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十六讲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讲义

第十六讲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讲义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十六讲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一、课标下复习指南 (一)平移变换 1.平移的概念

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变换称为平移. 注:平移变换的两个要素: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2.平移的性质

(1)平移前后的图形全等;

(2)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3)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3.平移变换的作图

如图16-1所示,将△ABC平移至△A′B′C′,则有AA′∥BB′,且AA′=BB′;BB′与CC′共线,且BB′=CC′.

图16-1

说明 我们可以根据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作出平移后的图形;反之,可以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得知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4.用坐标表示平移

(1)点(x,y) (2)点(x,y)

点(x+a,y)或(x-a,y); (x,y+b)或(x,y-b).

(二)轴对称变换 1.轴对称的概念

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或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2.轴对称的性质

(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对称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3)对应线段所在直线若相交,则交点在对称轴上. 3.轴对称变换的作图

如图16-2,若△ABC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则有△ABC≌△A′B′C′;AA′,BB′,CC′都被直线l垂直平分.

图16-2

说明 我们可以根据对称轴作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反之,可以根据两个成轴对称关系的图形,得出对称轴. 4.轴对称图形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就称这个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注: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可以有1条,也可以有多条. 5.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轴对称是若把轴对称的两轴对称 指两个图形的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对称关系 图形,则成为轴对称图若把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形是指具有某互相对称的两个部分则它们图形 种对称特性的看成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一个图形 6.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为(-x,y); 点(x,y)关于直线y=x对称的点为(y,x);

点(x,y)关于直线y=-x对称的点为(-y,-x); *点(x,y)关于直线x=m对称的点为(2m-x,y); *点(x,y)关于直线y=n对称的点为(x,2n-y). (三)旋转变换 1.旋转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O沿某个方向(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这个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注:旋转变换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意味着:即旋转中心在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4)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变换的作图

(1)明确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找出能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

(2)将能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多边形一般为每个顶点)与旋转中心连接,并将线段按要求进行旋转,得到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

(3)按原图形顶点的顺序顺次连接这些对应点,得到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 根据旋转前后的图形可以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 *4.旋转对称图形

如果某图形绕着某一定点转动一定角度(小于360°)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种图形就叫做旋转对称图形. 5.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个定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定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定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对应点叫做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

6.中心对称的性质

中心对称是一种特殊的旋转,因此它具有旋转的一切性质.另外,它还有自己特殊的性质:

(1)对称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即对称中心是两个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中点;

(2)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 7.中心对称的作图

如图16-3,若△ABC与△A′B′C′关于点O中心对称,则对称中心O是线段AA′、BB′、CC′共同的中点,且AB∥A′B′,AB=A′B′,BC∥B′C′,BC=B′C′,CA∥C′A′,CA=C′A′.

图16-3

说明 我们可以根据对称中心作出一个图形的中心对称图形;反之,可以根据两个成中心对称关系的图形,得出对称中心. 8.中心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这种图形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该图形的对称中心.

*中心对称图形是一个特殊的旋转对称图形(旋转角等于180°). 9.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中心对称把中心对称的两个中心 是指两个图形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图对称 的对称关系 形,则称为中心对称图中心对称形;把中心对称图形的中心对图形是指具有互相对称的两个部分看称图形 某种对称特性成两个图形,则它们成的一个图形 中心对称 10.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点(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二、例题分析

例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OB的两条直角边OA,OB分别在x轴的负半轴,y轴的负半轴上,且OA=2,OB=1.将△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把所得的图形沿x轴正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CDO.

(1)在坐标系中,分别画出△AOB和△COD,并写出点A,C的坐标; (2)求点A和点C之间的距离;

(3)求点A到点C所经过的路线的长度.

解 (1)所画出的△AOB和△COD如图16-4所示,点A的坐标是(-2,0),点C的坐标

是(1,2).

图16-4

(2)连接AC.

在Rt△ACD中,AD=OA+OD=3,CD=2,

ACCD2AD213.

