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承与探新设计研究——以南京铁路南站候车层环境优化工程为例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DESIGN RESEARCH OF SOUTH JIANGS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CULTURE: TAKE THE WAITING FLOOR OPTIMIZED ENVIRONMENT PROJECT OF NAN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 FOR EXAMPLE南京理工大学 曹 莹
摘要:文章以南京南站的候车层为例,提出塑造具有苏南省域聚落特色的铁路车站环境的若干设计思路,包括延承金陵古城的轴线、重塑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语言、挖掘苏南微观层面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传达南京南站“人文、博爱”的车站文化精神。旨在对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传承与探新设计的同时,将南京南站打造成为功能更合理、文化特色更鲜明、设施更完善的高品质铁路客运站。
关键词:苏南 传统建筑装饰 南京南站 传承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8-0033-03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proposing optimized environment design solutions for railway station in order to model urba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 Jiangsu as exemplified the waiting floor project of Nan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 including central axis inheritance of Nanjing ancient city, design languag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n South Jiangsu, micro level excav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South Jiangsu, and cultural spirit expression of humanity and fraternity. In this way, Nan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 will be built into high-quality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the functions can be more reasonable, the cultural features can be more distinctive and the facilities can be more perfect. In the mean time, it also inherits and innovates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ulture of South Jiangsu.
Keywords:
South Jiangs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Nan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 Inheritance
引言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作为吴文化和金陵文化故乡的苏南
地区,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具有独特的省域区划特质和重要的沿承价值,其是在苏南辖区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这五处亚文化区的地方文脉影响下形成的。其依运河而居的城镇聚落、多雨潮湿的江南气候、环太湖与沿江文化圈、金陵文化与吴文化交相辉映的文脉特色,逐步塑造出古朴秀美的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表现在南方官式与江南民间交融的装饰风格、“香山帮”匠师的装饰技艺、洗练秀美的装饰外形、清雅淡逸的装饰设色等方面。
南京南站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地江与京沪铁路的交汇处,位于南京城市发展主轴。其建筑面积45.8万㎡,于2011年启用,每天客流量达十多万人次。作为新的城市中心和地标性交通门户,南京南站承载了苏南地方性的历史文脉,是对苏南传统装饰文化进行传承和探新的典型案例,目前已成为打造苏南传统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前期快速建设和后期商业运营中,南京南站设计和施工上的仓促应对造成了各项问题的出现。因此,上海铁路局委托本设
