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总第111期心理学探新
PSYCHOLOGICALEXPLORATION2009年第3期
试论情绪弹性
丁乃姝 石文典
X
(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银川750021)
摘 要:该文首先提出情绪弹性的概念,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利用函数公式及图形对其影响因素、类型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探讨了情绪弹性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其研究意义。
关键词:情绪弹性;弹性系数;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3-0018-04
1 情绪弹性概念的界定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
反应,情绪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可以说它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计,它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在物理学上,弹性最初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能恢复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被引用到经济学上以后,弹性则是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比如,需求弹性是指影响需求的诸因素(自变量)发生变化以后,需求数量(因变量)作出反应(增减变化)的程度大小。
目前,心理学界对弹性的具体涵义未达成共识[3],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弹性是人心理上的一种抗压或抗逆能力。心理弹性指个体在面临严重压力或逆境时,其心理功能没有受到损伤性影响,相反表现出良好发展的现象[4]。
文章提出的/情绪弹性0的概念与目前心理学中的/弹性0概念有所不同,而与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更具有相似的涵义。由此,将/情绪弹性0定义为:影响情绪的诸因素变化以后,情绪作出反应的程度,或人的情绪对外界客观刺激等因素变化的反映程度或敏感程度。
为更好地理解/情绪弹性0这一概念,下面进行几点说明:
1)情绪弹性是情绪变化的一种性质或特点,是个体情绪对外界刺激等因素的反应程度和灵敏度的一种描述。2)情绪弹性具有个体差异。个体的生理因素、年龄、性别和需要是有所差别的,所以情绪激活的阈限、体验的强度也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生活背
[2]
[1]
景差异很大,具有不同的情感经历,情绪线索输入上存在差异;个体人格特质、评价风格存在差异,情绪
线索有可能被放大或者缩小,所以每个人的情绪弹性各有特点。3)情绪弹性是一个动态概念。情绪弹性是变化的,它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并因人而异。人们对于同一事件的情绪反应还会随着它的重复发生而动态变化。比如,对于同一个事件,人最初的情绪变化可能很大,然而随着其出现频率的增加,人们可能会对其产生麻木;也可能开始人们对其并没有情绪上的强烈反应,但随其发生频率的增加,会让人情绪上产生极为敏感的反应。比如,一些灾害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会让人变得草木皆兵。4)情绪弹性是有限度的。正如物理学中提到物体都有各自的弹性限度一样,人也有情绪弹性限度,在弹性限度内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超出这个限度,则要引起注意,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5)情绪弹性具有可塑性。虽然情绪弹性有其稳定的一面,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个体的成长、社会阅历的增加而有所变化,对情绪弹性可以进行适度的调节。2 影响情绪弹性的因素
人们面对不同的事物或者一定程度的外界刺激变化时,有些人的情绪会产生很大的波动和反应,而有些人的情绪却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情绪弹性作为因变量,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也受到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描述/情绪弹性0的函数关系式可表示为:Eel=f(S,I)。其中,Eel表示情绪弹性Emotionalelasticity,S表示stimulation是引发情绪的外界刺激,S可以是客观事物、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等。I代表individuality个体因素,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情绪弹性,情绪的激活阈
X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7BJY12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469)。
通讯作者:石文典,E-mail:swd-nx@nxu.edu.cn。第3期丁乃姝等 试论情绪弹性
19
限值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情绪弹性有其相对稳定的特征,但也会因为遗传因素、年龄、性别、情感经历、个体需要和人格特质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并且受到个体对情绪事件的认知评价的影响。2.1 遗传的影响
人所遗传的生物基础决定了个体情绪的活动水平、兴奋性与反应强度。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它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表情活动由大脑皮层中决定种系发展的一些古老皮层调节,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适应意义。表情与情感体验具有先天内在的联系,表情最初是可以直接表达情感体验的,随着个体的成长,表情的社会功能逐渐增强。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不同的个体在这三个方面是存在差异的,相应个体的情绪弹性也存在差异。2.2 年龄与性别的影响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情绪弹性,并且处在某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情绪弹性上会显示出更为相似的特征。比如,青春期开始面对大量生活事件,动机、欲望水平高,感受性高,而各种资源、条件和经验相对欠缺,心理成熟程度较低,因此遇事反应激烈,情绪波动大;更年期与人生的其他时期相比,人的情绪相对不够稳定,情绪弹性大,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生气、发怒。Gross等[5]关于情绪发展的研究表明,与年轻被试比较,中年和老年被试报告更少的负情绪感受,更多的情绪控制。