(3)点A到点C所经过的路线的长度是

90πOA1π1. 180说明 (1)正确画出图形经过几何变换后所得到的图形,是考查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和空间想象力的具体体现.想一想,△AOB能否先进行平移、再经过旋转,得到△CDO如果可以,请用准确的术语写出这个变换的过程______.

(2)请注意第(2)、(3)小题的区别.

例2 如图16-5,把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B′处,点A落在点A′处,折痕分别交AD,BC于E,F.

图16-5

(1)求证:B′E=BF;

(2)设AE=a,AB=b,BF=c,试猜想以a,b,c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并给予证明. 分析 折叠过程体现了轴对称,由轴对称性质可知,B′F=BF,∠BFE=∠B′FE,而∠BFE=∠B′EF,故有B′E=B′F=BF.

解 (1)证明:由题意,可得B′F=BF,∠BFE=∠B′FE. 在矩形ABCD中,AD∥BC, ∴∠B′EF=∠BFE=∠B′FE. ∴B′E=B′F=BF

(2)解:以a,b,c为边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证明:如图16-6,连接BE,则BE=B′E.

图16-6

由(1)知,B′E=BF=c,

∴a2+b2=AE2+AB2=BE2=c2.

∴以a,b,c为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3 如图16-7,某人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地里有一个圆形池塘,此人立下遗嘱:要把这块土地平分给他的两个儿子,中间的池塘也要同时平分,但不知如何去做.你能想个办法吗

图16-7

分析 这个图形实际上是由两个中心对称图形组合而成,要想将其面积平分,只要找一条直线,使其既能平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能平分圆的面积即可.

解 连接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其交点A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中心,而圆的圆心B就是圆的中心,因此直线AB就能将土地与池塘的面积同时平分了.

说明 此题可以推广.

(1)由于经过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的直线都可以平分该图形的面积,所以只要地和池塘都是中心对称图形,过两个对称中心的直线即可同时平分它们的面积.

(2)一些非中心对称的图形内部也存在这样的点,使得过该点有无数条直线平分该图形的面积.比如梯形,过梯形中位线的中点,且与梯形上、下两底均相交的直线均平分该梯形的面积.请思考:如图16-8,五边形ABCDE中,AB∥CD,AE∥BC,你能找到多少条平分该五边形的面积的直线呢

图16-8

例4 已知△ABC中,AB>AC,AD为△ABC的角平分线,P为线段AD上一点,分别连接BP和CP,试判断AB-AC和BP-CP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分析 AB和AC不共线,BP和CP也不共线,即不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要想构造它们的差,可以尝试通过图形变换把它们集中到一条直线上(或集中到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上),从而得到线段差(或便于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另外,已知中有“AD为△ABC的角平分线”,因此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特点作轴对称变换.这样几个关键的线段就都集中了.

解 如图16-9,在AB上截取AC′=AC,连接PC′,

图16-9

则有AB-AC=AB-AC′=BC′. ∵AD平分∠BAC, ∴∠C 'AP=∠CAP. 又AC′=AC,AP=AP, ∴△APC′≌△APC(SAS). ∴C′P=CP.

①若点P与A重合,则BP=AB,C′P=CP=AC. ∴BP-CP=AB-AC.

②若点P与A不重合,则在△BC′P中,BP-C′P<BC′.即BP-CP<AB-AC′=AB-AC.

综上所述,AB-AC≥BP-CP.

例5 如图16-10,P是矩形内一点,已知PA=3,PB=4,PC=5,求PD的长.

图16-10

分析 如图16-10,考虑通过平移将四条线段PA,PB,PC,PD集中到一起,构成一个封闭图形(四边形).再考虑到题目中有垂直的条件,在平移后保持不变,于是可能运用勾股定理求出PD的长.

解 如 图16-11,分别过P,D作AD,AP的平行线,交于点P′,则四边形APP′D为平行四边形.