计团队 对其候车层的环境进行了优化设计,旨在将南站打造成功能更合理、文化特色更鲜明、设施更完善的高品质铁路客运站。
考察现场后,我们剖析了现存问题:1.功能问题:候车区平面布局不合理,特殊乘客的交通流线不够便捷,贵宾乘客缺乏私密性。服务设施数量少,功能设施配备不完善。2.文化问题:未突显苏南地域文化特色,未成功传达“人文、博爱”的车站精神。3.商业问题:商业用房布局零散,距候车区过远,营业额不理想。4.空间问题:特大尺度的站房空间使乘客感觉大而空。
在综合考虑候车层的功能、文化和业态后,我们将此次设计定位在营造具有苏南建筑装饰风貌的现代铁路站房上。需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在解决功能、商业和空间问题的同时体现苏南传统装饰的文化特质?二是除运用苏南传统装饰语言外,如何深入挖掘其他设计元素?三是怎样将苏南传统装饰文化恰当地融入到铁路客运站中,在体现场所精神的同时塑造地域文化品牌?本项目通过以下四个设计思路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一、延承金陵古城的轴线
(一)在南北中轴线上增设文化服务区
金陵古城的轴线是在2480余年建城史中形成的用于组织古城空间结构布局的城市主要街道。作为见证古城历史肌理变迁的“脊梁”,在设计中,我们延承了金陵古城“新街口—中华门—雨花台—南京南站—秦淮新河—东山”的这条城市发展主轴,以此作为贯穿候车厅南北向的中轴线,沿此中轴线增设文化服务区,反映南站室内外空间与城市轴线契合的场所文化精神。具体来说,沿中轴线建立一条中心带并布置多个空间节点,包括南北问询处、客服中心、特色文化展区和特色景观四类,强化中心轴线形成纵向空间序列,(如图1)平面图中的红色区域所示。一方面,为分区解决乘客问询、客服和救助三项需求,在中轴线的北端、中点、南端分别设置北问询处、客服中心和南问询处,并在轴线东侧配备医疗救助站。另一方面,在问询处与客服中心之间分段布置文化展台和特色景观,形成次要空间节点,在体现“古城新站”和“山水城林”理念之余,展现苏南传统装饰的文化形象。
(二)沿中轴线对称设置商铺区和普客候车区
为体现金陵古城布局的秩序性和主要建筑的庄严感,古都主城区以中轴线贯穿大型建筑,两侧建筑群沿中轴分区划片地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形式,以强调传统宗法制度的严密性。在平面规划中,我们沿用了该形式,一是将夹层商铺搬迁到中轴线两侧,对称地设置成四列商铺区,按照每户50㎡,引入食品、百货、书店、人寿、数码、服饰和名表七类商家,对商铺进行统一设计,(如图1)的黄色区域所示。在改善空间过长感之余,避免购买客流、观赏客流和候车客流之间相互干扰。二是适量减少普客候车区的坐席,将原“U形”的普客候车区改造成“一字形”,靠近商铺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有效地提升了营业额。
原创实践033
图1 优化后南京铁路南站候车层的平面图
图2 北问询处图3 文化展台图4多媒体信息设备
二、重塑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语言
(一)移植苏南地区的传统装饰构件
为展现苏南传统历史风貌,我们选择不同时空的典型性苏南传统装饰构件,将其移植到候车厅内,打破原有装饰形制的束缚,吸引更多乘客关注文化展区。一是在北问询处的景墙设计中,将苏南传统室内空间中的圆光罩,以传统照壁的形式结合服务台和特色景观,用作遮挡视线和分流乘客(如图2)所示。二是在江苏卫视展台设计中,运用苏南传统建筑中“窗花格构”的装饰构件,将苏南民居的封火墙与不同形状和纹样的漏窗嫁接在一起,做部分围合性展示,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的氛围(如图3)所示。
(二)运用当代装饰材料和工艺重新演绎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可再生的人工合成装饰材料得到广泛运用,在替换传统材料之余,模仿苏南传统装饰的原有形式,追求异材同质的效果。如北问询处的圆光罩外框用砂光不锈钢饰面置换传统实木,以四块钢化清玻替代木格栅,并用磨砂工艺在清玻上制作歌颂苏南传统文化的诗词。又如江苏卫视的展台,以现场装配预制化的水泥花格窗替换木质格心,用深色饰面砖代替传统青砖,体现工业化的时代感。
(三)采用金色和棕红色反映“金陵王气”为改变候车厅色调单一和色彩灰暗的现状,反映南京“六朝古
都”和“金陵王气”的文化意蕴。一方面,适量减小灰色调的面积,以
顶部藻井的金色为基调,在适当的部位上增加两极色,即白色的亮色调和棕红的深色调,以拉大各种色彩在明度和对比度上的差别,强调近、中、远之三层空间的层次关系。另一方面,其他小面积色彩的选取注重与不同层次的“金”色色调进行搭配,使建筑室内外的色彩整体而和谐。
三、挖掘苏南微观层面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引入南京市徽辟邪和市花梅花作为装饰要素
南京市徽的辟邪形象源自南朝萧景墓神道处的瑞兽石柱,作为金陵文化的标志动物,我们在南北问询处的景墙设计中,再现了这一苏南特色装饰要素,在砂光不锈钢外框的两侧放样辟邪图案,抛光后形成镜面不锈钢效果,力图引发人们“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的感慨。此外,我们还选取另一个象征苏南文脉的装饰元素,即南京市花梅花,将其图案印制在各文化展台四角灯柱的亚克力透光板上,寓意“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如图4)所示。
