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制约我国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制约我国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制约中国钢铁业发展的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y101)阶段性成果

制约我国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

【摘要】本文分析了制约我国钢铁业发展的因素:矿石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产业布局分散且不合理、集中度低、技术研发力量薄弱和高端钢铁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等。提出现阶段应采取的对策: 积极开拓铁矿石资源,转变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重新布局钢铁产业;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人才,加强技术研发;要加强在环保和鼓励创新等方面的力度;稳定海外市场需要和钢铁企业两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钢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钢铁业的发展决定了建筑、机械、化工、汽车、家电、交通运输、军工等国民经济大部分行业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钢铁业一方面产能不断扩大,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资源短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实现我国钢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注重长远发展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能源危机等问题已经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使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社会物质财富高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也造成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不仅使整个社会经济的后续增长乏力,并且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严酷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孕育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进步。

近年来,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注重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对于其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经济良性增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经济技术水平还不发达;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一直重视的问题。

二、制约我国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纵观世界各国钢铁业的发展历程,一国钢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制于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制约我国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矿石和能源供应紧张

钢铁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铁矿石、煤炭等上游产业的发展状况。铁矿石是冶炼钢铁的主要原料。我国铁矿石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禀赋条件极差。从铁矿石的供应看,我国钢铁企业所拥有的自产铁矿石占全国铁矿石总产量的比重不到30%,国内铁矿石自给率不到50%。从铁矿石资源品位看,我国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约有1/4为难选矿,其中97%为贫矿,含铁平均品位在55%左右能直接入炉的富铁矿储量仅占全部储量的2%左右。因此,钢铁企业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石。2009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3.9%,而且全球铁矿石价格从2003年到2008年连续6年大幅度上涨,分别增长了8.9%,18.6%,71.5%,19%,9.5%,65%。此外,锰、镍、锌等其他钢铁生产所需的矿石价格自2000年以来也都大幅上涨,其中用于生产铁合金的锰矿石,其供求紧张状况尤其严重,锰矿石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使我国钢铁企业已累计多付出了数千亿元,对我国钢铁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从能源的供应看,我国钢铁企业的能源是以煤为主,钢铁业是耗煤大户,其耗煤量占全

国耗煤量的10%。近年来煤炭资源紧张、价格在不断上涨。因此我国钢铁业的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总体情况是国内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钢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将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污染物排放,尤其是工业污染物排放。钢铁企业是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的大户,目前主要是由于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导致多种污染物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尘,以及因工业用水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据统计,我国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合格率为91.4%,比国外先进水平低8个百分点;厂区降尘量为39.8吨/平方公里·月,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5吨/平方公里·月;吨钢外排废水量为7.5吨,吨钢SO2排放量为3.2公斤,都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可见,我国钢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现阶段,在钢铁生产技术还不能完全消除对环境的影响时,钢铁企业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外部措施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钢铁业布局分散不合理

我国钢铁业基本上是按国内资源和靠近铁矿原料产地的原则布局的,因此大多数钢铁企业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和靠近资源的内陆地区,其中71家重点大中型企业中有46 家位于省会和大中型城市。另外,不少钢铁企业处于人口密集度高的地区、严重缺水的地区和风景名胜地区。随着钢铁业产能扩大和大量进口铁矿石,钢铁业布局分散且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钢铁业发展的要求。其带来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钢铁企业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城市,不但造成城市环境污染,而且用水量、运输量大,与城市功能不符,对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第二、相当数量钢铁企业远离今天的主要消费市场,大量的钢材需要经过长距离的运输,造成企业销售产品的物流成本增加和竞争力下降;第三、随着钢铁业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程度的不断上升,环境容量、水资源条件、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制约日益凸显。上述问题导致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下降。特别是目前国内钢铁企业都在利用进口铁矿石,不但造成海洋、港口和铁路运输紧张,而且运费也是布局不合理的企业难以承受的。

4.钢铁业集中度低 我国钢铁业集中度低,钢铁企业大多规模小而分散。虽然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的钢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促进了产业集中和结构优化,但总体上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远没有解决。从全球范围看,美国4家钢厂的产量占全国的61%,日本4家钢厂的产量占全国的75%。我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2009年河北钢铁、宝钢、武钢、鞍本、沙钢等五大集团合计产钢1.65亿吨,仅占同期全国钢产量的29%;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钢占全国产量比例尚不到20%,与《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45%以上,沿海沿江的钢铁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钢铁业集中度低带来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盲目重复建设严重、产能相对过剩、企业对市场控制力很弱。市场稍有波动,企业之间便竞相压价,少数企业甚至采取不理性的销售方式,造成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第二、造成了我国钢铁企业信息交流不顺畅,先进工艺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共享,先进的节能技术、节能装备普及率低。第三、导致各钢铁企业在原材料进口方面谈判时难以形成统一对外的合力,造成铁矿石进口价格日益攀升。目前我国至今尚无良好的采购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这与各企业各自为政,分别从自身角度与国外供货商进行谈判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5.技术研发力量薄弱、高端钢铁产品生产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钢铁业是由规模效益型向品种质量型方向转型。从转型的要求看,我国钢铁业的人才队伍还存在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等问题,研发力量的薄弱制约着我国钢铁业的发展。此外,我国的钢铁生产研究开发的成果真正能付诸生产应用转化为生产力的甚少。有些研究成果虽有市场前景,但是由于受推广应用难度大、投资大、试用时间长、短期内难获成效等因素的制约而不能付诸实践。