图16-11

∴PP′∥AD∥BC,PP′=AD=BC. ∴四边形PBCP′为平行四边形. ∴P′D=PA=3,P′C=PB=4.

又∵AD⊥CD,PP′∥AD,∴PP′⊥CD. 设PP′与CD相交于点O,

则P′C2+PD2=(P′O2+OC2)+(OD2+OP2)=P′D2+PC2. 解得PD32.

例6 已知O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AOB=110°,∠BOC=135°,试问:

(1)以OA,OB,OC为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若能,求出该三角形各角的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如果∠AOB的大小保持不变,那么当∠BOC等于多少度时,以OA,OB,OC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分析 由于OA,OB,OC的长度直接不易求,但角的信息比较多(除了直接给的∠AOB与∠BOC外,还有正△ABC的三个内角均为60°),故可以考虑将这三条线段通过旋转变换集中到一起,便可直接得知它们能否拼接成一个三角形了.比如,这里可以将△AOB绕点B顺时针旋转60°,这样OA,OB,OC就集中为一个四边形的边了.

解 (1)如图16-12,过点B作BP,使得∠OBP=60°,在BP上截取BP=BO,连接OP,CP.

图16-12

∵正△ABC中,∠ABC=60°,又∠OBP=60°, ∴∠ABC-∠OBC=∠OBP-∠OBC. ∴∠ABO=∠CBP.

又∵AB=CB,BO=BP, ∴△ABO≌△CBP(SAS).

∴PC=OA,∠BPC=∠BOA=110°. ∵△OBP中,BO=BP,∠OBP=60°, ∴△OBP为正三角形.

∴OP=OB,∠BOP=∠BPO=60°,

亦即在△OPC中,PC=OA,OP=OB,OC=OC,

∴以OA,OB,OC为边能构成一个三角形,且这样的三角形与△OPC全等. 在△OPC中,

∠POC=∠BOC-∠BOP=135°-60°=75°. ∠OPC=∠BPC-∠BPO=110°-60°=50°.

∠OCP=180°-∠POC-∠OPC=180°-75°-50°=55°. (2)∵∠AOB大小不变,

∴∠BPC大小也不变,即总有∠OPC=50°.

①若△OPC中,∠POC=90°,则∠BOC=∠POC+∠BOP=90°+60°=150°. ②若△OPC中,∠OCP=90°,

则∠POC=180°-∠OPC-∠OCP=180°-50°-90°=40°. ∴此时∠BOC=∠POC+∠BOP=40°+60°=100°.

综上所述,当∠BOC=150°或100°时,由OA,OB,OC为边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说明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轴对称、旋转变换后都与原图形全等,因此可以用这三种变换来构造全等图形,从而“转移”边、角、面积的条件,使图形中一些分散的边与角相对集中,便于发现关系.

例7 已知抛物线C:y1(x1)22,请分别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2式:

(1)抛物线C关于y轴对称的抛物线: __________________;

(2)抛物线C关于x轴对称的抛物线: __________________;

(3)抛物线C关于原点对称的抛物线: __________________;

(4)抛物线C关于其顶点对称的抛物线:

__________________;

(5)抛物线C沿y轴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的抛物线: __________________;

(6)抛物线C沿x轴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的抛物线: 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变换的规律确定所得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开口方向,而抛物线的形状不变(即|a|不变).

解 抛物线C的顶点为(1,-2),开口向上,且a1 21, 2(1)抛物线C关于y轴对称的抛物线的顶点为(-1,-2),开口方向不变,a故所得抛物线为y1(x1)22. 2本题也可理解为抛物线对称后,只有对称轴变为直线x=-1.

1(x1)22. 212(3)y(x1)2.

2(2)y(4)抛物线C关于其顶点对称后,顶点不变,开口向下a故所得抛物线为y1, 21(x1)22. 21(x1)21. 2(5)平移后抛物线的顶点为(1,1),方向、形状不变所得抛物线为y(6)平移后抛物线的顶点为(-2,-2),所得抛物线为y1(x2)22. 2例8 如图16-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求m,n的值.