(二)选取苏南地标性建筑作为装饰题材苏南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是吴文化和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的发源地,留有众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物质性建筑文化遗产。作为苏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高淳陶瓷的景墙设计中,我们选取苏南地区六朝、明朝、和现代四个辉煌时期的地标性建筑,以壁画的形式
034原创实践
图5 高淳陶瓷商铺加以展现,试图引发乘客“楼台烟雨中,千古已沧桑”的共鸣(如图5)所示。以萧景墓石柱、栖霞寺塔和鸡鸣寺塔展现“六朝烟雨”风貌,用明故宫、朝天宫、中华门和挹江门表现“明朝遗韵”主题,以中山陵、总统府、外交部大楼和下关火车站体现“风情”面貌,用南京长江大桥、南京南站、奥体中心和紫峰大厦传达“现代风貌”主题。
(三)采用高淳当地陶瓷材料作为装饰载体
苏南传统装饰之所以具有显著的省域区划特质,与其选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下盛产的特色材料有着一定关联。在高淳陶瓷的景墙设计中,我们选用当地烧制的炻器——“石胎瓷”材料作为装饰载体,添加各种色釉和彩饰,烧制成八面壁画以传达苏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如图5)为高淳陶瓷商铺。四、传达南京南站“人文、博爱”的车站文化精神
(一)针对三类乘客采用不同的环境优化措施
对三类乘客采取不同措施,将人文关爱意识融入到设计中。一是针对特殊乘客,缩短残疾乘客和母婴乘客的出行距离,保证无障碍路线的畅通,并设置专门的候车区,在候车区和公共厕所内配备儿童和残疾人专用的设施。二是针对普通乘客,增设各项自助设备,主要包括信息设备、充电设施、取款设施和寄存设施。三是针对贵宾乘客,设置VIP候车区,缩短其乘车距离,在保证候车私密性的同时,增设各项商务设施。
(二)结合环境展示苏南文化精神为树立苏南地域文化形象,此次设计既要展现铁路站点的场所精神,塑造安全快捷和恢弘开敞的交通空间形象,又要给人以“苏南的、现代的”高品质车站文化的美好印象。因此,一是完善文化展示设计,在文化展区内布置多个与苏南文化相关的空间节点,包括“三创三先”江苏精神展台、江苏卫视展台、高淳陶瓷展柜和南站博爱展台等。二是在中轴线上增设多媒体文化广告设施,兼有文化宣传和信息查询的功能。三是沿中轴线两侧设多个高位多媒体广告标牌,在改善垂直空间比例的同时,用作高位照明和文化传播。
(三)区分各类商铺进行二期商业更新首先,将原设置在候车夹层上销售日常小件商品的商铺,集中搬迁到普客候车区的就近位置并沿中轴线两侧布置成四列,对商铺进行统一设计,(如图6)所示为艾叶艺品商铺。旨在缩短原冗长的消费路线的同时,使商铺的营业额得到明显增加。其次,将餐饮商业用房集中统一布置在原北侧商铺和候车夹层上,对每个商铺面积进行有效控制,设置自动上下行扶梯,使上下层交通最大限度地变得方便与快捷,并做好相关配套的商业广告标识和无障碍设计。最后,考虑到南侧商铺人流
图6 艾叶艺品商铺
稀少,将原南侧封闭式的商铺设计变更成开敞式岛状布置的自由购物
路线,以尽可能地吸引到更多乘客来此消费。结语
伴随当前城镇化建设和智慧交通的快速发展,铁路交通枢纽站房由于前期快速建设和商业运营开通带来的各项矛盾日趋突出,同时面对“百站一面”车站文化的同质化现状,如何在设计中传承地域性文脉特色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南京南站候车层为例,从方法学层面上为塑造具有苏南省域聚落特色的铁路枢纽站房环境提出一些设计思路,希冀对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传承与探新。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基因的传承系统与探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ZHD0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24-27.
褚冬竹,林雁宇 . 特性·模型·方法——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行人微观仿真初探 [J] . 建筑学报.2015(3) :[2] [3] 何人可,胡莹 . 服务设计概念衍生阶段的设计模式与策略研究 [J] .设计.2015(3)[J] .曹莹,李亚军 . 南京传统建筑装修文化的传承设计研究——以南京德基广场二期第八层建筑装修工程为例:40-49. [4] 装饰.2015(11):88-.[5] 辛向阳,216-223.
高祥生 . 曹建中特定环境中典型形象的塑造——对南京铁路南站陶瓷壁画的创作思考 . 服务设计驱动公共事务管理及组织创新[J] .设计.2014(5):124-128.
[J] .建筑与文化.2014(9) :[6] [7] 柳冠中曹莹 . 南京传统建筑装修文化的传承与转译——以南京朝天宫文化街区规划改造设计为例 .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结构机制思考 [J] .设计.2013(10):158-163.
[J] . 装饰.2016(5):134-135.
原创实践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