与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钢铁业在低端产品过剩的同时,许多高端产品的生产还达不到技术要求。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678亿吨,同比增长了13.5%,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仍然有1763万吨的钢材进口,同比增长了14.59%。进口钢材中高附加值的钢材占70%以上,除了铁道用钢外,主要是不锈钢板带、不锈钢棒线材、热轧板卷、冷轧板卷、

镀层钢板卷、电工钢板卷和锅炉用无缝钢管等。进口这类钢材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产品的质量、规格等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这说明我国钢铁业在高端产品方面生产能力不足。

三、促进我国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面对全球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钢铁业应转变发展模式,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取得未来的竞争优势。

1、积极开拓铁矿石资源,转变发展模式

针对当前国际铁矿石供应由三大巨头垄断的局面,我国钢铁企业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保证资源的供给:第一,对外应多元化开拓铁矿石进口渠道。我国钢铁企业应积极开拓铁矿石进口渠道。例如武钢为了解决近年来进口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积极寻找海外铁矿石资源。2009年与委内瑞拉签订了7年期的长期采购协议,大幅度降低了武钢的矿石采购成本;2010年武钢又通过对外投资成功收购澳大利亚一铁矿石资源矿权。这些行动对我国钢铁企业摆脱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定价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对内钢铁企业还应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尽可能提高贫铁矿的利用率和钢材的使用效率。钢铁企业必须转变增长模式,使原来的消耗资源—生产产品—排放废弃物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消耗资源—生产产品—再利用资源的生产模式,这样有利于各钢铁企业缓解巨大的成本压力,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国家还应加强国内铁矿石的勘探力度,探明地质储量,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替代钢材和加强废钢材的回收等措施,从多方面入手降低对国外铁矿石的依存度。

2、加快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重新布局钢铁产业

钢铁业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只有在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人员、物资、技术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最大化的利益、加速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传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行业内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我国应发挥的作用和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推动和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重新布局我国钢铁产业。应严格落实产业,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相关钢铁企业扩建、改造或重组。钢铁企业集中度的提高要与提高生产效率相协调,应发挥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还应鼓励钢铁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及采取差异化战略,突出企业的优势产品,淘汰低品质、低附加值的落后产品,构筑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品结构,力争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上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通过提高钢铁业的集中度,可以增强各钢铁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克服无序市场竞争带来的影响,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可支持重点大中型企业加快结构调整,鼓励现有企业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人才,加强技术研发 技术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产品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钢铁业应依靠技术进步,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创新产品。在自主创新的同时,我国钢铁企业还应紧紧跟踪国际钢铁前沿技术和发展潮流,适时引进国际先进工业装备和技术。无论是引进国际先进工业装备和技术,还是实施技术改造,都要瞄准国内外一流水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不能花钱买落后。引进了技术后,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围绕生产经营和工艺技术上的难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装备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效率,优化质量,降低成本。

加强技术研发,钢铁企业既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又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实施技术改造的基础;人力资源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环境治理、节能降耗、资源的综合利用还是提升产品的质量都需要钢铁企业投入充足的人力、财力。钢铁企业应建立起鼓励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优势和广大职工的创新精神,在自主创新型的技术研发上加快步伐。

4.要加强在环保和鼓励创新等方面的力度 节能环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由于节能环保需要资金投入,但对企业自身没有太多回报,因此许多中小型企业不重视环保工作。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要加大法律和经济的处罚力度,该停产的一定确保停产;该改造的要促使相关企业进行改造;达不到标准的钢铁企业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如关门、停产、整顿。同时,国家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应当予以鼓励和帮助,有些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的不好,国家应当拿出资金帮助,而对于一些难以改造

的落后的产能企业就应当彻底关闭。节能减排的监督工作也非常重要,对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在初步设计时就应要求采用国家规定的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优先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国家应推动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

5、稳定海外市场需要和钢铁企业两方面采取措施

国际上蔓延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正常的进出口贸易。面对国际上针对钢铁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应从和钢铁企业两方面入手。首先方面要有所作为,采取合理措施保护市场,抵制不公正的待遇,同时企业方面也要积极应诉,用事实反驳。对于国外对中国企业实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国钢铁协会已多次发表声明表示强烈和坚决反对。商务部也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反制裁”的行动,消减可能出现的更多的贸易摩擦。对于国内相关钢铁企业来说,应充分认清当前出口的严峻形势,一方面应提升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金量,多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另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可以考虑其它主动措施应对国际形势,比如直接在国外建厂,这样可以有效避开出口时面对的关税壁垒及贸易摩擦,减少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和降低海运成本。目前,国内许多钢铁企业的经营策略转向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如鞍钢将在美国建立工厂,武钢也将与巴西企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共同建设钢铁厂,还有多家中小钢铁企业计划在越南、印尼、中东等新兴市场建立工厂。这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打造国际化经营能力,稳定海外市场相当有利。我国应鼓励有条件的大型钢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还可以利用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良好的外交关系,依据产业梯度转移原则,抢先进入具有发展潜力的第三世界国家,占领国际市场,缓解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路国华.可持续发展理论缘起、内涵与演进[J].上海城市发展,2009,(4).

[2] 梁玮栗.抓住机遇储备资源提升钢铁企业发展空间[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9,(3).

[3] 李钒,侯远志.我国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比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5). [4] 李新创.我国钢铁工业2008年回顾与2009年展望[J].中国钢铁业,2009(2).

[5] 邓崎琳.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钢铁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J].冶金管理,2010,(2). [6] 苏东涛.影响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