图16-13

分析 本题等价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两点的坐标,在x轴,y轴上各求一点D,C,使得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由于A,B两点的位置确定,分别可作A,B两点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A′,B′,则线段A′B′与x轴,y轴的交点为所求作的点D,C.

解 如图16-14,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6,-3),点B关于y轴的对称点B′(2,5),则有CD+BC+AD=CD+B′C+DA′.

图16-14

当点C,D在直线A′B′上时,BC+CD+AD最小. 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依题意得

36kb, 52kb.k1,解得

b3.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3. 令x=0,得y=3;令y=0,得x=-3. ∴m=3,n=-3.

说明 (1)本题利用轴对称把四边形周长最短问题转化为两定点间折线段最短问题,从而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决;(2)求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一类常见的题目,而对称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课标下新题展示

例9 (2009河北)在图16-15至图16-17中,点B是线段AC的中点,点D是线段CE的中点,四边形BCGF和CDHN都是正方形,AE的中点是M.

(1)如图16-15,点E在AC的延长线上,点N与点G重合时,点M与点C重合,

图16-15

求证:FM=MH,FM⊥MH;

(2)将图16-15中的CE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个锐角,得到图16-16,求证:△FM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图16-16

解 (1)证明:∵四边形BCGF和CDHN都是正方形, 又∵点N与点G重合,点M与点C重合, ∴FB=BM=MG=MD=DH, ∠FBM=∠MDH=90°. ∴△FBM≌△MDH.

∴FM=MH.

∵∠FMB=∠DMH=45°, ∴∠FMH=90°.∴FM⊥HM.

(2)证明:连接MB,MD,如图16-17,设FM与AC交于点P.

图16-17

∵B,D,M分别是AC,CE、AE的中点, ∴MD∥BC,且MD=BC=BF,MB∥CD, 且MB=CD=DH.

∵四边形BCDM是平行四边形且∠APM=∠FMD. ∴∠CBM=∠CDM.

又∵∠FBP=∠HDC,∴∠FBM=∠MDH. ∵△FBM≌△MDH.

∴FM=MH,且∠MFB=∠HMD.

∴∠FMH=∠FMD-∠HMD=∠APM-∠MFB=∠FBP=90°. ∴△FM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10 (2009太原)【问题解决】如图16-18,将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一点E(不与点C,D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当时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CE1AM的值. ,求BNCD2AM的值,可先求BN、AM的长, BN不妨设AB=2. 【类比归纳】

CE1AMCE1AM的值等于______;若的值等,则,则BNCD4BNCD3CE1AM于______;若的值等于(用含n的式子表示). (n为整数),则

CDnBN在图16-18中,若

图16-18

【联系拓广】

如图16-19,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一点E(不与点C,D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设

AB1CE1AM(m1),,则的值等于______(用含m,n

BNBCmCDn的式子表示).

图16-19

解 【问题解决】

方法一:如图16-20,连接BM,EM,BE.

图16-20

由题设,得四边形ABNM和四边形FENM关于直线MN对称. ∴MN垂直平分BE. ∴BM=EM,BN=EN.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90°, AB=BC=CD=DA=2.

CE1,CEDE1. CD2设BN=x,则NE=x,NC=2-x. 在Rt△CNE中,NE2=CN2+CE2, ∴x2=(2-x)2+12.解得x即BN5, 45 4在Rt△ABM和在Rt△DEM中,

AM2+AB2=BM2,DM2+DE2=ME2. ∴AM2+AB2=DM2+DE2. 同理,可得AM1 4AM1 BN55 4方法二:同方法一,BN如图16-21,过点N做NG∥CD交AD于点G,连接BE.

图16-21

∵AD∥BC,

∴四边形GDCN是平行四边形. ∴NG=CD=BC.

同理,四边形ABNG也是平行四边形. 与方法一同理得AGBN54 ∵MN⊥BE,∴∠EBC+∠BNM=90°. ∵NG⊥BC,∠MNG+∠BNM=90°. ∴∠EBC=∠MNG.

