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09年第6期总第146期
全球气候变化:对现有的一项挑战肯尼思・J1阿罗宾建成 译
内容提要:文章描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机制和潜在影响,并从贴现值的角度对全球变
暖的收益与成本进行了分析。《斯特恩报告》发布之后,有人批评该报告在气候变化的成本大小尚未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一种零贴现值的办法直接得出了现在的减排成本低于未来的变暖成本的结论。文章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公允的,不管是从科学原理、潜在影响,还是基于对不确定性和未来贴现的收益—成本分析,《斯特恩报告》的基本结论都是合理的。
斯特恩报告 不确定性 贴现值关键词:气候变化
2006年秋,英国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报告,简称《斯特恩报告》。该
报告由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Stern)主笔,它号召我们以当今相对较小的代价,
避免未来蒙受全球变暖的巨大损失。
《斯特恩报告》的批评者们认为,人们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排放的严厉措施就是正当的,因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成本现在尚不确定,这些成本也许要等到很远的将来才能发生。他们认为,《斯特恩报告》没有对这种不确定的或未来的成本支出进行贴现。
我赞成要对不确定的未来成本进行贴现处理。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斯特恩报告》的基本结论是合理的:我们最好还是采取行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不要贻误战机。
一、全球变暖的个人理解
早在1942年秋,我就对工业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所耳闻。那时我正在接受成为一
(dynamicmeteorology),由纽约大学的汉斯・名气象的训练。课程之一是“动力气象学”
帕诺夫斯基(HansPanofsky)博士主讲,主要讨论气候系统的基础物理学问题(例如,气压变化、风力决定法则、降水的原因和结果)。我们一开始接触的话题就是气温的决定因素。显然,地面气温来自日照。但是,得自太阳辐射的地球热量,也会通过与其温度相对应的波段(即电磁光谱的红外长波段)向外进行辐射。由于地球是向茫茫太空辐射的,而太空的温度接近于零,因此,在达到平衡时,地球温度应接近于零,月球也是如此。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造成地球和月球有不同情形的原因,是地球有大气层,而月球没有。
作者简介:肯尼思・J1阿罗(KennethJ.Arrow),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译者:宾建成,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原文“GlobalClimateChange:AChallengetoPolicy”发表于《EconomistsπVoice》2007年6月号。由TheBerkeleyElectronic
Press授权翻译及发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经济社会比较(双月刊)15
厚厚的大气层由氮和氧构成,来自太阳的可见光辐射和地球反射的红外辐射自由穿透其间,结果并没有产生接近于零度的均衡温度。这是因为,除了氮和氧之外,大气层还含有浓度较小的(tracegases),主要是水蒸汽、各种其他气体,即“痕量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气体。这些气体的特性是,它们不吸收可见光,但却能够吸收长波辐射,例如红外线。这就
留住了向外辐射的长波,从而让地球的气温保持在生命可以存活的水平。痕量气体的这种作用类似于温室的玻璃,因此,它得到了一个流行的称谓,即“温室效应”。
这些痕量气体是从哪里来的呢?水蒸汽来自地球表面广阔的水域之上的空气流动,尤其是在水温高过气温的时候。二氧化碳和甲烷来自非生物因素,例如火山爆发,当然也来自动物的呼吸和有机废弃物(相反,植物则吸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燃烧的副产物。火山和闪电可生出火,且人类生火也有50万年的历史,但燃烧的步伐在工业之后大大加快了。因此,帕诺夫斯基博士得出结论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且增加的速度因工业的增长而越来越快,可以预见,全球气温将稳步升高。
二、潜在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斯特恩报告》提到,二氧化碳(加上其他和二氧化碳相似的温室气体)的当前含量为
430ppm(百万分比浓度),而工业之前为280ppm。按照当前的排放速度,到2035年其浓度将达到550ppm。这几乎相当于工业化之前的两倍,是几百万年以来还从没有达到过的。
大多数气候变化模型都预测说,550ppm的温室气体浓度将意味着气温至少上升2摄氏度。继续执行现有,到本世纪末,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会达到过去的三倍之多。同时气温上升超过5摄氏度的概率将达到50%,这是从最近一个冰川期到现在温度上升的总和。
虽然人们并不是很了解气温上升的全部后果,但有些直接的后果还是一目了然的:如农业所受的影响(并不都是不好的结果,例如,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的农业产量将会提高;但负面影响在将湿地看作有限资源的地区则相当大,尤其在人口密集的热带地区更是如此),以及海平面上升,因为它会淹没小型的岛国(如马尔代夫和汤加)并大面积蚕食某些国家或地区,例如,孟加拉国将会丧失大片国土;曼哈顿也可能会没入水中。如果格陵兰岛和南极洲西部冰床融化和崩塌,海平面上升的过程就将是灾难性的。此外,气温变化可能会改变世界气候系统的本性。海湾流的逆转将成为可能,它会引起欧洲气候向格陵兰岛气候趋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热带风暴将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引发风暴的能量源于海水温度的升高。冰川将会消失,而且事实上也正在快速消失,同时,宝贵的水源也将消耗殆尽。
三、减缓气候变化的收益是否大于成本?
