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道路
中国新道路
摘要: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领导战争,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新的道路的伟大创造,是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创新
中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古老中国轰然坍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之道,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没有能够取得成功。终于,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其运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党创立后,即投入领导大运动和北伐战争。这时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对于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两个问题都有初步认识,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但在1927年大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对外实行反苏、亲帝的,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党人和群众。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由于对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缺乏了解,对中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认识,对国际和联共的指导缺乏自主权,没能够抵御异常强大的反势力对党的进攻。这是党在大后期遭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时的中国面临选择,并且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 1927年8月,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和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中国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1917十月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如南昌、广州等;另一条是1927年,这以领导的湘赣秋收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
哪一条道路更适合中国?实践证明,后者是正确的。受巴黎公社和十月城市模式的影响,中国党从一开始就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但我们要清晰地看到,虽然世界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城市无产阶级为主的方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尤其在国民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的上面。依靠工人阶级,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农业国家,忽视农村和农动在中国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而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大失败后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以军事发展;还科学阐明了党领导的土地、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义”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等诸多重大问题。它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的具体道路”。
从党的理论创新性来说,中国的新道路不是照抄照搬十月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新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的道路》,王庆, 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伟人》,李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