又∵∠C=∠NGM=90°, ∴△BCE≌△NGM,EC=MG.

AMAGMG51414, AMBN15 【类比归纳】29(n1)25,17,n21 【联系拓广】n2m22n1n2m21 四、课标考试达标题 (-)选择题

1.下列标志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为(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4)绕点(1,1)顺时针旋转90°后,所得的点的坐标为( A.(-2,2) B.(4,1)

). C.(3,1) D.(4,0)

3.已知两条互不平行的线段AB,A′B′关于直线l对称,AB,A′B′所在的直线交于点P,下面四个结论:①AB=A′B′;②点P在直线l上;③若A,A′是对称点,则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A′;④若B,B′是对称点,则PB=PB′.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4.已知∠AOB=30°,点P在∠AOB内部,P1与P关于OB对称,P2与P关于OA对称,则∠P1OP2等于( ). A.45° B.50° C.60° D.70°

5.如图16-22,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则线段CN的长是( ).

图16-22

A.3cm B.4cm C.5cm D.6cm

6.如图16-23,两个全等的正六边形ABCDEF,PQRSTU,其中点P位于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如果它们的面积均为3,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 B.1 D.3 (二)填空题

7.若点M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3,-9),则点M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 8.如图16-24,P是正△ABC内的一点,若将△PAB绕点A逆时针旋转到△P′AC,则 ∠PAP′的度数为______.

图16-23

C.2

图16-24

9.如图16-25,半圆A和半圆B均与y轴相切于点O,其直径CD,EF均和x轴垂直,以O为顶点的两条抛物线分别经过点C,E和点D,F,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图16-25

10.如图16-26,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M,N分别是AD,BC的中点,把BC边向上翻折,

使点C恰好落在MN上的P点处,折痕交CD于Q,则∠PBQ=______°.

图16-26

11.如图16-27,已知五边形ABCDE中,∠ABC=∠AED=90°,若AB=CD=AE=BC+DE

=20,则五边形ABCDE的面积为______.

图16-27

12.如图16-28,将正方形ABCD以点B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120°得到正方形

A′BC′D′,DO⊥C′A′于O,若AO31,则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______.

图16-28

(三)解答题

13.如图16-2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先作出

△ABC关于点P的对称图形△A′B′C′,再把△A′B′C′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B″.

图16-29

(1)请你画出△A′B′C′和△A″B″C″;

(2)写出A′,B′,C′和A″,B″,C″的坐标.

14.如图16-30,在直角梯形纸片ABCD中,AD⊥AB,AB=8,AD=CD=4,E为AB边上

一点,AE=5.若将纸片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CD边上,落点记为P,折痕交AD于F,求DF的长.

图16-30

15.如图16-31,已知CD为△ABC的中线,∠CDA和∠CDB的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

E,F.试判断AE+BF与EF的大小关系.

图16-31

16.如图16-32,已知P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不与A,C重合),PE⊥BC于

点E,PF⊥CD于点F.

图16-32

(1)求证:BP=DP;

(2)如图16-33,若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连接BE,DF.探究BE与

DF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16-33

第十六讲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1.D. 2.D. 3.D. 4.C. 5.A. 6.B. 7.(-3,9). 8.60°. 9.12.2.

13.(1)如答图16-1;

π 10.30. 11.400. 2

答图16-1

(2)A′(8,1),B′(9,3),C′(6,3),A″(8,5),B″(6,6),C″(6,3). 14.DF3. 2提示:作PM⊥AB于M,可得ME=3,DP=AM=2,设DF=x,在Rt△PDF中由勾股定理可得x2+4=(4-x)2.

15.AE+BF>EF.提示:延长ED至M,使DM=DE,连接BM,FM.可得AE=BM,EF=FM.

16.(1)提示:证明△ABP≌△ADP;

(2)BE,DF互相垂直且相等. 提示:证明△BEC≌△DF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