情绪弹性的差异也体现在不同性别之间。在西方社会中就有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与男性相比,女性是非逻辑性的、情绪性的,很难隐藏自身的情感,因而往往会心血来潮。女性比男性更具有表现力,更擅长识别面部表情,而且更容易表述出更多强烈的情绪体验[6]。
布洛迪指出,父母往往会根据孩子的性别来调节孩子的情绪,这种模式上的差异可能最终导致孩子在情绪强度上的性别差异。克劳福特等人在5情绪和性别6一书中讨论了情绪是如何性别化的,并指出男性和女性在情绪体验发生的场所上似乎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家里,女性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例如温暖和愉快;对于男性则相当不同,他们感兴趣的情绪刺激主要在外面[6]。
2.3 人格特质的影响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模型表明,人格的基本维度是神经质和外倾性。他认为神经质是与消极情感有关的,外倾性是与积极情感有关的。高神经质者的边缘系统的激活阈值较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较强,因此他们对微弱的刺激做出典型的过度反应。高神经质的人情绪容易变化,而且频繁抱怨苦恼、焦虑和身体疼痛。许多研究支持这一理论假设,认为积极情绪与外倾性成正相关,而与神经质之间没有相关;消极情绪与神经质之间成正相关,而与外倾性之间没有相关。
人格特质(内外倾向)与积极情绪之间联系很紧密,外向者比内向者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7]
。
人格特质在体验一定情绪状态时表现出稳定的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很容易体会到一种积极情绪,那么他也很容易体验到其他的积极情绪;而一个经常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人也很容易表现出积极的人格倾向。反之亦然,一个经常有消极情绪体验的人也很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人格特性。高神经质的人常常对环境中的情绪线索自动定位,并认为这些线索对自己有重用的意义,他们对惩罚性的线索更敏感。高外倾性个体对环境中的积极和愉快线索更加敏感。
2.4 心境的影响
情绪弹性也受到个体当时心境的影响。不同情绪之间彼此易感且相互作用,当前情绪有可能受到在其前面发生的情绪事件的影响,同样也可能影响其后的情绪。心境与特定事件诱发的情绪反应之间相互作用,心境可以影响情绪,而情绪也可以影响心境。在心理生理研究中,早就引入了初始值原则(Thelawofinitialvalue,LIV)。对于情绪事件来说,一个重要的初始条件便是心境。有些理论心理学家假设:心境的主要功能是影响特定情绪兴奋的阈值
[8]
。一个偶然事件发生于快乐心境时,情绪系统
不会被激活;然而如果该事件发生于愤怒心境时,则会激活情绪系统,这些都显示情绪的动态性依赖于系统的初始状态
[9]
。
2.5 认知的影响
拉扎勒斯认为人们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引起情绪反应。刺激本身不断地变化着,人不断地应付它们,因而人们的认知在变化,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也随之变化。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20
心理学探新2009年
绪理论0。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及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件、情境的评价解释不同,相应的引起情绪变化的程度也不同。
不同认知风格的人情绪弹性也是不同的。对于认知风格和情绪的联系,曼德勒[6]认为情绪可能与视觉表象的程度有关。一般而言,倾向于视觉化的人非常敏感,而倾向于言语化的人则冷静而稳定。Within等[10]研究认为,场依存性的人是社会定向的,他们对社会线索更敏感,更喜欢与人有联系的情境,而不喜欢独处,对周围环境依赖性较强,社交场合中会更多注意他人的反应,并努力使自己与环境协调,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常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场性的人是自我取向的,在人际交往中较少利用外部线索,表现出更多自主性,较少受环境的影响。国内的相关研究[11]也证实了这一现象。3 情绪弹性的类型
许谓生认为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反应状态,在影
响其主体内外因素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量化关系,并用心理弹性系数来表示它[12]。情绪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公式和图示加以说明。情绪弹性系数(coefficientofemotionalelastic-ity)可简写为:CEE。其中S(stimulation)表示客观刺激量,vS表示该刺激量上的变动;E(emotion)表示情绪反应,vE表示情绪反应上的变动。情绪弹性的计算方法为:
情绪反应变化量百分比vE/E=
刺激反应变化量百分比vS/S
假设以1为标定单位,情绪弹性可分为五种类CEE=
型,1)CEE>1时表明富有弹性;2)0图1 情绪弹性的类型从图1(1)可见,属于这种情况的人是情绪富有弹性的,较小的客观刺激变化会引起其情绪上的较大变化,这种人对外界变化更为敏感,情绪弹性的曲线比较陡峭。图1(2)描述的是情绪缺乏弹性的情况,较大的刺激变化引起情绪上较小的变化,这种人对外界的客观刺激变化不敏感。所以,前两类人面对同样的刺激量变化其情绪体验是不同的。大部人的情绪变化都属于前两种情况,只是弹性的大小上存在着差别,引起情绪变化的阈限值也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情绪弹性曲线。图1(3)描述的是前
两种情况变化的一种中间状态。
图1(4)和图1(5)都属于非正常的状态,外界刺激和情绪反应之间存在着不适当的联系。图1(4)典型地反映了抑郁症病人的情绪弹性,他们对外界的刺激基本没什么反应,过去感兴趣的事物,喜欢参加的活动,现在一点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另外,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或受到重大打击时,由于其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人的情绪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对外界的刺激,当事人的情绪常常没有什么变化。图1(5)表示,患上恐惧症的人,当遇到令他们恐惧的事物或场
