悲痛时歌其心,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在一定程 度上仍是建立在“行歌坐月”这种古朴的社交活动 高兴时歌其悦,劳作时歌其事,娱乐时歌其情,歌中 包含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认为唱歌可以把 之中。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哼着歌、弹 着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们行歌坐月, 心里的苦闷或快乐倾诉出来,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 的感情;就民歌的实质和功能而言,其实每一次演 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 公共场所唱歌、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互相 对歌。民歌在这里就变成了他们用来互诉衷情、选 择情侣的交流方式,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重友 谊、讲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特质,这也 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 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 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 和追求。这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3.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把歌当作精神食 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 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 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 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尊重。侗族人民世代 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 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喜 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 割。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 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 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 记录,是侗族文化特质的直接表现。 文化特质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演变 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特质相关,民族文化特 质是有别于其它民族的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是民 族文化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主 要标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一般都不会轻易发生 改变。 通过对广西各族民歌的剖析,可以看到一个民 族的审美观念是其民歌形成的土壤,民歌是它盛放 开来的一朵奇葩。广西民歌具有很深的生活积淀, 民问生活是广西民歌生存的源头。广西民歌和广 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广西各 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和生存要求。广西民歌保存 186 唱过程所表达出的就是一出活生生的人生戏剧的 展演,在一次次重复的演唱行为过程中,一个民族 的生命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特质就以潜移默化的 方式得以印证和加强,并内化为广西各少数民族人 民精神世界中一种特有的心理观念和生命意识,在 长期的文化碰撞中维持着整个民族心理生态的平 衡。这恰恰就体现出了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特 性,他们单纯淳朴、豁达包容、坚韧乐观、热情友好、 坦诚率真、敢爱敢恨,而广西民间歌曲经过长期的 不断演化和积淀更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多 元和兼容,含蓄和幽默,自信与和谐。实效性和适应 性,民俗性和大众性等等。这些特质在广西民间歌 曲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可谓 表现得俯拾皆是。为把民歌发扬光大,从1993年 起广西开始举办国际民歌节。人们在国际民歌节 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 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音乐对广西民 族文化的促进和延续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这也 是广西民歌能在民众中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浩如烟海的广西民间歌曲,是少数民族文化的 核心,展现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无论岁月怎样 推移延伸,社会怎样发展变化,这种文化特质都是 不会湮灭的,它会在交流和包容之中不断地扩展与 升华。 结语 因人类的劳动而诞生的音乐资源是文化资源 的一种,也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 畴。音乐不仅是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是 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其重要的文化依据,也彰显着 他们的文化特质。对广西民间歌曲的透视也就是 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质的透视,因为在这里音乐 就是文化,文化包含着音乐。广西(下转第191页) 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培养对文化差异 [4]高霞.汉英习语对比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的敏感性,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碰撞乃 2001,(22). 至文化沟壑,达到正确地使用语言进行有效地交流 [5]缪昌义.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 的目的。 报,2004,(4). [6]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参考文献】 [7]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1]冯运莲.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J].湖 社,2O0r7. 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O02. [8]庄和诚.英语习语探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 社。20o5. 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 [责任编辑:舒生] 研究出版社,200O. (上接第186页)民间歌曲作为“文化广西”建设中 出版社。1987. 的强势文化,既有区域特色又有民族风情,对广西 [4]腾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的文化影响宽广而深远。它们是广西民族文化艺 社。1987. 术的结晶,是民族美德的体现,是民族信仰和情感 [5]丘振声.文化、民族与民族学[A].王晓莉.民族研究文 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前进,它们将永远盛行不衰。 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C].北京:民族大 学出版社,2006. [6]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M].上 [参考文献】 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陶立.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民族学 [7]广西社会科学院鳊.2005: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 院出版社。199o. 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o5. [2]唐庆德.浅析瑶族民歌对瑶族文化的影响[A].瑶学研 究(第三辑)[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舒生] [3]何芸,伍国栋,乔建中.瑶族民歌[M].北京:文化艺术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