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
化 学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气自动化学号:姓名:石晓辉(考研)
0867130217
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可持续发展,走高污染、高消耗、高代价
经济发展道路。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环境却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在原始社会主要是崇尚自然,如今却是征服自然。对此,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刻不容缓、急需解决,因而国家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保护环境一大战略。
环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然环境——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其中大气圈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空气、少量水气、粉尘和其他微量物杂质组成的混合物,而空气主要成分体积比是氮气为78.09%、氧气为20.95%、二氧化碳为0.03、其他气体为0.03%;【1】二是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远古(原始社会)时人们过着采集、狩猎生活,那时人们崇尚自然。人们认为自然环境是神圣的,不可替代也即环境是万物的造化,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和替代它。因而人们上天可以主宰一切,自然是万物之神。那时的环境是那么山清水秀好比那美丽的姑娘。
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开始改造自然,人们充分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生理需要。在这时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地关系不平衡——奴隶、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几乎还未发展(主要是总结传统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需要和欲望,多生子女,这样就需要开垦荒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进行下去。如关中在汉唐时期是一片繁荣而又昌盛的景象,如今却是一片片沙漠覆盖在此地。
1
工业文明时代主要是征服自然。自工业之后,社会生产力高速、快速发展,工业化新起,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使得生态发展平衡,人们饱受环境破坏的“毒害”。人们大肆破坏自然、掠夺自然,主要从自然中获取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矿产等。因此这种无的掠夺造成今天资源短缺,甚至有的资源已经枯竭了。
后工业化时代应当是保护自然,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在这一时代,人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在客观条件下改造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
环境问题主要是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2】 1、
酸雨问题。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和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酸雨PH一般低于5.6,最低可达3左右)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最为严重的是四川盆地),因为南方气候比较湿润,又多酸性气体。
酸雨的危害主要是危害人体等生物体健康、湖泊富营养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等。 2、 大气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是指大气中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0.6%即海拔每上升一百米气温下降度数低于0.6摄氏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
2
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致使沿海低地被淹、全球干湿地区发生明显变化等。 3、 其他环境问题
除酸雨、全球变暖之外,其他环境问题林林种种、纷繁复杂,产生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学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 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国能够主宰和解决而需要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 2、 中国可持续发展
3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因此我们应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及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对环境几乎无污染或污染小的道路。其具体办法如下:
(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这里追求的只是产品,但加入生产过程与产品无关的都作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资源仍然不足尤其是人均自然资源,因此我们应当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如清洁能源生产。
(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走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实现经济运行模式生态化。
(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传统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非生态的消费方式。传统经济模式中生产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健康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如我们应当不使用一次性碗筷 。在消费模式中的生态化,有助于我国建立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我国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要实现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有的甚至还远远不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