第3期丁乃姝等 试论情绪弹性
21
景时,其情绪会发生剧变,出现异常,甚至无限夸大。4 情绪弹性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13]。
从上述情绪弹性的函数公式中可以看到,情绪弹性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所以,情绪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调节。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人格特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各各方面,环境的刺激特征与个体内部状况的关系是影响外部调节的重要因素。
对图1中不同类型的情绪弹性的分析可以发现,情绪富有弹性的人,情绪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对外界变化反应灵敏,很容易因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他们通常多愁善感,但他们很有生活情趣,做事常会产生很高的热情,一些在别人眼里看似平常的事物,也会让他们产生较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于这种人要调节他们负情绪的弹性,保持身心健康,因为过多的负情绪势必对身体、学习和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情绪缺乏弹性的人,其情绪不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与情绪富有弹性的人相比,他们具有相对较少的情绪波动;但他们对于外界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常常对于外界的一些变化难以觉察,比如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等,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可能会产生问题。对于情绪无弹性的人,要增强其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程度,使其情绪变化回归到一个正常的水平。当情绪处于无限弹性状态时,人的情绪会极度不稳定,应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以使其情绪变化稳定,并使其情绪弹性处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5 研究情绪弹性的意义
对于/情绪弹性0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情绪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更清晰地描述个体情绪的差异,对不同群体或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变化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调节,对于治疗心理障碍和维护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4.
2 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1-62.
3 屈卫国.心理弹性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7,5:32-34.
4 BonannoGA.Resilienceinthefaceofpotentialtrauma.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2005a,14(3):135-138.5 GrossJJ,CarstensenLL,Tsai,etal..Emotionandaging:Expe-rience,expression,andcontrol.PsychologyandAging,1997,72:435-448.
6 StrongmanKT.情绪心理学.第五版.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6:217-218,219,214.
7 阮松丽.人格因素、不同压力事件和情绪之间的关系.硕士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7-9.
8 EkmanP.Thenatureofemotion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56-58.
9 罗跃嘉,吴健辉.情绪的心理控制与认知研究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4(2):26-29.
10WitkinHA,GoodenoughDR.Fielddependenceandinterper-sonalbehavior.PsychologyBulletin,1977,84.
11袭开国.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595.
12许渭生.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要素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9(4):136-141.
13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心理科学,2000,23(1):109-1101
AnalysisofEmotionalElasticity
DingNaishu ShiWendian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750021)
Abstract:Thearticlemainlytalksabouttheconcept)emotionalelasticity.Firstly,thearticleputsforwardadefinitionforemotionalelasticityandillustratesit.Basedonthis,thearticledescribesandanalyzesitsinfluencefactorsandcategorythroughformulationandgraph.Then,thear-ticle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emotionalelasticityandemotionregulation.Finally,thearticleexplainsthesignificanceforsuchare-search.
Keywords:Emotionalelasticity;coefficientofemotionalelasticity;emotionreg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