可供使用的是,想方设法阻止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或者至少要降低其含量。今天,
这些温室气体有65%来源于能源的消费,其余的则来自废弃物、农业和土地利用。如下行为方式的变化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排放问题:(1)多使用那些有着高能源利用率、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燃料(如从煤炭转向石油,或者从石油转向天然气);(2)开发单位产出能耗低的技术;(3)引导人们转向消费低能耗产品;(4)植树造林,减少森林砍伐,因为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5)继续坚持推行一项效果未知但明显可行的,即把二氧化碳直接注入地下水库从而把它埋藏起来,或者直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62009年第6期总第146期
我们要特别强调一下如下两点原因,它们使全球气候变化有别于其他的环境问题。第一,二氧化碳和其他痕量气体的排放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们一旦被排放到大气中,将会存留数个世纪之久。只要控制好源头,大多数的环境损害就可以立刻或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例如水污染、酸雨、二氧化硫排放。因此,今天的减排行为对人类后代来说弥足珍贵。第二,外部性问题其实是全球性问题。温室气体几天之内就可以环球一周。这意味着单个国家及其附属机构的补救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全球气候变化是一种公共物品。对于是否可以通过减排来确保这种公共物品的提供决策来说,收益—成本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用到如下贴现公式:
δ=ρ+gη 在这里,δ是消费贴现率,ρ是社会时间偏好率,g是平均消费量的计划增长率,η是消费量
变化的社会价值弹性。参数η意味着,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消费量的社会价值将越来越小。它有点类似于个人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尽管研究者们在消费贴现率的大小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但是他们对消费贴现率的上述构成却没有多大争议。η值究竟应该多大才合适呢?2—3似乎比较合乎常理(《斯特恩报告》选择了1,这显然与常规选值并不一致)。
更大的争议是社会时间偏好率ρ的取值。这个参数是对未来进行贴现。《斯特恩报告》采用的是一种在英国经济学家和许多哲学家当中广泛存在的、反对对纯粹的未来进行贴现的古老传统。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纯粹的时间偏好不证自明。加林・库普曼斯(TjallingKoop2mans)指出,零时间偏好率所对应的储蓄率比观察值要高得多。我同意这一论断。
许多人抱怨《斯特恩报告》采用了ρ值为0的做法。不过,我发现,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比如稳定在550ppm左右),其理由十分充足,以至于争论ρ值为多少并无多大意义。为此,我选取了《斯特恩报告》中的若干数据,包括因控制温室气体浓度使之不超过550ppm而获得的未来收益,以及为此而付出的成本。
因减轻温室气体排放而获得的收益等于不采取行动所遭受的损失。《斯特恩报告》对这些损失作了全面的考察,既包括市场损失,也包括非市场损失,它们是健康受损和各种生态受损的根源所在。《斯特恩报告》指出,在现有下,气候变化的损失将不断上升。假设经济的基准增长率(未计入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年均113%,考虑到20%的损失,到2200年,增长率将降低到年均112%。换句话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获得的收益,相当于从现在起到2200年,经济增长率从年均112%提高到113%。
我们必须将这个收益与控制气候变化的成本相比较。为此,我检验了收益贴现值(GDP增长率从112%增加到113%)与成本贴现值的大小。简单的计算表明,减排比继续执行现有要好,亦即,收益的贴现值大于成本的贴现值。
相关计算表明,即使对未来赋予更高的贴现值,《斯特恩报告》对未来收益和成本的估计也意味着当前的减排通过了收益—成本分析法的检验。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减少燃烧的副产物向大气中排放。
(责任编辑:刘承礼)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