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和谐的制衡管理学

和谐的制衡管理学

来源:保捱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和谐的制衡管理学 口廖 译 和衡管理 陈扬菊著,海天出版社,2007 有人说,现在国内的经济管理理论著作,大都是模仿西方,从宏观的经济学到微观 的企业管理学,从里程碑般的亚当斯密到时髦前卫的克劳士比,一句话,都是外来的。 然而,事实上,我们也有优秀的经济学家,也在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状态进行着 理论上的分析,我们也不乏优秀的企业家,也在根据自己的企业特征和员工素质进行着 创造性的探索与总结,譬如这本《和衡管理》。 《和衡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是人和,事中,制衡,活源。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却 已经寻找到了所有企业的命脉和所有企业的运作环节,从人事到生产,从质检到销售, 从利润到发展……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内涵,却相当复杂。首先我们不难发现,人和, 事中,这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庸的核心——中庸历来是个颇具争议的概念,从个人来 说,关乎修养与性格锤炼;从社会来说,关于与民生;从现代社会来说,关乎人文 继承与时俱进;从现代企业来说,这是一种态度,一种使企业良性发展的态度。 一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所论述的,人和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也可以说是人 与社会的和谐。我们知道,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以维护自然状态为核心的,不争之争, 无用之用;孑L子的社会理论,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为核心的,礼仪名教,君臣父 子;而企业,不仅存在于社会,亦存在于自然,还要由诸多的自然人来组成和运作。《和 衡管理》的“人和”篇从形而上的理论到形而下的方法,都对此作了详细而全面的阐 述。这种阐述不应被简单地视为经济学的范畴,因为从国外到国内的经济学家们,关注 焦点往往在形而下的精密分析和精细计算以及精深预测上。 “人和”机理,这是哲学上的辩证:“人和”要领,这是辩证之上的规律提炼;“人 和”方略,这是规律之下的操作细则。从价值观到方,作者对于这个宏大命题,作 出了一份极具创新精神的论述。这份论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哲学思想的归纳与升华。我们知道,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对于人性、人 126 I 中国图书评论chinaB∞kReVi ,  I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的思考是非常深刻和具体的,对于人和人关系的分析,也是非常精深的,而对人才的 选拔、任用管理、培养方面也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和变革,其 微妙之处,其实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和变迁。现代企业对于人,考虑得比产品 和营销更为繁琐和精细,尤其是国内企业。富士康的副总去世,要求员工换班守灵, 相信富士康不会要求其他国家的员工也这般行孝的。同一企业,何以和其他国家也 会有如此区别?人的问题。 本书将“人和”作为首要议题,并给予了从宏观价值观到微观方的分析,可谓 用心良苦。 如果说“人和”是个宏大的命题,那么“事中”就显得不那么恢宏而气势磅礴了。 事中,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做事把握分寸而已,但是用于企业的管理,却显得非常漂 浮。一个企业中,在乎的是产品和质量,要求的是更尖端、更优质以及更高的性价比, 对于企业来说,“事中”似乎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最好的。 但是,作者在“事中”要领中,提出了主客一致、远近一致和因果一致的原则,尤 为可贵的是主客一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新只有更新,没 有最高只有更高,但是对于市场来说,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都不是的产品,它是 需要整个社会的产品层次来配套的,它是需要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准来衡量的,它更是需 要整个社会的承载能力来决定生死的——这又回到了和的问题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的问题上,只是在“事中”这个环节,作者将人换做了一群人,这一群人组成一个企 业,“事中”讨论的还是和的问题,不过是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 “制衡”的字面解读即通过制度的制约实现企业的平衡,我们不难发现,制是手段, 而衡是目的,手段是来自于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先进而有效的制度 而目的所 要求的衡,则是企业发展的平衡。 企业的发展是个很庞大的系统运作,这个系统中的每个环节,包括每个人,都是不 可忽略的。如果说企业的部门和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那么市场环境乃至整个社 会的发展进程,则是企业发展的外在因素——真正能决定企业生死的,主观上是企业内 部的因素,客观上是企业外部的因素,内因是可以调节的,而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但是很多企业家仅仅看到了内因。 由此可见,制衡中的衡,归结还在于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或者说是企业 与市场的和。这个和的精神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精粹,而这个制的手段,来自于西方管理 理论和方法的提升,这是一次完美的结合,这种结合,为中国的企业找到了发展之路和 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分析,那就是活源。 在和衡管理这套企业管理体系中,终结不在于和或者中又或者衡,而在于源。而这 个源,是更高阶段发展的起点,如同事物发展的规律,螺旋上升,这种上升的理论源头。 来自于PDCA循环。这是一种长远发展的目光,而这种目光来自于对于儒道法墨思想的 广泛研究,来自于对德鲁克、戴明、克劳士比、科特勒思想的不断汲取,来自于中魂西 智的灵活运用。口 作者单位系海天出版社 ChinaBookReview评录I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