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分工和区域融合,经济的区域化、集群化等地域特征日益明显。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决定区域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被创新型地区的发展实践所证实。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显着提升.围绕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个地区都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区域自主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区域自主创新的产出也不断提高。然而,从总体看来,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创新绩效却并不理想.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区域内部的自主创新缺乏有效的联合互动、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创新突破没有发挥扩散效应、区域自主创新活动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衔接.这种以企业个体为核心的区域自主创新模式影响和制约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以自主创新联盟为基础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认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注重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注重创新活动的联合推进、注重创新方向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契合。
一基于创新联盟的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模式探讨
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组建离不开区域的积极推动即区域依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和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组织和协调本地区的相关企业联合起来组建自主创新联盟,目的是通过自主创新方面的联盟合作来构筑区域在特定领域的竞争优势。 1.区域积极为创新联盟组建搭桥牵线
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组建需要区域在区域内积极为自主创新联盟构建搭桥牵线。一般而言,区域应该通过有意识有重点地培育若干自主创新联盟来引导和带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区域的引导能够把区域已有的优势产业、内在动力与区域未来的发展愿景结合起来必将实现区域内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创新资源的有机整合这是区域自主创新联
盟组建的关键所在。
2通过联盟定位来描绘区域产业的发展蓝图
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组建还要基于对联盟发展定位的分析.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联盟的技术创新方向和合作创新目标,即区域自主创新联盟为什么要组建,拟解决或攻关的技术难题有哪些.这些技术难题对区域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联盟发展定位的确立应当与区域战略目标或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坚持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的统一。通过联盟定位来描绘自主创新联盟及区域产业的发展蓝图.才能吸引联盟伙伴加入。
3选择合适的区域自主创新联盟伙伴成员
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伙伴成员确定是区域自主创新联盟成功组建的标志。联盟伙伴成员的选择标准是企业(或科研机构投资机构)有能力为联盟的协同创新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不但取决于伙伴成员的资源优势和能力状况,还取决于伙伴成员之间资源和能力的同质强化性或异质互补性。同质强化性的资源整合有助于推动联盟在基础创新领域或前沿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i异质互补性的资源整合有助于推动联盟在产业化运作方面取得成功。两种类型的伙伴成员的资源特质是区域自主创新联盟不可或缺的创新元素构成。1 2 3 4 下一页
4.推出联盟章程以确保创新联盟的正常运行
联盟章程的推出及联盟伙伴的认可与遵守是联盟运行的标志,内容主要包括对联盟的管理机构、合作方式、治理机制及伙伴成员的责权利进行清楚明确的界定。区域自主创新联盟必须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成立由区域主导、伙伴成员广泛参与的联盟管理机构和联盟成员协调委员会。此外,还必须对联盟合作的方式及联盟成员之间的谈判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声誉信誉机制、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机制、创新成果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进行明确的界定。
二、基于创新联盟的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实施
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组建只是联盟合作的开始.如何进行创新资源的整合才是关键。对区域而言,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创新资源整合实施应当从以下方面人手。
1出台创新整合规划,明晰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方向
创新资源整合规划应当以区域产业规划为指导,对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的方向和领域进行规划,有意识、有重点的推进区域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具体来说创新资源整合规划首先应当对区域相关产业内主要企业的创新资源进行详尽分析,包括这些企业目前拥有哪些创新资源、哪些是资源优势所在创新资源劣势主要存在于那些方面、整合是否能实现优势互补等等;其次,区域创新资源整合规划还应当进行横向的比较.目的是探究对区域内相关企业的创新资源整合是否能够带来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必要去支持或扶植这些区域自主创新联盟。
2加大创新资源投入,确保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总量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应当从资源要素投入环节开始。也就是说创新资源要素投入时,就应当充分按照资源整合的要求合理处理新投入资源与现有资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资源的配合与协调,避免资源要素的重复投入和过度分散,从而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区域抓好创新资源的投入数量投入方向投入重点等方面.通过资源的高投入、集中化为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奠定良好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新的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必须与现有资源匹配,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适应区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建设区域创新平台提高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效率
不同区域都应当根据推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和服务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需要,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功能的要求.建立若干分工清晰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方向明确、研产互动配合的有关信息收集、资源共享、技术交易、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等区域自主创新服务平台,为区域自主创新联盟不断取得自主创新的突破创造基础条件。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是提高资源整合效率的关键环节。
4实施创新调整,深化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程度
手段是推进创新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应当对区域各类创新进行适时调整。基于自主创新联盟的区域创新资源整合要求.区域创新的调整要从单纯的鼓励自主创新向鼓励联盟合作式的自主创新转变。虽然不同区域对自主创新都有很多支
持和鼓励措施但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创新活动由于减少或避免了创新资源的重复投入、创新效率更高,从区域层面来看,这实现了资源的极大节约.因此,对这样一种自主创新及资源整合模式应当出台更优惠的措施。创新的调整和指导思想的转变.必将对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发展和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加强和深化区域资源整合程度。
[摘 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Domain:www.007ckf.com more:hgs2w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
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
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臵;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
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和地方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机构彼此协调,涉及的机构越多,协调的难
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从学术研究来看,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拨款,赢利性差。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摘 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
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
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臵;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
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和地方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机构彼此协调,涉及的机构越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从学术研究来看,无
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拨款,赢利性差。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